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经三分钟
4 亿中产财经资讯平台,专注深度财经商业报道。由财经媒体人杨瑞团队执笔,出品《广州租售同权》、《北京学区房多校划片》、《国家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等多篇千万级刷屏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日报  ·  妙瓦底,再遣返111人! ·  2 天前  
舜网  ·  演员鹿晗关晓彤,热搜第一! ·  2 天前  
舜网  ·  演员鹿晗关晓彤,热搜第一! ·  2 天前  
自贡网  ·  “蓉瘾”犯了怎么办?凤凰山见! ·  3 天前  
宁晋人民广播电台  ·  微信上线新功能!可一次性删除所有单向好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经三分钟

中国第一个5万亿城市,来了

财经三分钟  · 公众号  ·  · 2025-01-11 10:32

正文


5万亿GDP城市,终于诞生了。


日前, 上海 官方发布的新年贺词透露,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



2023年上海GDP已达4.7万亿元,考虑到前三季度4.7%的增速,加上经济普查的调增,上海GDP总量突破5万亿大关,或无太大悬念。


第五次经济普查全国GDP上调3.4万亿,部分来自统计修正,部分源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详细核算,部分得益于 住宅“虚拟租金” 核算的增量,而上海将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这也意味着,在京沪两大4万亿级城市中,上海先行一步,成为我国第一个5万亿GDP城市, 也成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5大城市之一。


上海之后,谁会是下一个5万亿城市?




上海,靠什么突破5万亿的?


作为国际大都市,且地处国际最前沿,上海经济外向依存度相对较高,最容易遭遇 外部环境冲击。


幸运的是,上海不存在“产业空心化”之忧,不是单纯的外贸之城,也不是纯粹的金融中心,更不只有贸易一条支柱。


上海集制造、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为一体,多条腿走路, 不同产业多向发力, 得以在大变局下保持一定韧性。


许多人对上海的印象,依旧停留于金融中心的层面,却忽视了上海本身还是 我国TOP3制造大市、三大科创“双中心”城市。


放眼全球,没有哪一座GDP5万亿量级的顶尖城市,仍像上海一样,保留了数万亿体量的制造业,并将制造业占比25%作为必须坚守的红线。



同样是超级一线, 上海与北京有着完全不同的产业结构。


北京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0%,工业所剩无几;而上海制造属性相当鲜明,支撑起1/4左右的GDP。



与内地工业大市相比,上海最大的优势不在于规模和体量,而是 高端制造和先进制造。


用官方的话说,上海正在形成“2+2”+“3+6”+“4+5”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坐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说起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广为人知,但国产大飞机、造船业、核电装备等 “大国重器” 同样云集于上海。


不仅如此,上海还是我国仅有的三大 集国家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一体 的科创“双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北京和粤港澳大湾区。



如果说北京的优势在于大学大院大装置,大湾区的优势在于科技企业云集,上海则是两者的结合。


正因为科技创新优势突出,在 新质生产力 的抢滩战中,上海一口气布局了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宽禁带半导体、生物制造、元宇宙、大飞机、大型邮轮、商业航天等10个重点产业链。


这些新产业,正是上海的金融、贸易、航运之外维持第一大市之位的关键支撑。





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市” ,长三角越来越像一个“省”。


如果将长三角城市群看做一个省,其范围与古代的江南省高度重合,不过过去的首府是南京,如今的 “事实省会”毫无疑问是上海。


我国共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多数城市群都有多个中心城市, 但长三角有且只有一个——上海。


这在官方规划文件就有所体现: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所以,可以看到,无论是高铁、城际等跨省交通要道,还是制造、科创等产业规划,都是以上海为中心而展开的,为上海带来最为广阔的发展腹地。


去年6月,“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横空出世,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连成一个“环”,而这个“环”的中心就是上海。



与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跨城地铁、跨江大桥整合不同,地域范围更广的长三角,通过高铁、城际铁路、跨城地铁、跨海大桥连成一体,而上海处于所有节点的中心。


交通如此, 都市圈的布局也是如此。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 唯一以“大”命名的都市圈 ,本身就已覆盖江浙沪9城,近期又将杭州、绍兴、泰州、盐城、宣城纳入规划范围,形成“1+13”的超级巨无霸格局。


虽然“1+13”只是协同规划的范围,不等于上海大都市圈的实际范围,但足以说明,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向上海靠拢,哪怕是2万亿的苏州杭州,1.5万亿的宁波都不例外。


其实,靠近上海,本身就是苏锡常经济得以崛起的最大助力之一,而依托上海的总部经济、科技创新优势,也是这些地方制造业得以持续升级的关键。


以上海为中心,并不意味着虹吸加剧,相反,上海是 溢出效应 最突出的城市之一。


只要看看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市是穷是富,就能直观看出虹吸与溢出、集聚与分散的对垒。


某种程度上讲,上海强则“包邮区”强,上海突围得整个长三角都得以盘活。




上海之后,谁是下一个5万亿GDP城市?


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GDP超过5万亿 (约为7000亿美元) 的仅有20多个。


GDP破5万亿,超过瑞典、比利时、泰国、以色列、阿根廷等国家,意味着一城可敌一国,说是“富可敌国”并不夸张。


上海之后, 北京、深圳、广州、重庆 未来都有望迈过5万亿GDP大关。


北京快则两三年,而深圳最快也到等到2030年之后,广州、重庆则要到2035年左右。


同为4万亿城市,北京紧随上海,未来两三年就有望突破。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 北京GDP就在不断逼近上海 ,从最初的的不到半壁江山到如今的9成以上。



虽然北京GDP无限逼近上海,但两大城市的定位不同,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工不同,并不构成城市地位的挑战。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定位都是城市,但论行政级别,京沪渝都是省部级的直辖市,而广深只是副省级市。


论城市规模, 重庆一市相当于一省 ,陆地面积、人口规模都超出正常城市范围。


事实上,以主城都市区作为基准更为准确,重庆主城都市区GDP约为2.3万亿,与成都不分伯仲。




广深的5万亿GDP突围,更有代表意义。


京沪地位极其超然,非一般城市可比,广州、深圳更适合作为地级市的效仿与追赶对象。


广州、深圳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话来说, 深圳“更深”,广州“更广”。


这是基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