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身肥胖是很多女性的噩梦。她们明明不算胖,上半身看起来也很苗条,可是腿却粗得不行。当家里人也是这样的时候,她们就很容易认为下半身肥胖是“遗传症候群”,觉得自己很不合群的下半身是来自于不完美的祖先那里。
不可否认,基因或许有那么一丢丢影响,但这根本不是导致下半身肥胖最重要的因素!
这就要从身体的结构说起了。我们的身体不仅会受来自食物的影响而变得肥胖,还会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结构。最容易理解的外力就是重力了,比如宇航员在太空出任务一段时间后,因为不用负重行走,他们的腿部肌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由此可见,外力是塑造身体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日常活动习惯的不同,理所当然,每个人都会受到迥异的外力影响。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有外力就有应力,我们的身体其实就像一个力在游走的结构。
当这些外力和应力在游走的时候,会形成每个人独有的力线,而力线随之就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体态。
这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的。而从微观的角度,构成身体的分子在接受力的改变之后,无论这个力有多小,分子都因此产生压力电荷(物理学的压电效应)。这个电荷会向邻近的细胞进行力学的“传递”,随后,沿着遍布全身的筋膜网络,将力传递到全身。
一颗石头丢进池水里,平静的水面肯定会泛起涟漪,直至池塘的尽头。如果一直丢石头,那么涟漪也将永不停息。我们人的体态和活动习惯就像投进池水的石头,所以不管是下半身肥胖或是上半身肥胖,都和这些原因有莫大的干系。
再进一步说,为什么是半身胖,而不是四分之三身胖(大约在胸部),或四分之一身胖(大约在膝盖)呢?为什么相信遗传论的人,从未想过腰腹是半身胖的分水岭?
其实,是因为人体上半身力量的传导和转化都需要经过腰腹。如果这个地方出了问题,就会上力不能下传,下力不能上传,导致贯穿全身的力线在此断了或者不流畅了。
正如《拳论》中所说,“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因此,保持腰腿部的“完整一气”十分重要。但我们现代人,每天基本都久坐不动,腰腹部肌肉要么松弛无力、要么拉长劳损。而身体为了尽可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功能与结构,下半身的肌肉就会来代偿,以便完成腰腹部肌肉本来该做的那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