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可能会不以为然,觉的如何读一本书还要你教?大家不妨想一想最近看过的几本书,他们主要讲了什么?你还记的多少?你学到了多少东西?
当然肯定也会有人说:“读书是一件享受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学到东西呢?”当然你可以享受读书,也应该享受读书,但你不能把这个当作你什么都没学到的借口,
没有目的的阅读就是耍流氓。
阅读的目的
那么,既然不能耍流氓,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
之前听彭小六的分享,他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做
信息的不对称性
。因为他读的书比我们多,经历的比我们多,我们跟他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他比我们厉害。那怎么消除这种不对称呢?当然是阅读,而且是大量的阅读。
可能这样解释还不是很清楚,我们换一种解释,我们平时看很多书,有小说,有故事,有思维方式,有历史。我们收获的是什么?有的阅读是为了获得资讯和认知,就像是你读一本理论书,你知道这个道理,你记住了这个知识。有的阅读是为了获得理解,这种阅读一般是给你建议,或者教导你怎么做,怎么思考。
所以,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资讯和认知,或者是为了获得理解
我们今天要说的阅读主要是针对增加理解力的阅读。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阅读是为了获得资讯和理解力。那么,在我们开始阅读之前,我们还要解决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这本书是什么类型的书?我们不能拿着一本小说,说提高理解力,那不现实。
那书本应该怎么分类呢?我们可以按是否虚拟分,然后再根据认知类和理解类分。你也可以按图书馆的分类标准。不管怎样,你要有自己的分类标准,想要提高理解力就看实用类对的书,想提升认知就看理论性的书。
书本分类
本文引用彭小六的分法,他把书比作食物,分为主食类:主要指技能,实用类;美食类:文学,哲学,历史类;蔬果类:工具书和甜点类,娱乐和休息类。主食是我们的生存类,美食是我们的思想类。
我们今天主要讨论主食,实用类的。
主动阅读
现在,我们已经把书分好类了,我们应该想一想,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可以学到什么知识,带着问题去读。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的作者万维钢,在书中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大脑会主动吸收与我们期待相同的信息,过滤我们不想看的信息。比如你哪一天买了一辆某某牌的车,你就会发现大街上到处都是这个牌子的车。
你越主动的去读一本书,你所收获的也越大,在阅读之前先想想你想要从书中得到什么?
阅读的层次
我们知道阅读一共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指的是,你能认识这些字的意思,比如一个句子“鱼在空中飞”你知道知道鱼在空中飞,那么你就具备了基础阅读的能力。至于为什么在空中飞不是这个阶段考虑的。
快速阅读
在我们开始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要先学会检视阅读。检视阅读也有人叫快速阅读,检视阅读分为两个部分,快速的略读和粗读。略读指的是快速的看一本书的封面,目录,序言,翻开一些你感兴趣或者觉的重要的篇章。 寻找那些加粗和结论性的关键词,因为那往往是一本书的精华所在。经过一遍快速的略读你能知道这本书到底在讲了些什么,到底值不值得读。
值不值得读
如果这是一本值得读的书,那么我们就开始快速的粗读。粗读是指快速的浏览一遍书本,跳过那些你不懂的地方,先把整本书大概的看一遍,对书的内容有个大概的印象。而在此过程中,你要注意控制阅读的速度,对于重要的内容可以读的慢一点,对于那些无关紧要,或者你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经过检视阅读,我们可以快速的吸收一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精华,用20%的时间吸收书本80%的内容。在此阶段,你已经可以回答一些问题,比如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整本书在谈论什么?
但我们依然还有很多问题无法清楚的回答上来,比如作者是借用怎样的框架,来发展他的观点?跟我有什么关系?作者是如何论述他的观点的?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
分析阅读
所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是想要理解一本书的基本条件。在分析阅读这个阶段,
我们要做三个事情,第一个,弄明白作者写的是什么?第二个是:他是怎么写?第三个是:写的好不好?对不对?
分析阅读要做的三件事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说第一部分: 写的是什么?
在这个阶段,我们同样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给这本书分类,是的,你没有听错,就是分类,你可能会说,我们不是在检视阅读的已经将书本分类了么?,但那远远不够。
书的分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即便是虚构与实用类有时都很难分清楚。比如通过讲故事告诉别人如何戒酒的书,应该归为实用类还是虚拟类呢?科学和哲学如何区分他们?一本实用性的书籍必然带有理论性,而一本理论性的书籍也有可能给出一些建议,又如何分辨呢?
所以,除非你对一本书足够了解,否则你很难靠标题,目录把它归类。拿实用类来说,一本论述性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达知识,任何一本书,如果包含观点,推论,理论,作者的表达是有根据的,那就是一本论述性,实用的书。
我们接下来说说第二件事,透视一本书。每本书封面之下都有一个骨架。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它的骨架。把书本重要的观点,篇章找出来,看他们是如何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架构的。我以前做笔记也喜欢这样做,看书本的目录,根据书本的目录,来总结书本的内容,列出大纲,第一部分说了什么,第二部分说了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一本好书,往往逻辑清楚,我们可以很快对的找出他的框架结构,像在这本书,结构就很明确,全书分为四个阅读层次,每个阶段又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
第三件事,要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我们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作者想要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他想解决什么问题。如果能够熟练的运用前面讲的两点,那么找出作者想解决什么问题就会简单的多。而此时,你可能有注意,作者想解决的问题可能不止一个,你要学会如何分辨那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第二部分
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部分,作者是怎么写的?
-
炼字,找出重要的单字,透过他们与作者达成共识。这个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步是找出重要的字;第二步是确认这些单字在使用时的精确意义。就像这本书里面的“阅读”的意思,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阅读实用性书籍。如果你将这个阅读理解成看小说,看教科书,就会发生理解偏差。
那什么样的字,才算是重要的字呢?
当然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是重要的单字,它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单字,也有可能是一个专业的术语。但是不管怎么样,如果作者在某些单字做了特殊处理,像加粗,斜体,划线,那你就要注意了,那很可能是重要的单字。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则是,那些让你头痛的,或者是作者与其他作者争执的字,在很大程度是就是重要的单字。
-
如何确认这些单字的精确意义呢?
找到了关键单字,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你一定要利用对上下文的理解,来推敲出这个字的意义。没有一个词是可以单独存在,它必然是和上下文的一个组合。一个单字有不同的意义,像我之前说的,阅读就可以指阅读小说,或者指阅读实用性书籍。同一个意义,也会有不同的单字,比如我们说的实用性书籍,和论述性书籍,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同一个意思。
-
判断作者的主旨
将一本书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主旨往往是一个知识,观点或者建议。那么如何找呢?这个跟炼字有点像,找出重要的句子,然后理解它。很多作者往往会将这些句子加粗,或者划线,你只要找到它们就行。找到了重要的句子,如何正确理解主旨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话去概括作者的主旨,
不要用作者的话,不要用作者的话,不要用作者的话,这很重要
,因为这是检测你是否真的理解,能不能跳出作者框架的一个关键。在概括之后,试着就这个主旨举几个栗子。
在这基础上,我们还要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论述的,是如何推理出这个结论的?你可以找几段你认为重要的论述,整理出主旨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出来的。找出作者认为哪些事情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者有根据的,哪些是不需要证明,地球人都知道的。
评价
第三部分:写的好不好?对不对?
在分析阅读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公正的评价一本书。要知道正确的批评是对一本书最高的评价,只有通过批评,你才算真正了解一本书。因为能提出批评,证明你已经跳出了作者的框架和局限性,从更高的地方俯视它,指出它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