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了《伟大的悲剧(第三课时)》,现在依照课堂流程做一个课后反思。
(一)
直接导入,引用了文章最后一段的句子: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问学生:你认为哪一个队员在与自然的这场搏斗中毁灭了自己?
预想:奥茨。因为他是自我毁灭,做法比较典型。
点名一个学生答:“茨威格。”我提示他是课文中的人,茨威格是作者,学生做恍然大悟状,说“哦哦,是鲁迅。”瞬间我意识到,这个课文学生没学,连预习都没有,是一片空白。而我却要上第三课时,这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那就读吧,只能这样,安排学生迅速浏览课文,给上边的问题找到答案。
(反思:遇见这种情况,只能让学生先了解文章内容。本单元要学习的阅读方式是浏览,我心里清楚这篇文章浏览一遍至少需要十分钟时间,但是,到第七八分钟的时候我就开始不淡定了,总觉得这样下去会让后边的学习活动时间不足,于是在大概八分钟左右的时候结束了浏览课文,这只能说明自己应变能力太欠缺,不能对提前设计好的教学活动作出合理的调整。提前也没有做好第二套甚至第三套应对特殊情况的方案。)
(二)
学生在浏览之后,给出的答案是“斯科特”而并非“奥茨”,我就顺着学生的答案,跟着学生一起分析了描写斯科特临终前的句子:“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让学生读句子,说自己感受到了人物形象,并找出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具体词语。
(反思:因为一直考虑时间问题,所以这个句子的分析匆匆而过,读、说形象、析词语,三个环节都只是点到,没有展开就带过去了。因为这里的分析不扎实,也为后边活动的开展埋下了隐患。)
(三)
让学生跳读,找找关于奥茨和埃文斯临终前的描写,看看是否有上一环节提到了细节描写。学生找到之后小组内交流互补。然后,以奥茨临终前的描写为例,对照日记原文,找找两段文字的异同。
设想:相同:陈述了同一个事实。
不同:课文的描述夹杂着个人情感,有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并运用了修辞手法。
(反思:学生最先发现的是环境描写的不同,引出了修辞手法,然后学生说出了相同点,我一激动,就忽略了对人物的详细深入分析,快速总结了传记文学的特点。这又是一个匆匆而过的学习活动,因为学生没有读,没有体悟,对所学的内容只领会到的是皮毛。)
(四)
给学生出示了斯科特日记中的两个句子:
(1)威尔逊和我穿着滑雪板在前边开路,其余的人步行。
(2)我们穿上鞋袜,随后开始进行拖运。
要求学生用上细节描写等手法,对这些行为展开具体详细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