“你这一辈子,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家住百丈街道中山社区的
高菊芳老人给出了答案
▼
( 视频拍摄、剪辑 叶维娜 )
1949年10月1日
高菊芳作为一名初中生
亲历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让我们来听听高奶奶的故事吧
▼
1949年7月,高菊芳从宁波崇德小学毕业,当时宁波频繁遭到飞机轰炸,很多学生无法正常上学。
高奶奶挺幸运,7月初,在北京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大伯父来信,希望她能去北京读书。征得父母的同意后,她被大伯父在上海的一个朋友送到了北京。“我非常高兴,想着只要有书读的地方,我就去。”她说,“大伯父没有女儿,又特别疼我。”
当时,北京有“慕贞”和“佑贞”两所女子中学,高菊芳选择了离故宫较近的佑贞女子中学就读。“学校就在北京白塔下,每天早上,我就沿着故宫外围的一条路,走着去上学。”对此,高奶奶印象深刻。
刚开学没几天,老师突然通知她们几名身材中等、容貌清爽姣好的女生,准备参加一个庆祝活动,要进行列队训练。“因为保密,学校事先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参加什么活动,只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好好训练。”高奶奶回忆。
之后的近20天里,高菊芳和同学们一起刻苦训练。
1949年9月30日,学校通知高菊芳和其他几名女生,第二天上午7时在学校集合,并穿好校服。
第二天,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当她们穿戴整齐早早到学校操场集合后,学校这才告诉她们,是要去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一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我当时也很激动,但说实话,那个年纪对开国大典并没有过多的概念。”高奶奶说。
集合完毕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高菊芳和其他女生排成整齐的队伍,有序地步行到天安门广场。“我们是8时左右到的,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高奶奶描述,当时广场上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解放军、机关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居民等队伍,大家都井然有序地在各自划定区域内列队,周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敲锣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原定10时开始的庆典,迟迟没有举行,大家都等着。我们这群学生就坐在地上,聊聊天,饿了,就吃窝窝头。”说到这里,高奶奶忍俊不禁。
直到下午3时左右,开国大典才正式开始,天安门广场上瞬间沸腾了。随着震耳欲聋的礼炮声响,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旋律刚停,广场的喇叭里就传来了铿锵有力的声音:“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是毛主席讲话的声音!”高菊芳和同学们听到后,兴奋地互相细声交流着。
随后,喇叭里响起《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前导的队伍率先走向天安门城楼,接受检阅。
当天空中掠过20多架战机后,高菊芳和同学们马上站了起来,排好队伍齐步走向天安门城楼。
高奶奶回忆,快走到天安门城楼前的时候,同学们按照排练时的姿势,将一只手伸直轻轻搭在旁边同学的肩上,另一只手放在胸前,步伐整齐地走过天安门。
“当走到天安门城楼正前方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城楼上朝我们挥手致意。”高奶奶激动地说,当她们看到一个魁梧的身影朝她们招手时,不知道哪位同学喊了一声“这是毛主席!”随即,同学们个个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
走过这一段路,高菊芳和同学们仅用了不到两分钟,但等长大后回忆起来,高奶奶觉得很是骄傲和自豪。
▲
高菊芳翻阅年轻时的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