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YoungArt 藝術空間到了香港參與了許許多多的藝術拍賣活動與由翟氏投資公司所主辦的國際古玩展。活動中聚集了許多愛好中國藝術的朋友。今日~要和大家談談中國藝術裡常常被忽略的一環。
這次YoungArt藝術空間來到國際古玩展特別訪問法國古董商 Laurence Paul,從事中國木底座研究二十於年,現今長年生活在倫敦有個人收藏,名稱為【Fleurdelys Antiques】。
Laurence對於”底座”的熱情不亞於許多中國的收藏家,從她的收藏可以感受到Laurence對中國底座的熱情。並且也分享了許多關於文人底座的歷史知識。
今天YoungArt 藝術課堂也迫不及待低想和廣大的收藏朋友分享,關於”底座”在中國藝術史的歷史地位。
如古代中國許多鑒藏家一样,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以及劇作家李漁對於陳列器玩秉持着一种非常審慎的態度:“位置器玩与位置人才同一理也。設官授職者,期于人地相宜;安器置物者,務在縱横得當。”
李渔的這一觀點在其生活美學的所有方面都有所體現,包括對於家居的擺放以及案頭器物的陳列。
縱然他的一些言論在當時標怪立異,譬如他將剪裁下来不規則的多邊形的壁紙拼凑成冰裂纹置于墙上以追求繁復華美的視覺效果,這一類發明可能被當時的文人,例如著有《長物志》的文人雅士文震亨稱之為俗。
但是,將珍貴的器玩妥善陳列并置于適這一重要的收藏傳统為人所共識。尤其是收藏家為器玩尋永契合的陳列座子以提升其觀賞價值這一行為本身就是融入了藝術的再創造之中,將藝術創造這一過程延續至幾個世纪之後,收藏家同時也在其中轉變為藝術家的角色。
雍正帝(1723-1735)曾下旨繪製一组《古玩圖》,以圖錄的形式纪錄宫廷收藏,如今仍有少幅存世,画中幾乎所有繪制的珍貴物件都配有合適的座子陳列。一些古铜器配有後世量身定做的木座(以及木蓋)。同樣,在用以描繪傳統中國古代生活場景的風俗畫中,可以看到上百例用以陳列器玩的座子,可以想見座子在當時被廣泛使用,並不僅限於宫廷之内。
中國傳统家具及審美趣味的完美折射。
每一個陳列座子都兼具美與實用性。他们以自身為置放梅瓶或山子擺件提供足够的稳定,甚至有一些巧夺天工的座子能够挑戰重力。縱使座子的目的並不旨在吸引觀賞者對於擺件的注意力,然而它通過與擺件形式上的呼應或者為擺件材質上微妙的反差,恰恰能突出陳列於其上的摆擺件的觀賞效果来吸引觀賞者的注意(例如硬木座子與竹雕擺件的組合)。
最佳的陳列座子具有中國古代家具的一切優秀品質。它们的工藝遵從相同傳統與法式:完全基于木榫結構并最少量的使用粘合劑。木質座子因此也見証着中國家具藝術轉變的進程。
木雕座子所使用的材料也与大尺寸的家具同樣珍貴,例如生長十分缓慢的珍稀热帶硬木黄花梨。而小尺寸的座子使一些虽然體積不大卻木纹優美的木料自然而然地成為最佳候選。
晚明時期,熱帶木料大量進口國内,屆時文人對於木雕的品味更注重纯正簡約的天然幾何紋飾,例如黄花梨上形似人物的木紋即被明代文人稱為“可爱鬼面”。在一些明式木座中,天然的木纹是僅有的裝飾,這同樣賦予明式座子一絲超現實主義的氣息。因此它们的吸引力超脱于當時所處的文化直到現在。而另一方面,清乾隆时期(1736-1796)所製作的木座將一些戲劇化的效果例如不對稱以及木材之間的對比组合融入木座的裝飾中,並借鑒古铜器與古玉器上的纹飾進行仿古圖案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