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了。艺术从来没什么阶级壁垒和世家传承。文艺复兴很多大师就是放羊娃、泥瓦匠。艺术的根基在于现实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并从中提炼出经验、思考与美。现在的精英艺术恰恰就是没有实践、脱离生活,才搞成了一片“老油子”。//
@窗外有只小麻雀我想去抓它玩
:富一代积累财富,富二代积累精神,富三代才可能出个艺术家。中国现在没有这些,可惜也不可惜。
《艺术死了,全球同死》
这次去意大利专门去看了一趟“威尼斯双年展”,这算是世界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的艺术展会之一,已经有了130余年的历史,代表了世界艺术最新的探索与发展方向,同时也会关注时下全世界最迫切的现实社会问题。
而且今年正是第六十届双年展(每两年算一届,一战和二战期间取消了五届),是一个非常隆重的整数大年,所以我本是非常期待的。专门买了两天的套票准备好好学习一下,但是结果大失望。
全世界最先锋的艺术展已经变成了一场“行活”“公式化”的应付差事,艺术家们都按照最“约定俗成”的公式路线前进,没有突破、没有创新、没有批判性、没有反思性,所有的都是行活与老油子们糊弄观众的“艺术预制菜”。
单纯语言描述很难给大家传递“行活”和“老油子”的感觉,给对于艺术不太熟悉的朋友们类比一下,就好像乒乓球比赛,所有选手都学会了遮挡发球,每场比赛都不好好打了,比谁遮得更严实。
或者就像漫威电影,不好好打磨剧本,不想着更高级的特效,单纯就让几个超级英雄插科打诨逗逗乐,故事非常套路化,无论正派形象和反派形象都非常脸谱化,再加上一两只猫猫狗狗卖个萌,一部电影就这样糊弄完了。
又或者就是大厨不好好做饭了,热一下“预制菜”糊弄消费者。
归根结底还是我说的“历史周期律的下行周期”:全球的资本主义都丧失了生命力——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上的,全世界都在保守主义右转方向踩油门加速。
比如这次双年展的美国馆,我一进门直接就奔着去了,想看看世界最发达国家、商业文化领头羊美国这次搞了什么新花样。结果远远望去美国馆门口站着两个荷枪实弹的大兵,我一下没反应过来。
我还在犹豫——艺术展怎么可能有军队驻场啊,这特么是不是什么先锋艺术表现形式?
我在那研究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直到看见我正在拍照,大兵挥挥手对我说“no photo”,我才明白哦草,这是真的士兵在站岗啊。这玩意可太“艺术”了,整个双年展的艺术成分都没这高。
美国隔壁就是它亲爹/儿子以色列馆,父子亲善可见一斑。以色列更“艺术”了——直接关门了。门口贴了一个大告示:“以色列馆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将在达成停火协议并释放人质后开放展览”。
这话写得暧昧至极模棱两可,因为以色列现在在欧洲已经是过街老鼠了,整个艺术界也是全面反对以色列的,以色列艺术家也要在圈子里混口饭吃,而国家出面的策展又不好说什么软话,只好说点模棱两可的话糊弄过去算了。
还有就是,只要以色列馆开着,每天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抗议人群,索性找个借口给自己个台阶下。现在以色列馆倒是没人抗议了,大家都去隔壁美国馆了,放两张新闻图片:图1-图4
为了反对以色列参与双年展六十周年的省会,全球超过14000名艺术家共同签署了“艺术非种族灭绝联盟”(Art Not Genocide Alliance, ANGA)发起的公开信,表示“一个正在对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实施持续暴行的国家的艺术作品是不可接受的”。不过意大利文化部长对此回应:意大利既不会撤销以色列馆,也不会撤销伊朗馆,双年展是包容性的。
更讽刺的是,这次以色列馆的主题是“生育和母亲”。ANGA对此谴责:“以色列谋害了12,000多名儿童,并无差别攻击医院和学校设施。导致巴勒斯坦怀孕的妇女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剖腹产,并在街上分娩。”
当然,美国大兵和以色列闭馆,不过是“艺术已死”中的一个小插曲,先给大家感受一下这种魔幻现实主义荒谬感。
而真正的艺术已死,来看一看美国展的艺术品,整个馆从里到外全是彩虹色;我们看上面几样展品,全都是印第安风格用品,没错这就是老美心目中的艺术:LGBT+印第安原住民。(图5、图6、图7)
所以这就是我说的“行活”“套路”“老油子”“预制菜”。这是艺术吗?当然算是,但这也只能算是最没用活力、最没用锐度的艺术。LGBT=艺术,原住民风=艺术,就像陈凯歌认为徒手炸三辆坦克=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一样,这是对艺术的矮化和异化。
这里就必须要分析一下第六十届双年展的主体,各国参展的作品,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的:Foreigners Everywhere——我们的翻译是“处处都是外人”——我认为这个翻译很好。相比而言,隔壁日本翻译成了“外国人哪哪都是”,用的是日语的口头语气,但是强调“外国人”这一点,就过于直译了。
今年双年展的客座策展人佩德罗萨在策展声明中写道:“‘处处是外人’拥有多重含义。首先,无论你到何处,你总会遇到‘外人’——他们/我们(they/we)无处不在。其次,无论你身在何处,在内心深处,你实际上永远都是一个 ‘外人’。”
我认为上面这一段话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这个“外人”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国外游客、外来移民、农村进城务工者等等,而是应该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驱离”这一角度来理解。
我在《“看不见的底层”和被污名化的穷人》 “看不见的底层”和被污名化的穷人 这篇文章中讲解过相关理论:美国社会学家莎士奇亚·萨森认为,不平等、阶级固化等词汇,都不足以完全形容当下世界,所以她引入了一个新词汇——Expulsions,驱离。
萨森这样解释“驱离”效应:起初你只是贫穷,然而你会面对各种疾病、天灾、暴力、法律缺失的处境,慢慢你会无家可归、食不果腹,处境更加糟糕,最终被世界所抛弃。再比如穷人们连网络、智能手机都使用不到,对比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原地踏步,而是倒退,这就是“驱离”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外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驱离的过程,而并不是简单的我们所理解的“外来人口到我这里”的涵义。
上述是第一个角度——即外在的角度,从策展人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还有另一个角度即内在的角度:“在内心深处,你实际上永远都是一个‘外人’。”
这个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涉及到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了,讲的是拉康的“镜像”理论。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意义,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就是哲学可行的先决条件。但是拉康认为,人不会自主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婴儿最早认识自己,是通过镜子,也就是最早是把“自己”当成“外人”去看待,这是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根源。
文章篇幅所限,本文就不展开讲解拉康的理论了,只需要理解双年展这次主题的高度即可,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次的主题也可以翻译为“我们都是外人”——因为成为“外人”可并不是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人人都可能成为“外人”。
无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驱离,还是从人们认知自己过程中的“从外在接受内在”,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
但是,我在双年展中绝少看到第这个主题的深挖,反而是全面的“行活”与“老油子”。最典型的就是美国馆的展览——LGBT就是“外人”,印第安人就是“外人”……印第安人就算埋在土里也要发出腐朽的声音:我一个土著,怎么就成外人了呢?
笑话完美国人再看看我们自己。威尼斯中国馆也是另一种“典”法:传统文化。
这次中国馆的主题是“美美与共”。如果接下一句的话就是“天下大同”,倒也能强行联系上主题——我们没有外人,我们是“与共”、“大同”的嘛。倒也没什么大错,就是多少有点“通过否认问题存在”来解决问题的一贯调调。
当年崔永元曾经帮助建设过一个“打工博物馆”,地点位于北京皮村——曾经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因为偏、便宜。这个“打工博物馆”收藏了进京务工人员的工作服、工具、工资条、劳动合同、日记本、文娱用品等等展品。(图15)
博物馆中第001号藏品,就是一张暂住证——这个所谓“暂住证”,不就是“外人”的最好体现么?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四十年,产生了大量背井离乡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不就是这次主题最绝佳的主体么?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的、浅薄的想法。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团队想的肯定跟我不一样,来看看具体展品。
中国经典名画的数字版——图8
宣纸塔——图9。官方介绍:“《宣纸塔》由3000张皱褶的宣纸、300根细竹、千米棉线与百根钢管混合搭建而成,通过结合中国传统宣纸和现代钢管材料,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甲骨文之类的东西——图10。官方介绍:“取材自宋代画家李成的《读碑图》,回应了中国古代文人读碑时刻的心境并赋予了读碑的新意义。”
还有这一坨——图11,就是中国古典人物形象(主要脱胎于京剧)的现代艺术展示。
LGBT就是美国的行活和老油子,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行活和老油子。真是美国有美国的“典”法,中国有中国的“典”法。不过考虑到荷枪实弹执勤的美国大兵,终于还是美国更胜一筹,赢。
讲道理,我觉得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改成“老油子everywhere”更贴切一些。
我一贯反对所谓的“文化输出”寄希望于“传统文化”。无数国家已经证明了:文化输出必然要靠流行文化。
认为“传统文化”能吸引外国人,是多年以来的误区,比如我们一直以来文化输出靠什么孔子学院、什么京剧,现在年轻人还有几个听京剧的?中国年轻人都不听京剧了,还指望外国人听?
这次去意大利专门去看了一趟“威尼斯双年展”,这算是世界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的艺术展会之一,已经有了130余年的历史,代表了世界艺术最新的探索与发展方向,同时也会关注时下全世界最迫切的现实社会问题。
而且今年正是第六十届双年展(每两年算一届,一战和二战期间取消了五届),是一个非常隆重的整数大年,所以我本是非常期待的。专门买了两天的套票准备好好学习一下,但是结果大失望。
全世界最先锋的艺术展已经变成了一场“行活”“公式化”的应付差事,艺术家们都按照最“约定俗成”的公式路线前进,没有突破、没有创新、没有批判性、没有反思性,所有的都是行活与老油子们糊弄观众的“艺术预制菜”。
单纯语言描述很难给大家传递“行活”和“老油子”的感觉,给对于艺术不太熟悉的朋友们类比一下,就好像乒乓球比赛,所有选手都学会了遮挡发球,每场比赛都不好好打了,比谁遮得更严实。
或者就像漫威电影,不好好打磨剧本,不想着更高级的特效,单纯就让几个超级英雄插科打诨逗逗乐,故事非常套路化,无论正派形象和反派形象都非常脸谱化,再加上一两只猫猫狗狗卖个萌,一部电影就这样糊弄完了。
又或者就是大厨不好好做饭了,热一下“预制菜”糊弄消费者。
归根结底还是我说的“历史周期律的下行周期”:全球的资本主义都丧失了生命力——经济上的、政治上的、文化上的,全世界都在保守主义右转方向踩油门加速。
比如这次双年展的美国馆,我一进门直接就奔着去了,想看看世界最发达国家、商业文化领头羊美国这次搞了什么新花样。结果远远望去美国馆门口站着两个荷枪实弹的大兵,我一下没反应过来。
我还在犹豫——艺术展怎么可能有军队驻场啊,这特么是不是什么先锋艺术表现形式?
我在那研究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直到看见我正在拍照,大兵挥挥手对我说“no photo”,我才明白哦草,这是真的士兵在站岗啊。这玩意可太“艺术”了,整个双年展的艺术成分都没这高。
美国隔壁就是它亲爹/儿子以色列馆,父子亲善可见一斑。以色列更“艺术”了——直接关门了。门口贴了一个大告示:“以色列馆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将在达成停火协议并释放人质后开放展览”。
这话写得暧昧至极模棱两可,因为以色列现在在欧洲已经是过街老鼠了,整个艺术界也是全面反对以色列的,以色列艺术家也要在圈子里混口饭吃,而国家出面的策展又不好说什么软话,只好说点模棱两可的话糊弄过去算了。
还有就是,只要以色列馆开着,每天都会有源源不断的抗议人群,索性找个借口给自己个台阶下。现在以色列馆倒是没人抗议了,大家都去隔壁美国馆了,放两张新闻图片:图1-图4
为了反对以色列参与双年展六十周年的省会,全球超过14000名艺术家共同签署了“艺术非种族灭绝联盟”(Art Not Genocide Alliance, ANGA)发起的公开信,表示“一个正在对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实施持续暴行的国家的艺术作品是不可接受的”。不过意大利文化部长对此回应:意大利既不会撤销以色列馆,也不会撤销伊朗馆,双年展是包容性的。
更讽刺的是,这次以色列馆的主题是“生育和母亲”。ANGA对此谴责:“以色列谋害了12,000多名儿童,并无差别攻击医院和学校设施。导致巴勒斯坦怀孕的妇女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剖腹产,并在街上分娩。”
当然,美国大兵和以色列闭馆,不过是“艺术已死”中的一个小插曲,先给大家感受一下这种魔幻现实主义荒谬感。
而真正的艺术已死,来看一看美国展的艺术品,整个馆从里到外全是彩虹色;我们看上面几样展品,全都是印第安风格用品,没错这就是老美心目中的艺术:LGBT+印第安原住民。(图5、图6、图7)
所以这就是我说的“行活”“套路”“老油子”“预制菜”。这是艺术吗?当然算是,但这也只能算是最没用活力、最没用锐度的艺术。LGBT=艺术,原住民风=艺术,就像陈凯歌认为徒手炸三辆坦克=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一样,这是对艺术的矮化和异化。
这里就必须要分析一下第六十届双年展的主体,各国参展的作品,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的:Foreigners Everywhere——我们的翻译是“处处都是外人”——我认为这个翻译很好。相比而言,隔壁日本翻译成了“外国人哪哪都是”,用的是日语的口头语气,但是强调“外国人”这一点,就过于直译了。
今年双年展的客座策展人佩德罗萨在策展声明中写道:“‘处处是外人’拥有多重含义。首先,无论你到何处,你总会遇到‘外人’——他们/我们(they/we)无处不在。其次,无论你身在何处,在内心深处,你实际上永远都是一个 ‘外人’。”
我认为上面这一段话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这个“外人”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国外游客、外来移民、农村进城务工者等等,而是应该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驱离”这一角度来理解。
我在《“看不见的底层”和被污名化的穷人》 “看不见的底层”和被污名化的穷人 这篇文章中讲解过相关理论:美国社会学家莎士奇亚·萨森认为,不平等、阶级固化等词汇,都不足以完全形容当下世界,所以她引入了一个新词汇——Expulsions,驱离。
萨森这样解释“驱离”效应:起初你只是贫穷,然而你会面对各种疾病、天灾、暴力、法律缺失的处境,慢慢你会无家可归、食不果腹,处境更加糟糕,最终被世界所抛弃。再比如穷人们连网络、智能手机都使用不到,对比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不仅仅是原地踏步,而是倒退,这就是“驱离”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外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驱离的过程,而并不是简单的我们所理解的“外来人口到我这里”的涵义。
上述是第一个角度——即外在的角度,从策展人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还有另一个角度即内在的角度:“在内心深处,你实际上永远都是一个‘外人’。”
这个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涉及到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了,讲的是拉康的“镜像”理论。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意义,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就是哲学可行的先决条件。但是拉康认为,人不会自主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婴儿最早认识自己,是通过镜子,也就是最早是把“自己”当成“外人”去看待,这是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根源。
文章篇幅所限,本文就不展开讲解拉康的理论了,只需要理解双年展这次主题的高度即可,其实我个人认为,这次的主题也可以翻译为“我们都是外人”——因为成为“外人”可并不是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人人都可能成为“外人”。
无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驱离,还是从人们认知自己过程中的“从外在接受内在”,都是可以大做文章的。
但是,我在双年展中绝少看到第这个主题的深挖,反而是全面的“行活”与“老油子”。最典型的就是美国馆的展览——LGBT就是“外人”,印第安人就是“外人”……印第安人就算埋在土里也要发出腐朽的声音:我一个土著,怎么就成外人了呢?
笑话完美国人再看看我们自己。威尼斯中国馆也是另一种“典”法:传统文化。
这次中国馆的主题是“美美与共”。如果接下一句的话就是“天下大同”,倒也能强行联系上主题——我们没有外人,我们是“与共”、“大同”的嘛。倒也没什么大错,就是多少有点“通过否认问题存在”来解决问题的一贯调调。
当年崔永元曾经帮助建设过一个“打工博物馆”,地点位于北京皮村——曾经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因为偏、便宜。这个“打工博物馆”收藏了进京务工人员的工作服、工具、工资条、劳动合同、日记本、文娱用品等等展品。(图15)
博物馆中第001号藏品,就是一张暂住证——这个所谓“暂住证”,不就是“外人”的最好体现么?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四十年,产生了大量背井离乡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不就是这次主题最绝佳的主体么?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的、浅薄的想法。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策展团队想的肯定跟我不一样,来看看具体展品。
中国经典名画的数字版——图8
宣纸塔——图9。官方介绍:“《宣纸塔》由3000张皱褶的宣纸、300根细竹、千米棉线与百根钢管混合搭建而成,通过结合中国传统宣纸和现代钢管材料,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甲骨文之类的东西——图10。官方介绍:“取材自宋代画家李成的《读碑图》,回应了中国古代文人读碑时刻的心境并赋予了读碑的新意义。”
还有这一坨——图11,就是中国古典人物形象(主要脱胎于京剧)的现代艺术展示。
LGBT就是美国的行活和老油子,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行活和老油子。真是美国有美国的“典”法,中国有中国的“典”法。不过考虑到荷枪实弹执勤的美国大兵,终于还是美国更胜一筹,赢。
讲道理,我觉得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改成“老油子everywhere”更贴切一些。
我一贯反对所谓的“文化输出”寄希望于“传统文化”。无数国家已经证明了:文化输出必然要靠流行文化。
认为“传统文化”能吸引外国人,是多年以来的误区,比如我们一直以来文化输出靠什么孔子学院、什么京剧,现在年轻人还有几个听京剧的?中国年轻人都不听京剧了,还指望外国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