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舞弊是一种历史悠久、广泛存在于不同地理区域和行业的舞弊形式。随着现代企业不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完善反舞弊措施,采购舞弊也在不断演变,展现出其适应性和复杂性。采购舞弊具有高度隐蔽性,其危害不容忽视。无论是合规管理框架尚未健全的小微企业,还是合规文化与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的跨国公司,采购舞弊始终是管理层需要持续关注和防范的重大挑战。
本文基于普华永道《2024年全球经济犯罪调研》
1
的最新调研数据,以及来自全球知名企业超过45位高管的行业领先实践洞察,重新审视采购舞弊问题,探讨企业在现有合规管理框架下如何更有效应对采购舞弊风险。
采购舞弊涵盖了从招投标、供应商准入到合同签订、验收付款等多个环节。常见风险例如:
大额采购拆分为零星采购,规避招标或更严格的采购审批流程
采购舞弊是全球企业在过去两年中遭遇的仅次于网络犯罪和腐败的最具破坏性的三大经济犯罪之一。尽管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采购舞弊在其所在地区普遍存在,然而,只有少数企业使用现有工具来识别和防范采购舞弊风险。
数据分析即是许多企业忽视或未能有效使用的风险管理策略之一。
调研结果显示,近20%的受访企业未使用任何数据分析方法来识别采购舞弊风险。其中,工业制造业企业在数据分析方面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其他行业。而电信、媒体和科技企业则保持较高的数据分析使用率,例如在交易完成前分析交易,对付款实施实时监控等,因此相对来说较少遭遇对其产生严重影响的采购舞弊事件。
许多公司在处理采购舞弊事件时,往往对这些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程度缺乏清晰的认识。调研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一(32%)的受访企业表示其未曾试图量化损失金额,另有超过三成(31%)的企业仅偶尔或临时估算损失金额。电信、媒体和科技企业以及金融服务业在利用数据分析方面显著领先,而工业制造业在此方面亟待改进,仅有17%的企业至少每年对采购舞弊造成的损失进行量化评估。
未能量化采购舞弊带来的损失,将导致企业对舞弊风险认知不足,进而削弱其风险管理能力,并影响企业的决策质量。
此外,调研结果表明,虽然超六成的企业通过加强与书面记录和授权相关的内部流程,以及优化供应商筛选流程来降低采购舞弊风险,但不足三成的企业利用数据分析来降低这一风险。相较于其他行业,电信、媒体和科技行业,以及能源、共用事业和资源行业在识别异常投标模式方面更多地运用技术。考虑到这些行业频繁涉及大额资本支出项目,这些企业有必要加强采购舞弊风险管理。
采购舞弊影响深远,不仅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会长期侵蚀企业的声誉和合规文化。企业应果断采取措施,及时遏制采购舞弊行为,防止其不良影响扩散。
结合调研启示和高管访谈的洞察,企业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对采购舞弊的风险管理:
鼓励畅所欲言的文化(Speak Up Culture)
采购舞弊通常隐藏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流程复杂及内外部人员勾结中,隐蔽性强,调查取证困难。企业应建立并重视举报热线收集的信息,组织内外部专业团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及时发现、评估和解决问题。
利益冲突政策不应流于形式,而应纳入定期培训。企业应积极倾听和解答员工对政策要求的疑问,通过要求员工入职前填写利益冲突问卷及在职期间填写年度利益冲突确认函,提高全体员工对此风险的意识。
避免内部孤岛现象至关重要。合规部门需要确保采购部门认可基于风险的第三方管理方法,包括在引入前进行尽职调查、在适当情况下进行现场审计以及对现有供应商进行重新筛查。内部审计是另一个重要的合作部门,尽管其风险指标可能与合规部门不同,但这两个部门需要紧密合作,并且能够共享彼此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仪表盘。
企业应定期对高风险业务领域和区域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引入更多维度的数据来优化供应商评分机制。企业应考虑将超过一年未进行交易的供应商移除供应商库,对高风险供应商重新进行风险评分。
监控采购舞弊需要基于海量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以识别采购交易中的可疑活动和模式。采用可视化图表展示数据分析结果,有助于分析供应商、员工及其他第三方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升分析效率。结合交易监控和图表分析,可显著降低采购舞弊和不当支付风险。
1. 普华永道在2024年1月至3月期间对63个地区的近2,500家公司进行了调研。三分之二的受访者为高管,包括450名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和首席审计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