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阳明学府
王阳明文化书院:以“致良知学、知行合一”为纲,做新时代王阳明文化精神的推广者、学习者、实践者。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价值观,共享文化自信梦,民族复兴梦。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做知行合一的行动队,人因爱更伟大。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阳明学府

王阳明:你的内心,就是最好的风水

阳明学府  · 公众号  ·  · 2019-02-20 09: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比外在风水更重要的是人内心的风水。内心的风水理顺了,自然顺风顺水。即便遇到坏的风水,也能逢凶化吉。

1


心安,则身安


古人将心称作方寸。方寸大乱,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心绪大乱,没有主见的情况。


王阳明写过《咏良知四首示诸生》的哲理诗,其中有两首非常有名: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万事万物的源头和变化,都只在人心。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把人的心称作无尽藏,就是没有穷尽的宝藏。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人都包括王阳明悟道之前,没有领悟这个道理,却“枝枝叶叶外头寻”,向心外去求。


王阳明形象地说,那些忽略内心而外求的人,就像要饭的乞丐,他们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个无尽藏,反而拿着钵盂去行乞讨饭。


人的心就是人生的根基,是指引我们方向的定盘针。只有心安,才能身安。


人们都求安身立命,但如果心不安,身体就不可能安,人就会失去方向,感到迷惘。


过度的纵欲,偏见和不自律,正在扰乱我们内心的风水。让人迷失在感官和偏见里。要安心,就要扫除过度的欲望和偏见,发明本心。


2


人忙,心不忙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问老师:“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


寻常就是平常,平时。欧阳德的意思是说,自己平时常常感到烦乱,有事的时候忙乱,无事的时候也心绪不宁。他寻求王阳明开示。


王阳明回答说:“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也快。人们总是在忙,心也跟着忙乱不安定,始终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就像不断颤抖的琴弦。其实忙忙碌碌之后,你会发现,真正得到的东西并不多。甚至失去了很多,有些人失去了健康,有的失去了家庭,有的失去了青春,还有的直接猝死在办公桌上,直接失去了生命。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一些人被忙挟持了,即便在没有事情的时候,比如吃饭的时候,心里也不安定,得不到休息。王阳明认为,这是忙的后遗症。


这些情况就造成了人们不管忙还是闲,心里总是感到累,静不下来,也得不到休息。这是现代人感到累的根本原因。


王阳明认为,忙代表了生机,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没有一刻停歇,才有了生机。人也如此,或许只有人死了才能得到绝对的安静。只要人活着,就会有事情做。


有些人,忙而不乱,从容自在;有些人却忙的失去了自我。王阳明认为,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是否有一个主宰。


心里没有主宰的人,常常被欲望奴役,忙来忙去,都在替欲望“打工”,生活也是一团乱麻。


心里有主宰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轻重缓急,知道哪些忙碌是不必要和徒劳的。所以,虽然事情很多,却总能忙而不乱,从容应对。也只有这样,才能理顺内心的风水。


愚人求知识,高人悟学问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认为,一般人读书只是记得书中的话,这是在学知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但这“知识”对你有没有影响、触动?这个就难说了。


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在自己心中印证了书中的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这样得来的才是真正的学问。


可以说,在王阳明眼中,知识只是死的,没有态度的东西。而学问,则是在我们心中得到印证,得到体悟的知识。这里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在自己内心,印证过,体悟过。


所以,有些人明白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读过很多书,但做起事情来却不靠谱。因为这些道理在他心中只是知识。


不管是读书还是修行,我们都应改搞清楚我们是在学知识,还是在体悟道理,做学问。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就是学知识,当然是越学越多;而为道,就是体悟学问,自然越来越少。王阳明告诉我们,学问的最后就只有体悟良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生活中经常碰到这种人,他们有很多知识,知道很多道理,但却从未按照那些道德箴言,那些知识去做事。


王阳明认为,他们其实是不知。比如一个儿子自以为知道什么是孝道,但是显示中经常虐待自己的父母。这个儿子其实并不知道“孝道”。


所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真正学问到家的人,知道了一个善的道理,是马上就会身体力行的。如老子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一个人如果真的体悟到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



有诚才有智慧,无诚只是小聪明


王阳明认为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在他看来,“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做事情,必须要先有诚意,然后才能在事物上格致,否则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讲究一个“诚”字。而这个“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坦白。


我们经常谈到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在王阳明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以诚为本的,诚就是不自欺,不欺人,不欺世。


而那些“聪明人”,与诚相反,以巧诈为本,所谓的聪明都成了获取利益的手段。


所以,王阳明在家训中告诫后辈说:毋说谎,毋贪利。人如果做不到诚这个字,那么他的智慧很容易就堕落为一般的小聪明。


《韩非子》中说,巧诈不如拙诚。在这一点上,王阳明、曾国藩与古人不谋而合。


曾国藩以“钝拙”自居,以“拙诚”破“机巧”,这使他练就了深谙世事却又不为世俗所扰的超然本领。


“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拙诚”不仅是修身之要、相处之道,更是立业之本、成事之基。


虽然“拙诚”,有时候看起来会眼前亏,但是终究是为未来打下了基础,最终会有更大的收获。这是一切目不见睫的“聪明人”所不屑的,而确是任何成大事者所必备的素质。




文稿来源: 儒风大家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王阳明文化书院整理

想了解更

扫描下方二维码





龙场山下王阳明

洞中百年修此身

勤修苦练来得道

一心向道无杂念


合一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图片文字 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

商务合作、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或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觉得不错,记得点赞和转发哦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