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貌似是一个人见人嫌的工种,尤其政府审计,想必是全国上下机关企事业烧香拜佛都不想接见的来宾,所以江湖上才会盛传“防火防盗防审计”的谣(zhen)言(li)。
“审计的来了”已经成为一种警报信号,审计的不通人情、刁钻古怪、心狠手辣,一旦遭遇必将置之死地而后快。曾经有朋友很真诚地夸我“你人还不错哎,不像其他干审计的那么变态”,我………
总而言之,世人对审计的误解已经到了令我发指的地步,这个时候我必须英勇地站出来为自己和前同事们洗洗白,当然,今天不谈政治,就说说误解。
这一点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感受到的最大的误解之一。一份审计报告,其实说出去,只有审计报告正文那两片纸是我们正式出具的,这是我们的审计责任!后附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其实按道理都应该是企业做的,是会计责任!
所以你看审计报告的时候会看到,审计报告正文上是我们CPA签字,会计师事务所盖章,财务报表上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管会计工作的公司负责人和公司会计机构负责人三个人的签字,财务报表附注后面有公司公章确认。其实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一件事,公章和签字已经把责任区分的非常明确了。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由于审计工作的主要对接部门是财务部,因此往往对于审计机构索取由业务部门统计的业务报表以及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非常不理解。企业认为,这是业务方面的东西,和财务没关系,你看好帐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少管。
可是作为审计机构来说,财务的账务是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的一个集中体现,所有重大的经营活动最后都要落实到资金的投入和产出。在这种情况下,了解甚至是审查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和内部控制,以及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数据核对就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何况近几年来,监管机构逐步加强了对上市公司和拟上市公司的内控检查力度,上交所甚至要求每个上市公司年报中都要有内部控制专项审计。
在这种环境下,审计机构就要花费巨大的人力去完善相应的审计程序,但往往无法得到业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
有很多企业分不清楚审计署和事务所的区别。认为这两个单位都是给财务找事的、加班的、添乱的。其实事务所是正儿八经的服务机构,我们没有审计署的权力,没有审计署那些一定要查出问题,带着问题走的指标,我们是来规范企业的财务核算,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合法合规运营的顾问。相比审计署而言,我们的服务性质要浓厚许多。
会计师仅仅是一份职业,是很多人的事业而已,它不是警察,无执法权,也无执法的功能。会计师这职业是服务行业,地位不比别人高,当然也比别人低。仅仅是有点技术的服务业而已。
最大的误解就是:阶级敌人。好多会计一看到审计人员,就紧张害怕,觉得要出事了,要挨骂了,要被挑刺了。审计的人只是完成工作,人家没想整死谁。
审计没有比会计高大上多少,只是工作思维和方式有些不同。跟质检工作一样一样的。有整套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干活的一般都不签字,签字的一般都特别不想签下去。
请像对待同事一样说话不要抖,给凭证不要黑着脸。审计的不好吃人这口。再害怕,凭证也不会自动美化。做凭证报表的时候怎么不想想别人看的感觉?
不是与会计之间产生的,而是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而最容易被误会的问题,而且往往部分内审人员也可能这么错误认识的问题,就是,内审就是挑刺的,找问题的,不创造利润,纯粹费用部门。
往具体检查举动上说,的确是在查找是否符合内部控制,是否有利于业务发展,是否风险可控。但是这只是表象,深层次的东西,太多内审人员没法给被检查对象解释,或者被审计对象不吃过亏看不到内审的好处、甚至自身也不了解的。因为内审从根本上说就是在间接创造价值,帮助被审计对象梳理了风险,提升了内部控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因不可估量风险造成的意外损失。
这个解释说起来很苍白,可现实发生时教训很严重,也足够让人后悔当时为啥没听内审的,把某流程划分好责任,把某制度落实到接地气。当然,想做到这种程度,的确内审人员的水平得到位,内审工作在高层眼中得的确对业务有共享。这些就是内审部门老大该费脑筋的时候了。
对于国内来说,最大的误解是:我们做了一年的帐,凭什么审计来个几天就要收那么多钱,不就出个报告么?能给公司带来什么?所以国内市场恶性循环。
有事查查账,没事喝喝茶聊聊天;
审计只要会计就行了。会计做不好不能做审计;
审计经常出差很舒服,可以到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
关于审计和会计之间的误解,我想说个三天三夜也是说不完的,你有你的痛苦,我也有我的痛苦,立场不同而已。
文 转自公众号 我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