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娱乐资本论
这里是“娱乐资本论”。我们关注文化的产业融合,影视的真挚表达,互联网娱乐的时代精神,我们也是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北京文化产业投融资协会理事单位以及金鸡奖、上海电影节、北京电影节、网络视听大会等的重点合作单位。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金城江悠然网  ·  “比价神器”上线,买药必看! ·  昨天  
金城江悠然网  ·  “比价神器”上线,买药必看!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娱乐资本论

抛弃电视,是谁作的?

娱乐资本论  · 公众号  ·  · 2024-11-05 22:55

正文

文章来源:睡前人间,转载已获授权

作者|马前卒

今年九月末,国家广电总局发布消,上海广播电视台为了推进改革,将有序关停四个电视频道和四套广播频率,把传统频道频率压减40%。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舆论热议。
在一般人印象当中,上海做为中国一线城市,传媒业相当发达。而作为传统媒体的龙头,上海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是排在国内同行前列的大台。在中国的电视和广播业里,央视央广是独一档的地位,而接下去一档的大台当中,上海电视台、电台一定有个座位。
尤其是电视台,影响力和收入往往都是本地媒体中的绝对龙头老大。
过去,大电视台给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财大气粗。制作的很多节目,场面壮观,设备先进,服装道具化妆精美,更从不会缺少“大牌明星”来捧场,看上去就是“不差钱”的主。

所以,这一次上海电视台突然宣布,要大规模关停精简频道,称得上是“行业地震”级的新闻。

具体要裁撤哪几个频道、频率,官方还没有正式宣布,但是网络上已经有消息人士爆料,几个要关张的电视频道大概率是外语频道、纪实人文、东方影视、和七彩戏剧。
在这次变动发生之前,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拥有12个电视频道。虽然没有权威数据,但我们正好在上海,根据“身边统计学”,以上四个频道的收视率在上海台各频道里,大概率都是靠后的。因此传闻有相当可信度。
国内的电视台都是公营事业单位,大家都知道,这种单位的工作岗位大都比较稳定,很少裁员。并且和裁员相比,事业单位更讨厌裁减编制,因为编制多少直接涉及到预算和级别,这都是事业单位最重视、最关切的根本利益。
但这次上海电视台却要一口气裁撤三分之一的频道,原因只可能有一个——近年本身的经济效益太差,实在撑不住虚肿的体量了。
因为不是上市企业,上海电视台历年的营收、收视率,这些关键数据都不对外公开,外界对它的财务状况无法直接做出详细分析。不过从其它公开信息当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说,网上早就有人吐槽,上海电视台旗下的东方卫视,不少主持人都遭遇了降薪和绩效考核要求,不得不在节目当中直播带货。并且接单里大量还是推介装修公司,卖海参、鞋子之类,这些广告一看就“价值不高”,要是在上海电视台的鼎盛时期,完全不可能被看上眼。
电视台一直都是大众眼中光鲜亮丽的工作单位,而节目主持人更是人们眼里的“优质岗位”“精英人士”,但如今,上海电视台的主持人也只能和自媒体主们一样,靠直播带货来维持KPI,可以说是尽显窘迫之态。
会落到这种境况,原因也简单——看电视的人少了。
原来电视台是真正的主流媒体,大多数人回家后都会打开电视,所以当时的电视广告收费真是“一刻千金”。但现在看电视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广告金主们跟着跑路,即使留下的也会狠狠压价,只肯给原来的一个零头。
但电视台业绩下滑,并不是因为整个视听或者传媒行业在萎缩。
恰恰相反,根据官方数据,去年2023年,上海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总收入超过了2357亿元,而在2020年,行业总收入还不到725亿,仅仅三年时间,这一行业的营收规模就扩张了两倍多。
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有一份年度报告《上海广告市场状况报告》。2012年时,全市传统媒体总营收95.9亿,其中电视就占了65.9亿,在同一年度,全市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总营收还只有18.2亿。但到了2017年,还是同一份报告,在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互联网五类媒体中,互联网营收占比已经达到了67%。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上海的传媒行业其实还在快速增长,只不过,这种增长基本都是来自网络媒体,与电视台或其他传统媒体,并没有什么关系。
这种情况上海并不特殊。从全国看,视听媒体行业最重要的支柱——广告,都在逐渐抛弃传统电视台。
根据统计,2020年,全国新媒体的广告总收入首次超过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台。并且在之后几年,双方的差距还在迅速拉大。

一方面传统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在逐年降低,已经从2019年的998亿,下滑到了去年的583亿,几乎接近腰斩。
另一方面新媒体广告收入却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20年的890亿,飙升到了2023年的2700亿,三年里增长了整整两倍。
出现这种反差,是因为广告业主们发现,微信公众号、短视频、以及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在最关键的广告转化率上,要比投给传统电视台高得多,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抛弃了电视台,投入了互联网新媒体的怀抱。
如今,以互联网为基地的新媒体,以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员占比,创造了绝大部分营收,把传统媒体包括电视、电台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彻底改变了媒体行业的格局。
同时电视台在丢掉了许多大客户后,为了维持收入,只能在节目当中越来越密集的插入广告,并且电视广告的“档次”“格调”也越来越低。这更加惹起了观众们的反感,更多人因此减少或者放弃了收看电视。
其实电视台也知道,这么是“饮鸩止渴”,但是面对大趋势,他们却也只能这么做。
此外,现在中国电视台遭遇的挑战,不仅是在广告竞争中,PK不过网络,更可怕的是,新一代观众们正在失去“打开电视机”的习惯。
根据《2024年中国智能电视交互新趋势报告》,中国家庭2016年的电视开机率还高达70%,但到2024年已经暴跌到不足30%。也就是说,在购买了电视机的家庭,只有30%左右还保留着日常看电视的习惯。很多家庭里,电视机已经沦为装饰品,或者只是作为电脑的投屏工具。
而开机率的大幅走低,甚至已经波及到了最终端的消费,现在连买电视的人也少了!
根据相关行业媒体统计,2023年,中国电视机出货量只有3656万台,比2019年的5045万台,已经跌去了30%以上。
电视机少了,开电视的人少了,看电视的时间也短了。这些因素最终都指向一个结果——中国收看电视的群体正在迅速萎缩。
观众基数和收看时长,是所有媒体的立身之本,基本盘在快速下降,传统电视台的效益跟着越来越差,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上海电视台宣布大幅度地关停裁减频道,其实不足为奇,甚至还可以小小的感叹一句:到底家大业大,居然撑到了现在才肯收缩。
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是要为上海电视台说一句公道话。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在2023年,各个地方卫视黄金时段的收视率当中,东方卫视排到了全国第一的位置,历年来也基本都是前三名,它已经是中国目前经营得最好的地方电视台之一了。
所以,上海电视台面临的困境并不是它自己一家的问题,而是全国电视行业普遍性的问题。
实际上,早在上海电视台裁撤频道之前,全国各地就已经大量出电视台裁撤频道的新闻了。
比如说同样是一线城市,深圳电视台也关闭了公共频道和娱乐频道。

据媒体统计,到2023年为止,全国已经至少有140个电视频道关停合并,或者只保留了线上播放。到了今年2024年,又有超过20个电视频道停播。
可以说,对于中国的电视业,凛冬已至。
曾经风光一时的电视台,如今落到如此窘境。
大背景当然是互联网的崛起,不仅产生了依托于网络的新媒体,互联网还带来了大量新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娱乐方式,把传统媒体原来的生态位抢走了一大半。
但是从全球来看,传统媒体虽然都被互联网新媒体打得痛不欲生,不过电视往往在其中,处境相对还会略好一些。特别是体量很大的头部地区,比如美国、印度、欧洲,甚至长期经济停滞的日本,主要电视台虽然没有过去“黄金年代”时那么风光了,但大都仍然能够稳定盈利,很少需要全面收缩。大牌电视主持人们也依旧拿着让人羡慕不已的高薪,并且继续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电视台为什么显得更困难,连上海这样的大台都撑不住,要靠瘦身甩包袱,来渡过难关。
原因首先在于,中国的电视台和电视频道本来就太多了,并且专业分工极不明确。
根据广电总局的统计,截至2024年初,全国共有389家市级或以上级别的广播电视台、2099家县级电视台,以及33家教育电视台。这些电视台,每家开播的频道从几个到十几个不等,比如中央电视台就有多达25个频道。全国总共有数千个独立的频道在运营播放。这个数量在全球都是断崖式领先的。
但是全国这么多电视台、电视频道,除了少数一些收费频道比较特殊外,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公共免费频道,主打内容重复性很高,你播电视剧我也播电视剧,你搞综艺我也搞综艺,连内容都差不多。
大家都知道,经济学上有一个非常基础的概念——成本摊销。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生产规模越大,单位生产成本也就越低,从而提高竞争力。虽然电视节目属于无形文化产品,但本质也一样,更多观众同时收看一个节目,这个节目的效益就越高。相反,如果同一时段,观众收视率被太多频道分散,结果可能就是大家几败俱伤,广告收入都无法打平节目投入的成本。
参考海外主要电视市场上的实践经验,一般来说,一个地区主流电视台的数量大致在三到五家比较合适,再多市场就很难容纳了。其实很多国家也有大量的独立地方电视台,但它们大多会以加盟形式加入大型电视网,自身只保留极少的独立制作能力。即使是大电视网,主力频道也只有个位数,需要制作或购买节目的总量其实比较有限,播出时每个节目的观众基数会比较大,也就能有较多的广告收入。至于部分观众有小众需求,主要交给收费电视频道去承担。
但国内的电视台,“股东”实际都是本级政府,不但行政区域之间横向无法共组电视网,就连垂直区域内的整合都很差。
尤其在省级电视台以上,各家都有全套的独立采编、制作、播出能力,互相都是完全不可能合作的竞争对手,加上中央电视台和几个教育电视台,全国实际有三十多家大型电视网。
历史上,由于播放范围的割裂,这个问题一度还不明显。各地观众实际能收看到的电视台,一般就是央视、本省级电视台再加市县电视台。但在“上星”时代来临和有线电视普及后,全国观众一下子发现自己真有上百个免费频道可以看了。
结果,上世纪动辙百分十几甚至几十的收视率成了神话,如今能有1%的收视率,电视台已经可以大开庆功会了。为了争夺收视率,又需要投入大成本制做精良的节目,或者请“大牌”捧场。在互联网崛起之前,已经只有很少几家电视台还能常年维持盈利了。
而下级的市县台,采编和制作能力薄弱,更是从来都没有真正的竞争实力。上个世纪的电视观众恐怕都知道,当年绝大多数市县电视台争夺收视率的“最大法宝”,就是侵权播放海外电视剧和动画。在版权法逐步得到落实后,就不能这么干了。
之后的基层电视台,更象是视频化的本地政府公报。有常年在县电视台工作的人在网上直言,因为人员和经费有限,自己的电视节目来来回回就是一些流水账,主要内容都是领导的工作行程,或者贫困户访谈之类,根本没有观众要看,收视率基本为零。
所以这些电视台虽然有大量正式或非正式编制岗位,有让互联网新媒体羡慕到流口水的采编资格与资源,但产出的内容却乏善可陈,都无法养活自己,只能靠公营事业单位身份,依赖地方财政不断向它们输血,才能维持正常运营。
过去在经济高速发展期,补贴这些地方电视台还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如今,各地政府财政都不再宽裕,各级政府自身都在大力削减公用经费支出,再维持这么多毫无内容产出能力的电视台,显然既不合理,更不合适。因此,各地电视台裁撤、缩编频道,会成为电视行业的普遍现象,并且应当会持续很久,直到国内电视网规模与实际收视人群重新取得平衡。
但国内电视行业的崩塌式衰退,除了以上比较正常的因素,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打开电视机”,这个原来应该非常简单的动作,这些年却变得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很多用户愤恨的抛弃了电视。
这一切要从“强推机顶盒”开始说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金城江悠然网  ·  “比价神器”上线,买药必看!
昨天
金城江悠然网  ·  “比价神器”上线,买药必看!
昨天
澄泓财经  ·  窥破白马王调整的战略意图
7 年前
知识分子  ·  肠道菌群的产业创新之路
7 年前
theLittleSarah  ·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