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并不矛盾
。中小企业要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除了税收这种可以直接量化的标准,基础原材料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稳定性也很重要。
网络通信道路交通能源化工等这些经济发展的基础服务基本都是国有企业在提供
。前段时间有篇论中国制造优势的文章说了,中国的一次性打火机为什么能够称霸全世界?那不仅是浙江商人的精明和勤奋,实际上背后是有一个强大且可靠的化工和钢铁工业基础做支持。
这种国有经济主导的钢铁化工产业,中国可以做到成本比发达国家低、效率比发展中国家高,所以才有浙江的打火机生产能够占据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市场
。实际上不仅是打火机,
浙江无数的小商品生产都必须依赖它背后的这个高效且可靠的国有经济体系
。
除了钢铁和化工原材料,还有能源供应。十年前,我访谈过一个做航天精密仪器的民营企业家,他把企业的制造从北京搬到了河北的固安,那个时候固安的工业园区电力供应还很不稳定,跟北京没法比。他对此非常抱怨,说动不动就突然停电,对精密加工而言根本就是不可接受的。言下之意是有点后悔搬过来了,后悔当时贪图税收减免和土地便宜。不过现在十年过去,这方面的短板基本解决,这个企业现在发展的很好了。
中国国家经济的竞争力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其中很关键的一环就是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合作
。
民营经济能够如此活跃,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边能够发展的这么好,老板们能够打败全世界包括发达国际和发展中国家的那么多竞争对手,赚这么多钱,国有经济在背后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
此外,
国有企业相对民营企业还承担了更多的国家责任。国有企业在税务、社保方面是相对比较规范的,此外还有利润上缴。同样的产值,国有企业上交国家的利税和社保比例要大大高于民营企业,这也是各方公认的
。烟草总公司每年上缴的利润和税收总额就超过了一万亿元,几乎与中国的军费开始相当。金融类国企的利润和税收就更是惊人。这些资金支撑了中国的公共服务开支和社会基金的运行。
如果国有企业因为私有化等原因,大幅度减少了利税和社保上交,那么中国政府就很难继续维持目前这个水准的国防、治安、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或者说,如果要维持目前这个水准的公共服务,就只能大幅度提高民营企业的税收和社保征收力度
。
虽然名义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执行一样的税收和社保征收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中小企业一直是网开一面的
,大量的中小企业存在的税收和社保漏交少交,政府并没有认真去计较
。这不仅是出于政府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愿望,更根本的是背后有国有企业在以高标准交税和交社保,因此不需要提高中小企业负担政府的公共服务也可以维持在较高的水准,社保基金也还不至于短时期内出现严重短缺,政府有充足的财源。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应该是全世界最好的之一了
。跟美国比,还很多方面有差距,但在劳动力成本和交通电力等方面也有局部的优势。
美国的公共开支建立在美元全球霸权的基础上,它可以用高达21万亿美元的债务来支撑它的公共服务、福利开支和对企业减税。简单来说,这些好处有很多是全世界其它国家的老百姓拼命干活给美国交的“铸币税”
。美国政府拿着这个税收,就可以抵扣一部分原本应该向国内中小企业收的税,而且还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向国民供应石油等能源。
这些好处中国目前是享受不到的,所以有些声音就只盯着美国,只比较中美差异,然后就得出中国国有企业系统主导的能源原材料价格太贵,税收负担太重等结论,是不客观的
。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奋起直追,要从美国控制的全球体系中崛起,不可能让我们的民营中小企业各个方面都比美国的中小企业过的更舒服,既享受比美国低廉的能源价格,又少交税少交社保。
中国政府和中国的国有经济体系,在外部环境限制和内部资源条件约束的情况下,已经为中国的民营企业创造了尽可能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相比除了拥有全球霸权的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应该说综合来看已经是做的最好的了。
如果我们不看到国有经济发展对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巨大支撑作用,
一昧的强调国有和民营经济的对立,国家一说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就要说会扼杀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这种非此即彼的思想是非常有害的
。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也就是同时在为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不可否认,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某些领域存在着竞争关系
。
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就如同国有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之间也会存在竞争关系一样,有竞争才有进步
。国有企业在政府资源、信用支持方面更有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国有企业也会更多的承担很多政治任务,有些赚钱的事情,政府不让赚它就赚不到,比如网络游戏之类的;有些亏本的事情,政府让它干,它就得不计成本的投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好多民营企业经营不善,大量解雇工人,国家为了稳定就业,就不准国有企业裁员。这就是国有企业的政治负担。民营企业虽然没有政府信用背书,但赚的钱都是企业家自己的;国有企业有政府背书,但赚的钱只给企业家发远低于市场标准的工资。
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是一种优势和劣势并存的企业组织形式。
我们不能只看到国有企业享受到的某些特殊资源优势,看不到它承担的更多责任
。民企的优势是灵活,劣势是背后缺乏信用背书;国企的优势是有政府信用支持,劣势是政府管制政治责任更多。
有些事,国企的模式就更合适做好;有些事,民企的模式更适合做好。具体哪个好?主要由市场说了算,同时也要服从国家战略
。
国有民营两种经济形势同时存在,有分工、有协作、有竞争,是中国经济体制的一大优势
。在电信能源交通等自然垄断领域,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在小商品等纯市场领域,民营中小企业占据主导地位,有利于微创新和提升经济活力,并创造更多就业;在一些大宗商品和高科技领域,包括家电电子汽车钢铁住房等等,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竞争,互较短长。目前来看,是一种很好的经济结构,没有必要互相诋毁。
合理分工、良性竞争、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应该是中国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发展的主流和长远趋势
。
坚定不移的做大做强国有经济和坚定不移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