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9
月
,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
中
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共同制订的
《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
》(
下文简称
指南
)
正式发布
[1]
。
指南以临床问题为导向
,
经过
严格的问题收集及调研流程
,
最终纳入针对高血压
防治管理的
44
个关键临床问题
,
基于科学的证据检
索和评价
,
形成了
98
条推荐意见
(
表
1),
旨在推动
我国广大临床医生对高血压更新认识
,
促进指南落
地执行
、
指导临床实践
,
最终提升我国高血压的知
晓率
、
治疗率与控制率
。
纵观近年来各国高血压指南推陈出新
,
国内学
者在高血压领域不断贡献循证医学证据
,
指南提出
了一系列较为先进的观点
,
其中很多建议与
2024
年
欧洲心脏病学会
(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发布的
《
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
[2]
(
下
文简称
2024
年
ESC
指南
)
契合
,
可见在充分的循证
医学证据评价和指导下
,
最终科学结论是一致的
,
彰显出中国学者制定指南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
。
本文基于指南概括了十大亮点
,
以助广大医生更好
地理解指南要义
。
1
亮点
1
:
规范指南制定过程
,
方法学专家
团队全程参与
,
针对关键临床问题得出科学
推荐意见
指南的制订过程极其科学
、
严谨
,
遵循世界卫生
组织指南手册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andbook,
WHO handbook)
和美国医学研究所
(Institute of Med
icine,IOM)
最新指南定义
,
中国制订
/
修订临床诊疗
指南的指导原则
(2022
版
),
同时依据指南研究与评
价工 具
Ⅱ ( 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
Evaluation Ⅱ,AGREEⅡ)
和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
告条目
( 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
的要求撰写全文
。
指南制订组
由心血管内科和高血压亚专科等多领域临床专家
组成
,
方法学专家团队全程参与
,
调研解构重要临
床问题
,
根据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检索评价
,
制定分
级证据
,
形成推荐意见决策表和共识
,
最终形成指
南全文
。
2
亮点
2
:
提出
“
高血压前期
”
概念及定义
,
促进高血压防治关口前移
自
2017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
和美国心脏协会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
联合多个学术机构制订的美国新版
成人高血压指南首次将高血压定义修改为
≥130 /
80 mmHg
[3]
以来
,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一
直存在较大争议
。
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
ganization,WHO)2023
年发布的
《
全球高血压报告
》
指
出
,
基于全球大量观察性研究的结果
,
高收缩压
(
即
≥
115 mmHg)
是全球导致死亡的首要风险因素
,
即使收
缩压在
115 ~ 130 mmHg
范围内
,
血压高也会增加死
亡风险
[4]
。
而根据我国近期研究数据
,
中国约有
267
万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收缩压
≥115 mmHg
[5]
。
基于国内外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
,
综合考虑卫
生经济学等多方面社会因素影响
,
指南推荐成人高
血压继续采用
≥140 / 90 mmHg
的诊断标准
,
将收缩
压
130 ~ 139 mmHg
和
/
或舒张压
80 ~ 89 mmHg
定
义为高血压前期
。
多项研究表明
,
收缩压
130 ~ 139
mmHg
和
/
或舒张压
80 ~ 89 mmHg
增加心血管疾病
风险
,
而血压
130 ~ 139 / 80 ~ 89 mmHg
的人群有
65% ~ 70%
在
10 ~ 15
年间将进展为高血压
[6-7]
。
根
据我国最新药品价格和医保制度
,
血压
130 ~ 139 /
80 ~ 89 mmHg
的成人
,
采取降压药物治疗符合成本
效果
[8]
,
增加
“
高血压前期
”
的概念符合心血管疾病
防治前移的国家策略
。
2024
年
ESC
指南提出
“
血压升高
” (
即
120 ~
139 / 70 ~ 89 mmHg)
的概念
,
并强调对这部分人群应
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和血压管理
[2]
,
与本指南不谋
而合
,
可见全世界高血压领域的专家对血压管理关
口前移的理念趋同
,
也体现了本指南定义
“
高血压
前期
”
理念的先进性
。
3
亮点
3
:
注重高血压管理的心血管危险评
估
,
简化危险分层策略
,
促进指南落地执行
高血压管理的目的是减少心血管事件
,
依据心
血管危险分层进行血压管理有助于增加个体化决
定治疗时机
,
制定治疗决策
,
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
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应贯穿高血压管理的全程
。
既
往国内外指南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的心血管危险分
层均较为复杂
,
基层医生难以精准执行
,
本指南则
采用简化的心血管风险分层方法
,
易于临床操作和
推广
。
推荐收缩压
≥ 140 mmHg
和
/
或 舒 张 压
≥
90 mmHg
的患者归于高危患者
,
而对于高血压前期
人群是否归为高危
,
则根据是否存在心脑肾合并症
、
靶
器官损害
、
糖尿病或心血管危险因素
。
根据中国人群
前瞻性流行病学资料
,
推算收缩压
130 ~139 mmHg
和
/
或舒张压
80 ~89 mmHg
伴
≥3
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
,
10
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therosclerotic car
diovascular disease,ASCVD)
风险基本
≥10%
[7]
。
高
血压前期伴临床合并症
、
靶器官损害或
≥3
个心血
管危险因素者
,
发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风险显著升
高
,
积极降压能降低心血管结局事件和死亡风险
,
因此归为高危患者
;
只有收缩压
130 ~ 139 mmHg
和
/
或舒张压
80 ~ 89 mmHg
未达到上述高危标准者
才列为非高危患者
。
4
亮点
4
:
根据简化心血管危险分层
,
积极
确定高血压患者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
指南推荐高危患者应启动药物治疗
,
非高危患
者可进行
3 ~ 6
个月生活方式干预
,
若血压仍
≥130 /
80 mmHg,
可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
对不同的高危人群
,
推荐级别及证据等级略有
不同
。
高危患者中
,
高血压及合并临床合并症或靶
器官损害的高血压前期人群
,
积极降压治疗是延缓
靶器官损害
、
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
因此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
而高血压前期伴
≥3
个
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否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
目前尚无
基于我国人群的高质量证据
,
临床实践中针对个体
患者的降压治疗决策仍需结合临床具体情况而定
。
高血压前期伴
0 ~ 2
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
,
启动
降压药物治疗的获益尚没有高质量证据支持
,
未来需
开展更多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
研究来进一步明确
。
对于舒张压
80 ~ 89 mmHg
的患者降压药物启动时机的推荐缺少直接证据
,
仅在
降压治疗试验协作组
(The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Treatment Trialists Collaboration,BPLTTC)
研究中发
现
,
舒张压每下降
3 mmHg,
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
vents,MACE)
的发生风险均降低且幅度相似
[9]
。
2024
年
ESC
指南关于启动降压治疗的时机
,
也
提出了基本相同的推荐
:
对于血压升高且心血管疾
病风险足够高的成人
,
经过
3
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
后
,
对于确诊血压
≥130 / 80 mmHg
的患者
,
建议通
过药物治疗降低血压
,
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
推
荐确诊血压
≥140 / 90 mmHg
的高血压患者
,
无论心
血管疾病风险如何
,
应立即采取生活方式和药物降
压治疗
,
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
。
5
亮点
5
:
强化降压获益证据充分
,
针对不
同群体制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
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了强化降压的心血管获
益
,
包括我国学者主导的多项
RCT
研究
。
其中
,
孙
英贤教授主导的中国农村高血压控制项目
(China
rural hypertension control project,CRHCP)
研究显示
,
以创新的
130 / 80 mmHg
为目标的强化降压理念
,
经
过
36
个月随访发现
,
由乡村医生主导的综合管理模
式不仅可以实现
130 / 80 mmHg
的强化降压目标
,
还
可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
[10]
。
本团队开展的
中国 老 年 高 血 压 患 者 降 压 靶 目 标 的 干 预 策 略
(
strategy of blood pressure intervention in the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STEP )
研 究 亦 显 示
,
对 年 龄
60 ~ 80
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强化降压
(
收缩压
控制目标
110 ~ 130 mmHg),
可显著降低包括出血性
及缺血性卒中
、
急性冠脉综合征
、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
衰竭
、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
心房颤动
(
简称房颤
)
或心
血管病导致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
,
安全性良好
[11]
。
基于国内外的循证医学证据
,
除需考虑保障脑
血流灌注而避免早期强化降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
患者
,
以及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老年
(
年龄
≥80
岁
)
人群
,
其他高血压人群
[
包括无临床合并症患者
、
合
并房颤
、
冠心病
、
心力衰竭
(
简称心衰
)
及病情稳定
的卒中或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
(chronic kidney dis
ease,CKD)
等合并症患者
,
以及年龄在
65 ~ 79
岁的
老年人
],
基本推荐在可耐受的情况下
,
血压应控制
在
<130 / 80 mmHg,
这与
2024
年
ESC
指南的推荐基
本一致
[2]
。
6
亮点
6
:
遵循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给出科
学用药推荐
,
β
受体阻滞剂仍未纳入一线治疗
指南推荐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ngio
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
血管紧张
素受体拮抗剂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
钙通道阻滞剂
(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
和利
尿剂作为无临床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的一线初始
降压药物
。
综合多项荟萃分析结果
,β
受体阻滞剂
对高血压患者临床结局改善的效果较其他类型降
压药物差
[12]
,
且安全性较低
[13]
,
因此指南不建议将
β
受体阻滞剂作为一线初始降压药物
。2024
年
ESC
指南基于相同原因也在一线降压药之列排除了
β
受体阻滞剂
[2]
。
但对心率偏快
、
交感神经兴奋的
高血压患者可考虑应用
β
受体阻滞剂
。
此外
,β
受
体阻滞剂作为冠心病
、
心衰等合并症的二级预防基
础用药
,
在高血压合并这些特定合并症的情况下应
该作为联合用药
。
基于提升血压达标率
、
强化降压以保护靶器官
的理念
,
对血压
≥140 / 90 mmHg
的高血压患者
,
指
南推荐初始联合降压药物治疗
。
患者用药依从性
是降压达标的关键
,
而单片复方制剂
(single-pill
combination,SPC)
较自由联合方案更容易被接受
,
有助于提高用药依从性
,
因此建议优先选用
SPC。
目
前
SPC
不断涌现
,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
建议优先选用肾
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hibitor,RASI)+CCB
或
RASI+
利尿剂组合的
SPC。
7
亮点
7
:
针对不同临床合并症
,
个体化选
择降压药物方案
高血压的管理和用药并不应局限于单纯降压
达标
,
而要兼顾药物的心脑肾等靶器官保护作用
,
让患者不仅能从降压本身获益
,
还能从降压药物的
心脏
、
肾脏等器官保护作用机制中获益
,
起到双重
甚至三重保护作用
。
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中
,
有心绞痛症状者
,
推荐
首选
β
受体阻滞剂
+CCB,
取
β
受体阻滞剂降低心
率和心肌耗氧量
、
改善心绞痛症状
,
以及
CCB
类改
善动脉粥样硬化及部分解除痉挛
、
扩张血管
、
减轻
心脏负荷的作用
,
且
CCB
类药物可降低稳定型冠心
病患者全因死亡
、
心血管事件风险
[14]
。
有心肌梗死
病史则推荐首选
β
受体阻滞剂
ACEI/ ARB,
前者不
仅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症状的作用
,
还与后者
一起联合具有改善心肌重构
、
降低心血管或全因死
亡风险的作用
[15]
。
血管紧张素受体
-
脑啡肽酶抑制剂
(angiotensin
receptor-neprilysin inhibitor,ARNI)
是近年来推出的
一类新型心血管药物
,
具有对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
和利尿钠肽系统的双重调节作用
,
其代表药物是沙
库巴曲缬沙坦
[16]
。
对高血压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
心衰
(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
推荐
ARNI
替代
ACEI/ ARB
作为首选用药
,
ARNI
在控制收缩压和心率方面优于
ACEI/ ARB,
且
改善肾功能效果更具优势
[17]
。
而对高血压合并射血
分数保留的心衰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ARNI/ ARB / ACEI
三者并无循证医
学证据显示出某种药物的突出优势
,
故均可作为首
选用药
。
目前糖尿病领域新药不断开发
,
高血压合并糖
尿病患者
,
除推荐首选
ACEI/ ARB
控制血压外
,
建
议优选具有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的钠
-
葡萄糖协
同转运蛋白
2
抑制剂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protein 2 inhibitor,SGLT2i)
或胰高糖素样肽
1 (gluca
gon-like peptide-1,GLP-1)
受体激动剂作为降糖药
物
。SGLT2i
在改善心功能
、
降低尿蛋白
、
延缓
CKD
进展方面均有获益
,
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在
HFpEF
中
改善心血管结局事件的药物
[18]
。GLP-1
受体激动
剂对
ASCVD
患者益处更多
[19]
,
尤其适用于肥胖患
者
。
这两种药物也通过综合机制
,
具有部分辅助降
压的效果
。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SGLT2i
可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的
24 h
平均血压及诊室血压
[20]
。
高血压合并
CKD
非透析患者
,
应重视选择肾脏
保护降压药物
,
推荐应用减少尿蛋白
、
延缓肾脏病
进展的
RASI,
但
CKD
非透析患者应用
RASI
后血肌
酐和血钾升高风险也相对较高
,
应密切监测血肌
酐
、
血钾
,
若出现血钾
>5. 5 mmol / L、
血肌酐升高
>
30%
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
下降
>25% ,
并排除容量不足
、
合
并用药等可能的原因后
,
应考虑减量或停用
RASI。
8 亮点
8
:
正确审视肾脏去交感神经术的适
应证人群
尽管目前抗高血压治疗仍以药物为主要手段
,
但新型的介入治疗方法已经显现出星星之火的态
势
。
基 于 肾 脏 去 交 感 神 经 术
(renal denervation,
RDN)
在高血压领域的证据积累
,
国内外先后批准
了该疗法用于抗高血压治疗
。
今年国内先后上市
了多款
RDN
器械
,
均为射频消融的方式
。
对于
RDN
这种新型治疗方法
,
应该审慎看待
。
国内外专家普遍达成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