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是清代浙江巡抚,一代文宗,被李约瑟赞为“精确的科技史家”的阮元260周岁诞辰,中国邮政发行了纪念邮票,我们特刊载蔡天新教授的文章纪念之。
撰文丨蔡天新
然则治经之士,故不可不知数学矣。
——(汉)郑玄
西湖三岛
众所周知,西湖有四座岛,按面积大小分别是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这一顺序刚好也是其知名度的排列。但因为有白堤和西泠桥连接岸边,孤山已成为陆地的一部分,故而只剩下了三座小岛。
小瀛洲即三潭印月,因位于西湖中部,面积达6万平方米,故被称为小瀛洲,相传苏轼疏浚西湖后,在湖中水深处建成三座瓶形石塔,名为三潭。南宋时,三潭印月便属于“西湖十景”。明代三塔被毁又重建,并有了环形的堤埂和堤内的放生池,池内又有小岛,南北有桥与小岛相连,恰如一个“田”字,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1972年首次中国行也没有忘记三潭印月。
湖心亭是西湖三岛中最早营建的。宋、元时曾有湖心寺,后倾圮。明代就有了湖心亭
(初名振鹭亭)
,文学家张岱留下的散文名篇《湖心亭看雪》,如今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清代“湖心平眺”列为“钱塘十八景”之一,乾隆在亭上题过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相传岛的南端石碑上“虫二”也是乾隆御笔,这是将繁体字“风月”两字的外边去掉,取“风月无边”的意思。湖心亭
(一说是绍兴兰
亭)
还与滁州醉翁亭、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一同被推举为“中国四大名亭”。
唯有阮公墩,不仅面积最小、历史最短,知名度也最低。19世纪初,浙江巡抚阮元主持西湖疏浚工程,以湖中淤泥堆筑成岛。后人为了纪念阮公,尤其是他对发展浙江教育、科技和文化,整理古籍、治理西湖和抗击倭寇等方面所作的贡献,遂以他的名字命名该岛。但因为土质松软,无法建筑,故而百年荒芜。1982年,杭州市政府为发展旅游业,运来1000多吨泥土,周围用石块加固,基建200多平方米,才有了今日忆芸亭、云水居等景点。1984年评选“西湖新十景”时,“阮墩碧环”名列前茅。可是,近年来,该岛一直没有对外开放,这与以文化景观著称并因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西湖并不相衬。
西湖三岛之一——阮公墩
阮元其人
阮元何许人也?他是清朝思想家、文史大家
、教育家、科学史家、书法家。
阮元像
清乾隆29年,即1764年正月20日,一代大儒阮元降生于扬州。虽然他的简历和著作中都写着籍贯为江苏仪征
(位于南京与扬州之间的县级市,由扬州代管)
,但他和他的家人却从未在仪征居住过。无论他出生的白瓦巷,还是后来生活过的花园巷、弥陀寺巷、古家巷、罗湾巷,均在扬州城内。阮元祖籍陈留尉氏县
(今河南开封)
,南宋时迁江西清江县,明初再迁江苏淮安,然后在神宗时期由淮安迁居扬州。直到他的祖父辈才始占籍仪征,主要是为了科举考试的方便。
有意思的是,虽然阮元贵为一代大儒,终生温文尔雅、滴酒不沾,他的家族却为武官世家。阮氏迁居扬州以后,出过三位武进士,六位武举人。阮元的祖父便是位武进士,昭勇将军。他的父亲是一位孝子,为了侍奉长辈,放弃了科举考试。母亲林氏是福建人,知县之女,爱看书,能做诗,明古今大义。偏偏到了阮元,身体文弱,学射箭拉不开弓。父怜之,命其改学经学,才有了一代文宗。
阮元八岁即能做诗,且有“雾重疑山远,潮平觉岸低”之妙句。但他的诗才并非私塾老师所教,而是得益于他的母亲。林氏常说:“读书做官,当为翰林。”同时,她对儿子的品行教育也抓得很紧。家里为阮元请来多位有才华的老师,给予他很好的成才环境。14岁那年,他迎来了仕途的起点——童子试,结果未能取得进入县学的机会,不过因此结识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编修的蒋士铨,后者与名诗人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母亲希望他能像蒋那样成为大名士,这一期许给阮元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说到杭州诗人袁枚,他在居住地南京随园编选了《随园女弟子诗选》,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女诗人诗选,张扬了女性之才。
不幸的是,阮元17岁那年,因全家又一次迁居,父亲又远在汉阳经商,迁家之事全由母亲一人料理。她连续劳累过度,终于病倒了,加之中暑又加重了病情,一个月以后,猝然去世,年仅46岁。之后,阮元在家守孝,不能参加考试。也放弃了写作诗词,专心于经学,虚心地向本地的儒生学习求教,学问渐长。19岁那年,阮元娶妻江氏。翌年解禁,考取仪征县学第四名。又过一年,科试一等第一名,文冠全场,尤得江苏学政亲睐,邀其出试镇江、金坛、江宁
(南京)
等地,协助批阅试卷。
22岁那年,学政把阮元带到京城,开始了幕僚生活,结识了更多前辈大家,向他们请教,学问大进。可是,第二年的会试他却名落孙山。之后,阮元遵父嘱留在京城。原本会试三年一次,但因乾隆80大寿,翌年又加了一次恩科考试。结果这次阮元考中第28名,在圆明园举行的复试中被列为一等末名
(第10名)
,而在殿试中则以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出身。随后,他又通过了朝考,以第九名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原本需要三年实习再考核,但阮元这批不到一年就进行选拔,结果阮元高中第一名,更重要的是,他深得乾隆皇帝喜欢。
说起来,这事还与和珅有关,有一次退朝时,和珅告诉阮元,“皇上年纪虽高,却不戴眼镜”,而最后一次考核,乾隆恰好命题《眼镜》,于是阮元自然在文中把皇帝夸了一顿,结果龙颜大悦,特意将他从第二名提为第一名。之后,又两次召见他,赏赐礼物并越级提拔,将他从七品升为三品。有一次,乾隆对军机大臣说,“阮元人明白老实,像个有福的,不意朕八旬外又得一人。”那年阮元27岁,翌年他的女儿和妻子先后因为天花和染疾不幸去世。29岁那年,阮元被任命为山东学政,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宦海生涯。
一代文宗
阮元23岁那年,因为会试落榜,独立撰成《考工记车制图解》并出版,可谓是成名作,使他饮誉京城。《考工记》是中国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原是单部著作,后被收入《周礼》。书中论及车、削、矢、剑、钟、量、韦革、皋陶、染羽、聲、玉、弓等等的制作工艺。前人和同代人对此书多有专论,阮元则对其中的车制进入深入研究,并且有自己的新发现。
作为乾嘉汉学和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阮元著述和编纂甚多,在经学、史学、训诂学、校勘学、考证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此外,他的诗词文章、金石之学,碑学和绘画理论,乃至书法实践样样精通。在他的训诂学和经学著作中,或以《经籍纂诂》和《十三经注疏》最为人称颂。
阮元书法
阮元书法2
训诂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汉文古籍释读术。最早的训诂学著作是战国末期的《尔雅》,《经籍纂诂》可能是中国唯一一部大型的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词典,此书把唐代以前的注解罗列出来,并根据自己的注解有所取舍,引用材料比较丰富全面。通过比较,有时还可以看出古代词义演变的线索。
中国典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典籍中的精华,分经史子集四部,经指儒家经典,史即史书,子为先秦诸子百家著作,集为诗词大家的文集。其中经部是精华,而《十三经》冠列经部,从《易》、《诗》、《书》、《周礼》到《左传》、《论语》、《尔雅》、《孟子》,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观念中。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则被誉为最完善的版本,是文史工作者经常查阅的书籍。这里注是对经书字句的注解,而疏是对注的注解。
在史学方面,阮元除了在浙江为官时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家传记《畴人传》以外,还在北京、广东、云南为官时编纂了《国史儒林传》、《广东通志》、《云南通志稿》。阮元主张经史并重,认为史学是经世致用的实学,他特别推崇《春秋》和“二通”
(《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
。
晚年的阮元辞官回到故乡扬州,又主持编刻了《文选楼丛书》27种,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早在西汉时期,大儒董仲舒曾为江都
(扬州)
相。唐代,扬州成为“文选学”的发源地。南朝梁代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
(又名《昭明文选》)
30卷是现存最早的优秀诗文选集,是从古迄梁的重要文学作品选编,极受历代文人和统治者的推崇。由隋入唐的扬州学者曹宪精研《文选》,“文选学”的名称首见于《旧唐书·曹宪传》,曹宪的弟子李善也是扬州人,著有《文选注》60卷,被认为是《文选》最好的注本。
畴人列传
更为难得的是,阮元不满于士人只顾埋头八股时艺,毕生倡导实学,既包括经史、政事、诗赋,也包括天文、算学、地理等科学分支,在当时闭关锁国的情形下,甚至还勇敢地宣传西方的科学和科学家。
在古代中国,数学或算术虽曾被列入儒家必习的六艺之一,却始终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在他们看来,数学是九九贱技,而研究科学是“万物丧志”。《新唐书》称:“凡推步、卜相、医巧,皆技也,小人能之。”此处推步即推算天象历法,无疑也包括了数学。只要对中国历史稍有了解就会知道,古代科技虽也有辉煌的成就,但与儒家经典的研究相比较,实在是微乎其微
(今日则恰好颠倒了过来)
。
虽说宋代出现了秦九韶、朱世杰等数学名家,元、明两代却没有算学馆,国子监的学生不知宋代数学研究的成果为何物。到了清代,因为历法的需要,数学才开始受到重视,康熙52年
(1713)
复又设立算学馆,数学家梅文鼎被赐“绩学参微”,一时间,掌握天文数学知识,也成为学者的进身之阶。到了乾嘉之际,随着考据学的盛行,对传统算学的整理和研究也成为学界热点。乾隆接受大臣建议,将一些失散已久的数学著作收录进《四库全书》,主持这项工作的有皖派领袖、对扬州学派有着重大影响的戴震。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戴震与同道经常往来于扬州探讨数学中的疑难问题。
正是在这些前辈和同道的精神鼓励下,阮元将数学升格为儒家的“实事求是”之学。一方面他以此作为评判通儒的标准,他认为“天与星辰之高远也,非数无以效其灵;地域之广轮,非数无以步其极;世事之纠纷也,非数无以提其要。通天地之道曰儒,孰谓儒者而可以不知数乎?”
另一方面,阮元领悟到数学中所体现出的“实测”思想,与他的“圣贤实践之道”完全相通。不仅如此,阮元还提出“算造根本,当凭实测”,从而赋予数学以经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他编纂《畴人传》,将包括数学和天文学的自然科学纳入儒学。
据阮元自称,他早年研经,略涉算事。后来精通步算,24岁写成《考工记车制图解》,28岁撰写《拟张衡天象赋》,获得圆明园大考一等第一名,显示了他深厚的天文学知识修养。此外,他还曾运用身后的天文历算知识考证《诗经》作品的写作年代。这些,都为他编纂《畴人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1795年开始,历时四年,阮元在他发现并提携的苏州人李锐和台州人周治平的协助下,主持编纂了历代天算家传记《畴人传》。这里需要提及,古代中国的天文历算之学有专人执掌,父子世代相传为业,称为“畴人”,例如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祖暅父子。这是我国第一部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传记,共46卷,280位传主,既有商高、孙子、张苍、史马迁、耿寿昌、王充、张衡、蔡邕、赵爽、刘徽、葛洪、何承天、祖冲之、祖暅之、李淳风、王孝通、一行、沈括、苏颂、秦九韶、杨辉、李冶、郭守敬、刘基、、朱载堉、程大位、徐光启、薛凤祚、黄宗羲、梅文鼎、李光地、江永、戴震等243位同胞科学家,也有欧几里得、哥白尼、第谷、利玛窦、汤若望等37位外国科学家作为附录。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汉大儒郑玄的小传里,有这样的评论,“然则治经之士,固不可不知数学矣”。这或许是我国最早谈论文理交融重要性的言论。郑玄是山东高密人,祖上务农,他天资聪颖,从小习书数之学、除了儒家“五经”,八九岁时便精通四则运算,后又研习《三统历》和《九章算术》。郑玄编注儒家经典,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玄学”。
《畴人传》的出版使中国开始有了系统记载天文数学方面的科技人物和创造发明的书籍,此书为中外科学史家所瞩目,民国时收入《清史稿》。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畴人传》为“中国前所未有的科学史研究”,对天文学家来说“是一本很好的书”,并赞阮元是“精确的科学史家”。此书出版后不仅受到学术界推重,继承者亦多,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增订版《畴人传续编》、《三编》、《四编》等相继问世,共收600多人。与此同时,对后来金石学家、工艺学家等传记的编纂和研究也具有启发作用。
《畴人传》(上下集)。广陵书社,2009
笔者翻阅广陵书社于2009年出版的《畴人传汇编》上下集,难免有遗珠之憾。例如,元代大数学家朱世杰便错失了,直到续编才出现,他的代表作《四元玉鉴》原本已经失传,正是阮元在浙江民间寻访所得,恐怕找到时《畴人传》已经出版。而墨子和惠施等先秦学者的数学思想恐怕要到晚清才被认识,故而直到四编才收入。而北宋时期的数学家贾宪,以及后辈同行杨辉在著作里所指的贾宪三角的出处,却无法查询,至今我们不知其生平。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畴人传》及其续编偏重清代天文数学家,以弘扬国朝的学问为己任,且多官员文人,但阮元并没有把自己列入。即便他嘱托罗世琳编著的《畴人传续编》
(1840)
里,也没有他自己。直到1886年,编三才收入阮元的小传,此时阮公去世已经37年了。
同样遗憾的是,阮元在书中始终坚持黄宗羲提出的“西学中源说”, 认为西方自然科学的每一成就都能在中国传统科学中找到它的萌芽,并批评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离经叛道,不可为训”。或许,这是因为他是清朝官方的代言人。不过,他也认为,古代中国的科学超过西方,如今西方科学胜过我们,我们仍具有赶超西方科学的实力。可以说,他对西学的认识,对近代中国走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诂经精舍
1795年,阮元任浙江学政,开始了倡导实学的教育改革。虽然他翌年回京,两年后即复返杭州,任浙江巡抚。在任期间,政绩颇多,除了平定海盗、疏通西湖,便是1801年在孤山南侧建立
诂经精舍
,在包括汉学在内的学术领域做出很大贡献。与此同时,也“以天文算学别为一科”选拔人才,让那些“拙于时艺”,但在天算方面颇有造诣的读书人有机会深造。精舍聘请著名学者,以学生自学研讨为主、教师讲解指导为辅,这与当时的官学及大多数书院专习八股的做法迥然不同,可以说阮元是我国理科或自然科学教育的开拓者。
诂经精舍遗址
1801年,阮元亲自主持选刻了《诂经精舍文集》,其中有关天文地理和算学的的26篇,另有考古、生物和农学方面文章。此后,选刻学生佳作便成为一项固定制度。同时,他先后为十余位学者刻书数十种。
1809年夏末,阮元因受浙江学政
刘凤诰
科场舞弊案牵连被革职
(之前也曾父亲故世回扬州丁忧三年)
,精舍曾停办20年,后仍坚持办学。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又两次占领杭州一度停办。1866年,浙江布政使蒋益澧捐资重建精舍。不久,经学名家俞樾主精舍讲席,此后掌教30余年,其时,
诂经精舍
为全省最高学府,也是学术研究中心。直到1897年,求是书院
(浙江大学前身)
成立,
诂经精舍
因为经费不足而大受影响,1904年停办。精舍前后历时一个多世纪,培养出书画印刻大师吴昌硕,国学大师章太炎,教育家朱一新,著名学者黄以周、陈澧等人,《章太炎全集》第一集中的《诂经札记》写的便是当年求学诂经精舍的收获。
后来,诂经精舍成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
校址,后者迁往南山路之后,又成浙江博物馆的馆址。1992年,浙江博物馆重建,诂经精舍校舍终于无存。反倒是旁边曾被葛岭派出所占有的屋舍幸存,现已退化为白苏两公祠,该祠系1798年阮元亲自提议修建,民国年间被用作杭州艺专的学生宿舍。新世纪以来,在浙江博物馆大门外,竖立起一尊蔡元培和林风眠的双人雕像,作为曾经的杭州艺专的纪念,而原本的诂经精舍旧址和真正的主人阮元却没有任何纪念的痕迹,这是让人感到惋惜的地方。
阮元作为19世纪教育改革的先驱,实不逊于20世纪的蔡元培
,且身为异乡人的阮元对浙江的贡献远在本乡的蔡元培之上。
29日,阮元后人在扬州祭拜阮元260周年诞辰。今年晚些时候,扬州市还将召开纪念大会和学术研讨会(阮元六世孙阮锡安供图)
说到博物馆,远在英格兰南部海岸的朴茨茅斯是英国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诺曼底登陆前夕,艾森豪威尔将军和蒙哥马利元帅把盟军最高司令部设在朴次茅斯,朴茨茅斯也是著名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开始行医和写作的地方,朴茨茅斯港最有名的景点叫纳尔逊碉堡
(Fort Nelson)
,其坚固的石造结构和雄伟的外观使其成为城市地标,碉堡里有一家皇家军械库博物馆
(Royal Armouries)
。1800年初夏,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率领浙江水师,在台州松门海域借助一场台风,击毁了一支装备精良的越南海盗船队,缴获一门英国1601年铸造的一吨重的95米毫米口径铜炮。阮元将其命名为正威炮,并刻上了自撰的铭文。这门炮后来在鸦片战争中又被英军缴获,现存于皇家军械库博物馆。
清末许多书院都受到了诂经精舍的影响,例如求是书院讲授的内容中有算学
、化学、测绘、天文,这可能导致后来的浙江大学偏重理工科;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洋务运动领导人张之洞甚为推崇阮元的兴学育才之功,他并效仿创立了多家书院,如武汉的两湖书院、成都的尊经书院、太原的令德书院,以及广州的广雅书院等,这些书院的教学中也都有些科技内容。有学者指出,“诂经精舍之所以作为清代书院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不仅仅在于它所作出的一些学术成果和培养出的一些人才,最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清代书院培养真才实学之士,讲求征实致用之学的风气” 。
除了创办诂经精舍,阮元还在我国首创公共图书馆。那是在1809年春天,阮元召集多位名士文友同游灵隐寺,有人提议在西子湖畔建立书藏设想,他随即承诺此事。之前,阮元曾三次视察建于明代的宁波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他命人在灵隐寺大悲阁后造木橱若干,依照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名诗《灵隐寺》依字编号,并选寺中僧人负责登记造册,掌管书橱钥匙,订出《书藏条例》9款,其中之一可在阁中借阅,阮元并亲自撰写《杭州灵隐书藏记》。这首宋诗的前两句是:
鹜岭郁岩峣,龙宫锁寂寥。
也就是说,一号书橱名“鹫”,二号书橱名“岭”,以此顺延。诗中鹜岭指的是飞来峰,龙宫指的是灵隐寺。这首诗作于710年,那年宋之问被贬为越州
(绍兴)
长史,离京赴越途经杭州时,游览了灵隐寺。不料1861年,杭州被太平军第二次攻陷,惨遭生灵涂炭,80多万人口仅存7万,灵隐寺幸存天王殿和罗汉堂,灵隐书藏中的珍贵藏书丧失殆尽,余下的也流入民间湮没。令人欣慰的是,阮元设立的灵隐书藏为浙江乃至全国官办藏书
(图书)
馆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