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资深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等,微博:@武志红。现于北上广厦门等地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我们为什么躺不平?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17 12:30

正文

作者 | 粉团子

来源 | 京师心理大学堂

ID | bunpsychology



小A惴惴不安。


前天晚上与ddl的搏斗榨干了她几乎全部的精力;


此时,再苦的咖啡喝进肚里都如白水一般,丝毫赶不走困意。


或许该休息一天?


可她感到一种 莫名的内疚, 似乎在工作日停下来休息是“错误”的,但具体错在哪里却说不清楚。


那么还是继续复习吧!效率无疑会很低,但聊胜于无。


小B惴惴不安。


工作是做完了,他看着身边埋头苦干的同事,陷入沉思。


刚入职不久,在工位上摸鱼显然需要勇气——


“别人会怎么看?”


无奈,他只好打开已经做好的PPT,开始调换模板。


虽然没有用,但认真的姿态至少能收获认可。



或许你会觉得上面两个故事似曾相识,或许你自身就曾处于类似的情境中。


的确, 随着社会的“内卷”化,对努力行为本身的执念近似一种集体困境。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种心态在制造痛苦,却如思想钢印般难以摆脱。


其实,“表演努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中,它的影响甚至不局限于个人身上——


很多工作岗位似乎除了设置繁琐的办事机制、索取大量重复劳动以外,创造不了任何实际价值。


美国人类学家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又译:《狗屁工作》)中就曾说:


“为什么如此多人会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痛苦又无必要的工作比完全不工作在道德上更优越?”


对于这些现象,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为“ 努力的道德化 (Moralization of effort)”[1]。


那么今天,让我们尝试从心理学的视角重新认识“努力”。



努力的悖论



努力本身有意义吗?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答案应该是“没有”:


努力只有在创造价值时,才有意义。


如果更少的努力能产生相同的价值,那么这样做是值得追求的——


这也是历史上很多次技术革命背后的逻辑。


然而,人类的思维并不完全遵循经济理性。


想象两名身处同一岗位的办公室员工,两个人的工作产出是一样的,不过其中一人比另一个更加努力。


你更愿意和哪名员工合作?


再想象你同时处理了两项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其中一个任务上投入了更多精力。


你会认为哪项更有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更多人可能在前一个情境中选择努力的员工,而在后者中认为投入更多的任务更具价值[2]。



在直觉中,努力总会与广泛的价值概念产生关联[1]:


例如,人类和鸽子、小鼠都会更重视通过更多努力获得的奖励;


在评估艺术品质量时,人们的判断会受其背后劳动量的影响;


而那些被打上“懒惰”标签的人则往往会被非人化(dehumanized),被认为不应该得到帮助[3]。


“努力的道德化”正是为解释这种直觉而提出的。


在一篇发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的研究中,Celniker等人(2023)提出了这一概念,并用一系列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努力的道德化



在研究中,作者这样定义 “努力的道德化”:


“努力(而不是它的效果)被赋予了道德价值,人们倾向于默认努力的人具有更良好的道德品质。”


接下来,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检验了感知的努力程度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所有参与者首先阅读两个员工的简短介绍,其中指向 低程度努力 的文本如下——


“Justin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负责审计财务报表。Justin每周能审计大约10份报表,大约每天两份。


对于 Justin来说,审计财务报表需要很少的努力,虽然他尽可能快地工作,但这是一项轻松的任务。”


而另一段则指向 高程度的努力 ,两者只在最后一句话上有所不同:


“Mark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负责审计财务报表。Mark每周能审计大约10份报表,大约每天两份。


对于Mark来说,审计财务报表需要很多的努力,虽然他尽可能快地工作,但这是 一项困难的任务。”


接着,参与者回答了一系列问题;


包括他们对两个人道德水平的推断(包括“道德”“诚信”“负责”“奉献”和“讲原则”等维度)、工作努力程度的感知以及参与者心中两个人应该得到的报酬多少。


如果参与者认为例子中的Mark努力程度更高、更具道德并值得更多报酬,那么假设就是正确的。



类似的实验共有8个,它们的结果都与假设一致:


  • 在统计上控制住感知工作难度、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被试会认为努力者在道德上更值得钦佩,也应获更多金钱报酬


  • 即便明确额外的努力不能产生更多价值,上述效应仍然存在


  • 当被要求在信任博弈(Trust Game)中选择合作伙伴时,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努力的人


  • 即便努力是为了自身(如跑步)而不是集体,被试也会认为努力者更有道德


  • 这些现象存在于不同国家的被试上


由此可见, 人们能从努力本身中看到道德,即努力被“道德化”了。


这一过程是怎样实现的?这就要对“道德化”做出更详尽的讨论。



道德化是什么



在心理学中,“道德化”意味着“原本道德中立的事物被赋予了道德属性[4]”,也就是将某种行为看作与道德相关。


被道德化的行为往往被当成“普遍正确”的,近似客观事实,人们也很难对它作出妥协[5]。


回到一开始提到的现象,“道德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人们对努力的追求如此坚不可破。


那么,为什么有些行为会与道德产生关联?


心理学研究发现了两条路径。


其中一条是 体验道德情绪 ——


当人们在进行某事时感受到了厌恶、内疚或羞耻等道德情绪,他们就会将这件事与道德关联起来。


另一条是 “道德扩张(Moral piggybacking)” ,即在当前行为与个体既有道德原则之间建立联系。


例如,如果一个人认同杀戮是错误的,这个人又接受了“吃肉属于杀戮”这一教导,他就更容易将吃肉这一行为道德化[4]。




回到努力——

为什么它能被道德化?



让我们回到努力。结合Celniker等人的研究和社会现象,我们会发现上文的两条路径都能在努力的道德化中找到痕迹:


其一是道德情绪的体验。


在社会氛围和教育环境的影响下,“不努力”是不被认可,甚至受到批判的。


因此,人们难免在“躺平”时感到内疚或羞愧,由此推动了努力在个体层面的道德化。


其二是道德扩张的发生。


Celniker等人在研究中提出,努力的人之所以被认为更具道德并容易被选择为合作对象,是因为他们被感知为更有合作的意愿。


这是由于努力者通常不会“搭便车”,抢占他人的劳动成果。


而根据社会领域假说(Social Domain Theory),道德源自社会互动, 那些与公平、平等、合作、互惠有关的事物天然会与道德产生一定关联[6]。


如此一来,“合作”是既有的道德原则,努力又传达了合作的信号;


努力便在道德扩张的作用下由道德中性变为了道德相关。



当然,道德化是复杂的,努力的道德化也或许存在其他解释。


其中一个可能性是 “努力”这一行为如何在社会语境中被沟通——


有研究表明,道德语言的使用(如“这是恶心的”“你应当为此感到羞耻”)比单纯感受到道德情绪(体验到恶心或羞耻)更能引发行为的道德化。


此外, 行为的普遍性也会推动道德化的发生。


如果身边的人都在努力,这一现象可能本身就足以增大人们将它视为道德的程度[7]。



所以,我们能怎么办?



正如很多心理现象一样,努力的道德化在进化上有其适应意义——


它一方面能帮助人类识别潜在合作对象[1],另一方面也激励着个体和群体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它的非理性之处却是无法忽视的,带来的痛苦也切实影响着很多人。


对此,我们能做什么吗?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 在认识上将努力与严格的对错脱钩。


既然道德化在发生过程中并不遵循理性原则,我们就没有必要将它的结果当作绝对的真理。


或许,我们可以 不必高尚化努力本身,而是更多地考虑努力的结果。


如果额外的努力不能收获价值——很多时候都是这样——那么为此消耗精力与体力可能并不值得。



不过,上面的两种方法都是个人层面的措施,但道德化与社会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8]。


面对当下社会的“无意义”努力之痛,调节心态并非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努力的道德化”也未见得能全面、深入地解释现有问题。


很可能,小A无法休息是因为绩点与升学、工作直接挂钩,小B不敢摸鱼是因为领导的责骂就在暗中等待;


而“狗屁工作”的产生也远非“人们追求努力本身”能够充分解释。


但从乐观的角度看,探明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能对问题的解决起到帮助;


而个体的心态调节则帮我们在充满种种困境的社会生活中寻得最大限度的快乐与自由。


至于“努力的道德化”这一真实又多少令人不安的概念的提出;


Celniker等人在文末评价《毫无意义的工作》作者格雷伯(作者提到这项研究受到了该书的启发)的话语或许同样适用于他们自身:


“我们将记念他(在社会话题上)尖锐的不敬。”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作者:粉团子。 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部分参考资料:


[1] Celniker, J. B., Gregory, A., Koo, H. J., Piff, P. K., Ditto, P. H., & Shariff, A. F. (2023). The moralization of effor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2(1), 6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区块链铅笔Blockchain  ·  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区块链技术提上议程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