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evin在纽约  ·  今天,美国万人空巷观战的2025年第59届超 ... ·  昨天  
中国法律评论  ·  蔡从燕:如何理解中国法院变革 · ... ·  2 天前  
最高人民法院  ·  “安薪”祥和过大年 ·  3 天前  
最高人民法院  ·  “以羊抵债”化解执行难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用心用情用我们的人生去办案  做一名有灵魂的新时代检察人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20-11-22 10:18

正文




作者: 朱婷

本文系作者参加最高检机关“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奋力建功新时代”主题演讲比赛的演讲稿,演讲时有删改



当下有句网红的话:“我们办的不是案件,是别人的人生。”今天,我想对这句话做点补充:


如果说我们办的是别人的人生,那么我们也要用自己的人生去办案,竭尽所能、不遗余力地把每一个案件办好,就像在抗疫斗争中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医务工作者那样,做到“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所以,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用心用情用我们的人生去办案,做一名有灵魂的新时代检察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张军检察长指出,要把抓办案作为第一要务,要让司法办案更有灵魂。


那么,有灵魂的司法办案,必然要求有灵魂的检察人


随着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检察人员的理念、情怀、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做一名有灵魂的新时代检察人”已经成为摆在你、我和每一名检察人员面前的考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这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

所以,今天我不讲故事,不说成绩, 重点是和大家一起找问题、提建议,为“十四五”时期检察工作建言献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也明确提出“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

然而,抽象的、文本法上的公平正义说来容易,具体的、内心法中的公平正义实现起来何其艰辛。也正因如此,中国老百姓对公平正义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期待,传统的“清官”情结希望我们都像“包青天”那样,能清如水明如镜,铁面无私辨忠奸;深沉的“正义”诉求希望我们都有“天眼”和“獬豸”,能日审阳间不平,夜断阴界冤屈,将正义进行到底。

有感于此,我建议,检察人员在办案时除了要进行事实判断、证据判断和适用法律判断之外,还必须进行“第四种”判断——价值判断,也就是:

用大局意识、法治原则、司法理念去判断,

用时代精神、群众观点、检察内涵去判断。

比如,办理涉正当防卫案件,就要体现有利于防卫人“慈父”般的正义感——父爱如山;


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就要体现真严管、真厚爱“老娘舅”式的正义感——娘亲舅大;


办理涉弱势群体案件,就要体现把人的生存放在法益保护第一位“观世音”般的正义感——菩萨心肠。


换言之,办案不能只做选择题、判断题,更要自觉去做论述题,通过价值判断在个案里凸显内心法中的公平正义。


常言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百姓心中有杆秤。

所以,检察官司法办案,必须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同理心,契合人民群众的法感情,符合人民群众的朴素正义观,以人民群众看得见、想得通、能理解、可接受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必须主动与人民群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自心比他心,以他心推人心,以人心问自心,从自心、他心、人心看民心,去努力把握人心向背、民心得失。

先来看反面例子,天津大妈非法持有枪支案、广州医生吐槽鸿茅药酒跨省被追捕案、辽宁盘锦检察官“庭审雷语”事件等等,之所以引发舆论哗然,说到底,就是办案检察官严重背离同理心,严重伤害法感情。

再来看正面例子,“案-件比”质效评价标准之所以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就是因为准确契合了老百姓的同理心。

有鉴于此,我建议, 办公厅等综合部门要自觉用“事-件比”标准对办事办文办会和服务保障工作提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提出“真抓实干、马上就办”,在浙江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对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做到了吗?

我们是不是喜欢说“这不行”“那不行”,而不是给人建议“怎么才行”;

我们有没有派活时“拍脑袋”,协调时“翻烧饼”,催办时“夺命连环Call”,而不是有事同干、有难同担、有责同扛?

我建议,综合部门应当自觉以“事-件比”标准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沉疴痼疾宣战,以“跑一次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为目标,让数据多跑路,让同事少跑腿。同时,每一名同志也要以“求极致”的精神把工作在自己的环节做到最好,不留隐患,减少返工,为降低“事-件比”而共同努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人民”一词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共出现23次,新闻报道评价为“人民至上、一以贯之”。而我们的人大代表联络和检务公开工作,恰恰是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在我看来, 这项工作的人情味,就是要诚意满满拿出“干货”,而不是避实就虚“玩套路”。

什么是“干货”?张军检察长在亲自接访申诉人的过程中,从“称兄道弟”,到推心置腹,再到矛盾化解,最后公开接访笔录,整个办案过程和结果不就是老百姓最需要的“干货”吗?

受此启发,我建议,要抓住最具检察特色、最富人情味的环节开展检务公开工作,学会“田忌赛马”、扬长避短。

比如,检察文书相比裁判文书体量小、格式文书多,那么我们可以在办理来信、听证案件、检察建议、实质性化解争议等方面 加大公开力度 ,不仅公开刑事文书,还要公开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文书;不仅公开生效法律文书,还可以公开重要工作文书。

这正是:
能公开,尽公开,不公开,说明白;
有结果,要过程,有形式,要内容;
有人情,付真心,有亮点,不求多;
老百姓,来吃瓜,有皮有瓤掏心窝;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