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铁匠 编辑| 职伴君
来源 | 知乎
如果是站在中国员工的视角,探讨在外企里的职业发展而言,日子确实越混越差了。
外企也得分几类吧,在外企的总部呆过五年,也负责过外企在大陆和东南亚的site,就以我了解的来说说,也包括外方占主导地位的合资企业。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国内的知名外企,很多是属于行业巨无霸的规模,全球六位数的雇员人数,动辄几百上千的site,他们的环境差和好,往往是一个多方面综合性的结果,并不是你所在的组织本身的实际情况。
换句话说,你所在的事业部或者部门也许明明很挣钱,数钱数到手抽筋,但还是在裁员,这不矛盾。
所说的“除了”互联网,其实没必要除了,外企的互联网例如亚马逊在国内早就凉凉了,我之前回答里提到的一位亚马逊哥们
(不算股票,现金部分个税就要交45%比例的那种LEVEL),
早就干不下去转国内电商了。前几年亚马逊在上海奉贤大张旗鼓要建旗舰仓,猎头四处挖人,今年大家谈的最多的是亚马逊清仓大甩卖!
还有传统零售业,沃尔玛,家乐福这些,日子多惨不用多说了吧?
一些溢价高的行业,在电商加持下日子倒还凑合,比如美妆类品牌。
对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能单看产品觉得这家企业日子好过,得看背后公司的总体情况。
比如某企业的某产品,行业内独一份,没有竞争者,日子应该很好过?
但实际上真不一定,外企很多都是集团性质的企业,只能跟着大局走。整个集团其他业务全面衰退,就算这个事业部盈利顶尖,很可能也会面临着不准涨薪不准招人的情况。
你说要特事特办?对于几十万人的企业来说,这个叫微操,微操的难度有多高不用我说了吧? 更何况负责中国区的总裁也只是职业经理人,打工的而已,执行就好,何必那么费心费力的去玩微操呢?
就以我前东家来说,公司从我刚进去的第一年就每年裁员,赔偿从最初的“N+6+early bird+不封顶”,逐年下降到听说最近已经“N+2+按照劳动法封顶”了,明显的一年不如一年。
当初在外企的同事们都还保持着联系,在2015年前,大家跳槽后还“四散”在上海其他的外企,ABB,施耐德,博世,诺西,UTC,康宁,阿特拉斯,微软,苹果,波音,思科,汉高,各个药厂……
现在,留守外企的屈指可数,互联网和创业成了主要去处!
不过话说回来,国内企业除了互联网,其他也都好不到哪去,一起熬吧。
职伴君邀你加入知识星球
职伴君的知识星球开张啦!现诚邀大家入驻!如果你有职业成长、职业生涯、求职等方面的问题,可以点击下方的小程序加入职伴君的知识星球来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