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是睡得少,或者有些娃习惯了晚睡,对第二天上学造成影响的,又或者因为睡眠拉锯战,给家长带来了不少困扰的,那肯定是需要调整的。
但在调整之前,有两个坑,大家先自查一下,有时候孩子的睡眠习惯难以建立,很可能是我们一开始的方式就用错了。
说个同事家的真事儿,她就是因为孩子小时候难哄睡,跟孩子打了3年的持久战,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哄娃睡觉成了亲子矛盾的主要来源。
以至于孩子现在长大了,都打心里觉得,睡觉是一件很不快乐的事儿,因为他把太多的负面情绪和睡眠联系在一起了。
我其实特别理解,家里摊上一个“睡渣”宝宝,妈妈的心里一定装了很多很多的焦虑和害怕,但那种憋了一肚子的难过有时候会变成无形的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反而会让孩子对入睡愈发反感。
所以,下次因为娃不睡觉,感觉焦虑了害怕了,干脆就想“我今天就不哄睡了,爱咋咋地!”
不要把责任背在身上,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哪怕娃真的不睡了,天也不会塌下来,我们至少还可以做点别的让自己舒服一点。
任何习惯改变的关键不在于具体做了什么,关键在于在那个当下,我们让孩子感受到了什么,也就是我们做的时候的态度和情绪。
行为的改变很容易,心结一旦建立就很难解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要多得多。
第二个常见的坑,就是哄睡神器——故事机了,听故事让娃听到睡着,可以帮家长分担哄睡压力,偶尔拿来救场,问题不大,但如果长期靠故事机哄睡,容易拖长娃的入睡时间,还会破坏孩子的睡眠质量。
入睡的第一步,是屏蔽外界刺激,把注意力收回到身上的过程。
这个时候,任何声光玩具,都会给孩子造成持续的刺激,让身体无法放松,所以你们能看到,有些娃越听越兴奋,好不容易快睡了,一个音效,又激灵了。最后娃是睡着了,但是,是累睡过去的。
而且,故事机还会在入睡后持续影响睡眠,孩子睡着后,如果没有及时关掉,声音会不断地传入耳朵,进入大脑,刺激脑神经兴奋,睡前故事紧张活跃的,那即便入睡后关闭了,大脑也需要消耗精力来消化刺激,导致深睡眠变浅,持续做梦、甚至噩梦等情况。
所以,故事机可以偶尔用,但不要全让它代劳了。
如果非要用记得在选择的内容上把关,选择轻松愉快没有太多惊险情节和音效的。然后孩子睡着了,就要第一时间把故事机关掉。
接下来说一说,还有哪些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入睡。
像白天充分放电,晚上调整睡眠氛围、建立睡眠程序等等,这些老生常谈了,大家都知道,今天分享一些我自己在哄睡小D和帮助她建立睡眠习惯上,收获的小心得。
哄睡这件事执行起来,最拧巴的,是分不清是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
父母自己想摆脱孩子,恨不得娃越早睡越好,但娃又不是机器,睡不着你强摁着也不会睡,最后反而闹得两个人心态都很崩。
所以,不如一开始,就根据孩子的习惯和不影响自己休息的时间,设置一个底线。
比如娃平时最早能接受的上床时间是8点半,我最晚最晚能接受娃睡觉的时间是11点,那么就先在这个区间里努力,不强求一定要早睡,把心态放平,才能更好得执行。
记得在这个时间区间之前,就要开始在家里营造安静低刺激的氛围了。
持续观察和记录孩子晚上的入睡时间点,当你发现娃可以连着一周(也有说法是连续3天,我是保守型的)上床30分钟内入睡了,那就记下这个时间点,开始计划把入睡时间往前提了。
我建议从提前15分钟为单位开始,也是一样,当孩子能持续一段时间了,再一点点提前,循序渐进地进入到期望入睡的时间点。
不过,在哄睡这件事上,父母要做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就是要认识到困难是常态。
我当时调整小D睡眠都是按照年为目标的,小D也的确花了快3年时间才慢慢好起来的。
很多时候娃舍不得睡,是真的不想和妈妈分开,或者,真的还没玩够啊!
这个问题,经常会让很多父母,在满足孩子需求和建立睡眠习惯之间左右摇摆,其实只要转换一个思路就能解决了,就是让孩子对第二天多一点期待。
比如,我和小D睡前,会一起准备第二天想要穿的衣服,有时候也会一起计划,第二天早起的时间,咱们可以做点啥。
这样就把“不舍得睡觉”变成了“期待第二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