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给予了俄罗斯前所未有的制裁,同时西方还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金钱支援。
但打了2年多,俄罗斯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还在乌克兰战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俄军目前正依靠人力资源和军备资源一点一点地向前夺地。根据路透社的说法,在即将过去的11月,俄军在乌克兰战场上所拿下的土地相当于“半个伦敦”,创下了单月攻城掠地面积的新纪录。
打了2年多,俄罗斯顶住了西方的制裁,而且还在战场上占据不小的优势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打了2年多,现在还等来了不想给乌克兰花钱的特朗普,现在的胜利时间似乎正逐渐向俄罗斯一边转移,而拜登也看到了这一趋势,因此近期即将要下台的拜登向乌克兰特别开放了“绿灯”。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篇报道较为准确地给出了当下乌克兰局势各方的心态。该报道是这么说的:几天之内,拜登当局和俄罗斯分别采取了重大举措,旨在影响俄乌冲突的结果。此时,距离唐纳德·特朗普重返白宫仅有两个月。人们有一种感觉,在特朗普寻求兑现其在24小时内结束冲突的承诺之前,莫斯科正在最大化其收益,而拜登则放弃了长期坚守的“红线”。最终他决定同意乌克兰动用“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向俄罗斯腹地发射远程导弹,基辅已经付诸行动。面对乌克兰东部领土岌岌可危,拜登还承诺提供反步兵地雷,作为价值近3亿美金新军援的一部分。
俄罗斯总统普京同时期也放宽了俄罗斯核武的使用条件,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根据修订后的核武理论,莫斯科现在能够对有核国家支持的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的亚历山大·叶尔马科夫表示,这一变化与其说是使用核武器的操作手册,不如说主要是向潜在对手发出的声明,概述了可以考虑采取此类措施的场景。卡内基俄罗斯欧亚中心的塔蒂亚娜·斯塔诺瓦娅表示普京本人向西方传达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不要玩火,不过斯塔诺瓦娅认为普京本人绝没有打核战的意愿,但他认为他必须要在特朗普上台前吓唬住那些蠢蠢欲动,甚至想在乌克兰问题上铤而走险的西方精英。
不过一位俄罗斯评论员表示,普京可能会将当前局势视为“过渡”时刻,因为他已经明确感受到自己在乌克兰占了上风。
本周初,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近三个月来最大规模的空袭。由于担心俄罗斯会有进一步的攻击,一些西方大使馆选择关门。乌克兰新地缘政治研究网络负责人米哈伊洛·萨姆斯称:“这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他认为,俄罗斯几周来一直在囤积数百枚“伊斯坎德尔”和“匕首”导弹,随时待命,以此在美国完成政权交替之际发出一种暗示。
战场局势大好,特朗普又要上台,普京现在心情不错
尽管与开战之初相比,基辅已经没了沦陷的危机,但乌克兰可能会战败的信号早已传开。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所的杰德·麦格林表示:“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不久的将来,在与特朗普的谈判中取得强势地位做准备,我们明确知道俄罗斯不会妥协,一切都系于泽连斯基。当下普京和泽连斯基的行动都是要在明年特朗普上台之前提高自己的地位。”
卡内基俄罗斯欧亚中心的塔蒂亚娜·斯塔诺瓦娅则表示,莫斯科正洋溢着一种乌克兰完全沦陷只是时间问题的氛围。然而,从明年一月起,普京将不得不考虑其他因素。她称:“他将不得不面对川普开始执掌局势这件事。如果普京随意升级战况,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会降低。他必须更加灵活,对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
对于拜登向乌克兰开“绿灯”一事,特朗普的幕僚能够感受到拜登此举是为了帮助基辅在明年特朗普上台前拿到更多的筹码,占据一定的优势。尽管特朗普迄今没有发表任何言论,但他挑选的国家安全顾问麦克·沃尔兹认为“在事态升级的道路上又迈进一步,没有人知道事情将如何发展。”而小唐纳德·特朗普则抱怨拜登试图在他父亲返回白宫之前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
总而言之,从目前的情况看,俄罗斯的战场情况和未来前景都是一片大好。日前台湾“风传媒”网站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普京下令对乌克兰发动军事行动后,西方国家拉拢自己的盟友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外交制裁。但2年多下来,俄罗斯不仅没有被击垮,反而在亚洲、中东、非洲的影响力有增长的趋势。这让外界感到很诧异。而要解构这部分的信息,可以从俄乌冲突来探讨俄罗斯的战略文化。
外界在探讨俄乌冲突爆发的原因时经常从北约东扩、俄乌民族矛盾,地缘博弈、乌克兰东西分裂,领土争端等方面来分析。事实上,要了解这一点还可以从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强权地位的追求、军事主义为特征的战略文化、俄乌两国历史和文化联系等几个方面来做解构。
俄罗斯对“北约东扩”保有深度敌视,认为这威胁到了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其一,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利益
俄罗斯长期以来抱持着深层的脆弱感,尤其针对西方国家。为了应对这种威胁感,俄罗斯强调战略纵深和缓冲区的重要性。由于历史因素,俄罗斯将乌克兰视为西方国家入侵的通道,因此当乌克兰与西方国家关系日益密切时,俄罗斯当局将其视为对其安全利益的重大威胁。
俄罗斯多次在其官方文件中将“北约东扩”列为潜在威胁。俄罗斯将乌克兰与西方的合作,例如在奥恰基夫建立海军作战中心以及北约在乌克兰的军事演习,都渲染成对其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
一般认为,考量到俄罗斯受到侵略的历史(例如:拿破仑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其地理位置周围有强国(德国、法国等),外加俄罗斯领土广阔的事实,让俄罗斯对于所谓的“缓冲国”和“缓冲地带”的执念相当深。随着乌克兰越来越亲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利益危机感越来越深。
至于俄罗斯眼中的“西方世界”,莫斯科一直将美国和北约视为主要威胁。俄罗斯认为“北约东扩”是对其势力范围的侵犯,并将西方支持的在中亚和东欧等国家发生颜色革命视为旨在推翻这些国家亲俄政权的阴谋。另外在俄罗斯领导阶层中,他们倾向于将内部威胁与外部威胁联系起来,认为西方势力会利用俄罗斯内部的社会经济问题来破坏国家稳定,并支持反对派势力。
这里着重提到了“缓冲区”,事实上俄罗斯对“缓冲区”有着非常执着的追求。拿破仑战争和苏德战争给莫斯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俄罗斯还意识到东欧平原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非常方便西部强国快速对俄发起攻击,而且顺利的话,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打到莫斯科。而苏联解体后,莫斯科距离新划定的国家西部边界的距离变得更近,因此现在的俄罗斯比历史上的沙俄、苏联更看重“缓冲区”,这或许也是为何俄罗斯一直执着于乌克兰的“中立”,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之一。
俄罗斯非常看重“缓冲区”,尤其是西部的“缓冲区”
其二,强权地位的追求
俄罗斯对领导人和社会坚信俄罗斯是一个大国,理应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大国情结根源于历史,在沙俄时代,他们就是世界级的大国,甚至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沙俄还扮演了数十年的“欧洲宪兵”角色。沙俄崩溃后,后续的苏联经过苏德战争也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他的工业实力可以和美国直接硬刚,历史的荣耀让俄罗斯社会始终将自己定位于大国。
不过俄罗斯的大国情结、认知与他对势力范围的渴望密不可分,俄罗斯认为,拥有势力范围是大国地位的象征,也是保障其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俄罗斯将前苏联国家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在这些国家中,乌克兰的地位占有重中之重。
在国际秩序上,俄罗斯强烈反对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秩序,他认为多极世界更有利于国际稳定、保障自身利益。因此俄罗斯积极推动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试图通过建立联盟以及自己的核优势来制衡美国。
其三,军事主义为特征的战略文化
在俄罗斯的战略文化中,军事主义是俄罗斯战略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影响着克里姆林宫如何看待世界并与其认为的对手互动。
这种文化通过将安全精英制度化,并推崇武力,助长了对进攻的偏见,并将武力视为外交的首要手段。这种对武力和力量的推崇可以追溯到沙皇时代,苏联时代同样也是如此。对现在的俄罗斯来说,战争不仅仅意味着军事力量,还意味着政治主导地位,尤其是在其邻近地区。
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混合战争的发展,这是一种秘密的政治行动、胁迫性外交和经济压力的混合体,旨在灌输恐惧和尊重。莫斯科将其邻近地区视为一个零和游戏,并将外国势力在该地区的军事扩张行动都视为对其安全的直接威胁。俄罗斯认为,它在邻近地区的影响力赋予了它成为世界大国的权利,而任何对这种影响力的挑战都被视为对其权力和地位的攻击。这种文化塑造了俄罗斯对世界威胁的看法,并导致其优先考虑使用武力和胁迫来实现其目标。
苏联虽然解体,但俄罗斯一直将前苏联国家,尤其是独联体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