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军武大本营
军武大本营,以敏锐视角剖析当代社会。我们拒绝以“震惊”“吓尿”等轻佻字眼忽悠众人,输出高价值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重庆城市圈  ·  明星夫妻,正式宣告离婚! ·  昨天  
OSC开源社区  ·  宇树王兴兴早年创业分享引围观 ·  4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2024: 大模型背景下知识图谱的理性回归 ·  4 天前  
程序员小灰  ·  DeepSeek做AI代写,彻底爆了! ·  5 天前  
舜网  ·  演员鹿晗关晓彤,热搜第一! ·  3 天前  
舜网  ·  演员鹿晗关晓彤,热搜第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军武大本营

印度“加勒万河谷大捷”电影开拍!我们不拍,真相就被敌人拍了!

军武大本营  · 公众号  ·  · 2021-01-07 16:52

正文

战士们尽了自己的责任,文艺工作也该跟上

一 印度人又拍“抗中神剧”了


近些年来,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印度国内政治情况的演变,中印双方在边境乃至科技、商业等诸多领域均爆发了不同程度的竞争与摩擦。


▲印度抵制中国手机APP


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是我们的边防战士还是我们的科技人员,都十二万分的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在前线我们没有后退一步,在科技领域,我们继续对印度保持领先并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5592高地,解放军战士枕戈待旦


不过,印度在一个领域,倒是始终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这一领域就是影视宣传领域。


最近,在网络中就流传出了印度在拍摄“印版加勒万河谷大捷”的故事。


从目前流出的视频片段来看,印度拍摄的这版“加勒万河谷大捷”,依旧没有脱离“抗中神剧”的路线。


从流出的画面当中可以看到,在印度的电影里由一小撮流亡反动分子扮演的解放军战士,在印军神勇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印度士兵在激烈的搏杀当中,展现出了高超的勇气和强大的战斗能力。


▲连台媒名嘴都在吐槽印度的“抗中神剧”过度自嗨

截图来自《国防时报TV》B站


除了这版电影之外,最近印度一款手机游戏的宣传片,也采用了类型的创意,大肆渲染“印军英勇击溃解放军”的剧情。


▲动画片中印度士兵大胜中国伞兵

截图来自B站


回望一下历史不难发现,有关中印冲突的影视剧作品,截止目前为止,还都是出自印度方面的手笔。


▲以前印度拍摄的部分中印战争电影


虽然在这些印度拍摄的“抗中”电影当中,个别也有表达反战意向的,正面描写人民解放军优待俘虏、炮火猛烈、士兵勇敢的作品,比如《黎明前的拉达克》。


▲解放军战士优待印军俘虏

给他们和自己一样的伙食

截图自《黎明前的拉达克》


但是总体而言,印度拍摄的有关印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边境发生冲突的电影,基本上都遵循着“印度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解放军凶残,人海冲锋,不惜士兵生命,排队被打死”的“黑中通用”模板。


▲《72小时:永垂不朽的烈士》电影的海报


比如在印度2019年拍摄的电影《72 Hours: Martyr Who Never Died》(72小时:永垂不朽的烈士)当中,就出现了几个印度士兵在一条战壕里打靶一样的射杀了大批排成横排向上仰攻的解放军战士的剧情。


▲电影中印军士兵向集体冲锋的解放军射击


吐槽一下,就电影中印军士兵的这个战术动作,别说对抗解放军进攻了,就是放在解放军的新兵连,也是铁定要被班长狠狠修理的“吊车尾”。


二 虽然质量不行,但是流毒不小


印度所拍摄的这一系列“抗中”电影,虽然就整体而言水平不敢恭维,极少有佳作,但是积少成多,长此以往,其在国际舆论场上的杀伤力依旧不小。


大家还记得2001年上映的那部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拍摄的战争电影《兵临城下》嘛。


▲《兵临城下》


在这部反映苏联军民抗击德国纳粹的战争大作当中,苏联红军被政委用机枪压阵,两人一枪,以几乎自杀式的方式正面冲击德军坚固设防的阵地,然后被成片打倒,然后政委使用机枪杀死任何后退士兵的场面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并让相当多对战争缺乏了解的人相信,这就是苏德战争的“真相”。


▲电影《兵临城下》中的名场面


这部电影的影响有多么大呢?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我的高中历史老师在讲解到相关内容的时候就引用过该电影。


“苏军打德军,靠的就是不要命,两人一枪给我上,往后跑就枪毙,你看《兵临城下》里面那个……”(大意如此,相信在学生阶段有过此种经历或听过相似言论的学生肯定不止我一个,当然,这不是说历史老师教学水平不好,而只是说在特定的领域,影视作品确实能影响很大一部分人对某段历史的印象)


▲这些故意抹黑苏联的镜头

影响了整整一代观众


当年的苏联红军指战员能靠这种方式消灭东线德军,一路反推到柏林,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吗?显然不可能,战争从来不是靠无脑赢得的。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是不会再深入的细想这一步的,吃瓜群众们只接受电影传达的内容就可以了。


印度的相关电影,虽然总体质量不佳,但是架不住数量多呀,今年一部,明年一部,保不齐哪天再出个类似《兵临城下》一样的“精品大作”,那印度毫无疑问的就会在世界范围内就“中印边境冲突”占有一定的舆论优势地位了。


▲印度之前拍摄的反映1962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

对解放军极尽丑化之能事


之前印度拍摄的黑白版的反映中印1962边境战争的电影,就成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电视台在制作中印冲突新闻节目时截取的画面素材来源,原因无它,除了印度拍的中印边境战争电影之外,再没有其他人拍的相关素材了。


印度人在国内怎么拍电影,咱们都管不着,因为那是印度人自己的事情,哪怕哪天印度人拍了一个《中印边防军大战之火星争夺战》那也是印度人自己的事情。


可问题在于,我们的相关电影在哪里呢?


到目前为止,中国有关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始终未曾见到。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


三 成熟国家不会因为电影而改变外交政策


前辈们守土有责,圆满地完成了他们所肩负的任务,他们没有在现实中丢掉的东西,我们在舆论环境当中也不应该丢掉。


当然,很多人会说“中印边境”十分敏感,拍摄这样一部影视作品,不止是影视剧本身的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且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


但是,边境上的两国纷争和两国内部的影视市场,并不是完全“划等号”的关系。在外交和政治上成熟的国家,是决然不会为了一部或是两部影视作品而翻脸的。


美国好莱坞在电影当中,几乎把与美军做过战的敌人挨个“黑”了个遍,除了日本、德国这种曾经的法西斯国家以外,英国这种现实世界中的血亲盟国,兄弟之邦也一样不放过。在反映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题材影视作品当中,英军的形象和咱们抗日剧中的残忍屠杀老百姓的“鬼子”基本上是一样的。


▲《爱国者》中的英军烧房屠村,坏事做绝


但是在美国和其盟友的官方交往当中,这些电影从没有成为过阻碍因素,“外交归外交,电影归电影”一向是一个成熟大国的标准行为手册。


再比如,中美之间,众所周知,在有段时间当中,中国曾停止拍摄和上映有关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但是这并不妨碍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遏制中国崛起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访问中国的时候,中国在宣传上仍旧称美国为“帝国主义国家”,但是这也并不妨碍中美外交破冰。


成熟国家之间的外交与国策决择,只看利益。


▲尼克松总统访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