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行动才能真正导出结果,
并决定你的价值。
但许多企业为什么执行力不足,管理绩效低下?
读完这七个故事,让您的行动力满格,管理卓有成效!
有一群老鼠开会,研究怎样应对猫的袭击。
一只被公认为聪明的老鼠提出,给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
这样,猫行走的时候,铃铛就会响,听到铃声的老鼠不就可以及时跑掉了吗?
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
可是,由谁去给猫挂铃铛呢?怎样才能挂得上呢?
这些问题一提出,老鼠都哑口无言了。
科学合理的战略部署是执行的前提!
若战略脱离实际,即便方案再完美也难以实施。
老鼠们虽想出给猫挂铃铛的主意,却忽视了执行的可行性,最终无法落实。
企业在制定策略时,必须考虑现实条件与执行能力,确保每个环节都具备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目标实现。
有一个农夫一早起来,告诉妻子说要去耕田。
当他到达田地时,却发现耕耘机没有油了;原本打算立刻要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里的三四只猪还没有喂,于是转回家去;经过仓库时,望见旁边有几个马铃薯,又想起马铃薯可能正在发芽,于是走到马铃薯田去;路途中经过木材堆,又记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正当要去取柴的时候,看见了一只生病的鸡躺在地上……
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几趟,这个农夫从早上一直到太阳落山,油也没加,猪也没喂,田也没耕……
很显然,最后他什么事也没有做好。
这个故事强调了目标设定、计划和预算的重要性。
农夫缺乏明确的优先级和规划,导致任务分散、效率低下。
做好时间计划管理,是提升执行效率的关键。
若农夫事先列出任务清单,合理安排顺序,并分配时间,就能避免来回奔波,确保每项工作有序完成。
有效的规划和时间管理能显著提高生产力和执行力。
老板叫员工去买复印纸。
员工去了,买了三张复印纸回来。老板大叫,三张怎么够,至少要三摞。
员工第二天又去买了三摞复印纸回来。老板一看,又叫,你怎么买了B5的,我要的是A4的。
员工过了几天,又买了三摞A4的复印纸回来,老板骂道:怎么买了一个星期,才买好?员工回答:你又没有说什么时候要。
一个买复印纸的小事,员工跑了三趟,老板气了三次。
老板会摇头叹道,
员工执行力太差了!
员工心里会说,
老板能力欠缺,连个任务都交待不清楚,只会让下属白忙活!
这个故事突显了管理沟通中,
清晰指令和反馈的重要性。
老板在下达任务时没有明确数量、规格和时间要求,导致员工反复试错,浪费时间和资源。
有效的沟通应确保
任务描述具体、完整
,
并确认下属理解无误
。
同时,
及时的双向反馈
能避免误解,提升执行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阿诺德和布鲁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拿着同样的薪水。
可是一段时间以后,阿诺德青云直上,而布鲁诺却仍在原地踏步。
布鲁诺到老板那儿发牢骚。
老板一边耐心地听他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差别。
听完老板说,
“布鲁诺,你去集市一趟,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东西。”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
老板问。布鲁诺赶快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说一共有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第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格。“好吧”老板对他说,
“现在请你坐在椅子上别说话,看看别人怎么说。”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
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
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会运来几箱西红柿,
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需要进一些的,
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
,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布鲁诺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你高了吧?”
布鲁诺和阿诺德都去集市了解情况,但阿诺德不仅带回了详细信息,还主动带回样品和供应商,甚至预见了西红柿的销售需求。
布鲁诺仅完成了表面的任务,缺乏深入思考和主动性。
执行任务时,不仅要完成指令,
更要具备结果导向思维,预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这样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获得认可与晋升机会。
员工执行开始时都想把工作做好,也不是不聪明,但往往因为
缺少结果思维
,导致有苦劳无功劳,而执行要的是功劳!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6只猴子分别关在3间空房子里,每间两只,房子里分别放置一定数量的食物,但放的位置高度不一样。
第一间房子的食物放在地上,第二间房子的食物分别多次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上,第三间房子的食物悬挂在屋顶。
数日后,他们发现第一间房子的猴子一死一伤,第三间房子的两只猴子死了,
只有第二间房子的两只猴子活得好好的。
原来,第一间房子里的猴子一进房子就看到了地上的食物,为了争夺唾手可得的食物大动干戈,结果一死一伤。第三间房子的猴子虽做了努力,但因食物太高,够不着,活活饿死了。只有第二间房子的两只猴子先按各自的本事取食,最后随着悬挂食物高度的增加,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起取食。
这样,每天依旧取得足够的食物。
用人机制保障执行,用对人才能做好事。
如果岗位难度过低,体现不出人的能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导致内耗甚至残杀,如同第一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
而岗位的难度太大,画饼太虚,虽努力却不能及,最后人才也被埋没抹杀,就像第三间房子里的两只猴子。
只有岗位难易适当,并设立段位考核机制
,犹如第二间房子里的食物,才能真正提升。
一个储满水的木桶,只要抽掉一块木条,木桶里就没水了;
假如木桶的顶端参差不齐,那么水只能在顶端的最低部分。
用这种效应来看企业也是如此。现在的企业不是靠一个人、一种资源、一个广告就能“长治久安”的,而是每一个员工都要“精”。
因为人是一种替代品,假如每个人的能力、素质都相当强,其整体的替代性就小,核心的人力资本在相对量上将取得优势。
因此,
一些竞争激烈或高科技的企业,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头等大事
,作整体性的规划,要塑“专家型”的群体或组织,把人的强势变为一种胜势。
执行的结果取决于执行力最差的员工,因此必须要不断增强员工的素质。
如果把一只青蛙扔到开水中,青蛙会马上跳出来。
但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入凉水中逐渐加热,
青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跳跃的能力,直到死去。
“青蛙原理”很能说明企业经营者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在创始阶段,创业者激情四溢,敏感性高,所以常处于兴奋状态。
在创业成功,企业步入正轨后,企业的管理趋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