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专稿
来源:蓉我说(zr-talk)
北宋的时候有一个典故叫做“宋挥玉斧”,说的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平定四川的后蜀政权后,拿一把小玉斧,在地图的西南边画了一条线,线这边归我管,线那边我不管,从此之后,两侧的大宋和大理两国相安无事,保持了几百年和平。
如今,在中国国土上,也有这样一条线,影响着世世代代。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是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来的。
自这条线诞生以来,无论是人口布局、经济繁荣、气候变化等都沿着这条线划分的比例发展。
不过,最令人唏嘘的,无论中国领土发生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条线始终“岿然不动”。
胡焕庸线的诞生
1935年,34岁的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他平生最重要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
这篇文章的末尾,是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地图,在地图上画了一条区分人口稀密程度的界线,一头是东北黑龙江的爱辉(今天的黑河),一头是云南的腾冲,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线的东南边,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的36%,人口占96%,线的西北边,面积占 64%,人口只占 4%,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
胡焕庸线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解放后称“黑河—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
2009 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胡焕庸线很牛逼
历史上,分界线有很多种,但是像胡焕庸线这样被列为重大发现、被写进教科书的却只有这一条,那么它究竟牛在哪里?
1935年胡焕庸先生用手工画图发现的“爱辉-腾冲线”
首先,胡焕庸线是用“大数据”算出来的。据胡焕庸的学生吴传均院士回忆 :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估计有4.75 亿,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点子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手工画2万多个点,再计算等值连线,耗费的工夫是惊人的。可以说: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运用“大数据”做出的重大发现。
更牛的是,不管历史如何摔打,胡焕庸线总不倒。八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版图形状从海棠叶变成了雄鸡,人口从4亿多变成13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
1935-2010年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基本围绕胡焕庸线波动
1935年,胡焕庸线东侧人口占为96%,到了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东侧人口占比是94.2%,1990年第四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4.1%,2000年第五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9%,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7% ,70多年之间仅仅减少了2.3个百分点。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其多寡悬殊之持久,有如此者!”。
最牛的是,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在诗人眼里,胡焕庸线是边塞与田园风光的分界线,东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边是“杏花春雨江南”,西边是“白马秋风塞上”。
环境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干旱与湿润生态的分界线。从地形和气温看,胡焕庸线的西侧主要是低温高寒地区,东侧地形相对平缓且年均气温较高(东北地区除外)。从降雨量看,胡焕庸线基本与400 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这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农业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农业与牧业的边界,玉米分布带的上限,都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老司机眼里,胡焕庸线是高速公路网和收费站的分界线。
在买房人眼里,胡焕庸线更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中国所有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包括西部地区的大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昆明集中都在胡焕庸线的东边,甚至所有住房均价万元以上的城市、绝大多数实施限购的城市,也都在东侧;而西侧的大城市仅有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几个。
总之,不管你喜不喜欢,胡焕庸线就在那里,摔不倒、打不破。
胡焕庸线两侧为何差异大?
胡焕庸线两侧这么大的差异,胡焕庸先生曾提出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气候。
根据中科院王铮、吴静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胡焕庸线是历史气候变化的产物,在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汉唐时期,尚未出现胡焕庸线。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30年到1260年期间,中国大陆气候发生突变,气温逐步下降,降水明显减少,这与世界公认的中世纪温暖期结束时间一致。
从那时起,各种旱涝灾害的分布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最终锁定两侧的生态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
当然,胡焕庸线的形成与人为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历史上的战乱如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使得古代的人口从北方向东南地区迁移,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也产生一定影响。
突破“胡焕庸线”是一个科学问题
几十年来,为了改变东西部人口分布的差距,改变胡焕庸线,有很多“人定胜天”的设想和努力。
例如开放“全面二孩”的政策。2015年10月底,国家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但对于西侧地区,全面二孩只对城市有一定影响,对农村影响不大,而对于东侧则是城市、乡村全方位的影响。因此东侧地区生育率回升可能更明显,总的趋势可能是东侧地区人口比例进一步增加,西侧地区人口比例可能减少。
在气候变化方面,全球变暖对两侧地区都有压力。全球变暖是当前面临的首要气候问题,胡焕庸线东侧地区可能面临海平面上升、降水量波动加剧等问题,但西侧地区同样面临压力,全球变暖导致西侧地区降水量增加,蒸发量也随之增加,缺水干旱并不能显著改善,而且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可能会更大,资源环境将面临更大压力。
在经济动力方面,聚集第三产业和中心城市的东侧地区更能吸引人口流向。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日益转向第三产业,但是这些产业大都集中在胡焕庸线东侧地区。短期内,即使西侧地区大力发展三产和中心城市,也主要是吸引西侧农村人口向本地区的城市集聚,人口的分布大势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很难出现东侧人口向西侧大量转移的现象。
总之,如何突破“胡焕庸线”,是一个科学问题。
你或许会问
我们有没有机会突破胡焕庸线?
问得好
这是一个总理级的问题
李总理的设想是“新型城镇化”
也就是说,在胡焕庸线的两侧
不追求人口上的平均
而是努力实现公共服务上的均等
与此同时,这不是一带一路ing么?
西部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
谢|谢|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