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计量经济圈  ·  重磅: ...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超3600只个股上涨!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深度复盘!DeepSeek引起的全球技术圈恐 ... ·  3 天前  
首席商业评论  ·  雷军为何会公开惦念大S? ·  3 天前  
财经早餐  ·  【财经早餐】2025.02.04星期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华为事件启思:美国究竟有多少高科技公司?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19-06-03 18:13

正文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ID:SuningWealthInsights); 作者:王元


自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将华为及其70个关联企业列入美方“实体”黑名单以来,Micro-SD、WiFi、USB、JEDEC等国际行业标准组织迫于压力,相继禁止或暂停华为的合法成员资质,全球一片哗然。


美国针对华为的禁令,将对华为及其所在的信息科技行业造成多大的影响? 这涉及到软件产品、硬件产品、制造、供应链、知识产权、贸易、法律、政治等多个方面,除了当事双方,其实很难准确评估。


在此,笔者想为广大读者系统梳理一下我们每一个人目前所依赖和使用的信息科技里面,有哪些具有影响力的美国科技公司,以及它们在技术版图上的分布位置。本文将从应用主线、研发主线两个层面来展开。如下图所示。



一、应用主线


应用主线,是以应用产品为颗粒度,主要包括 硬件产品、软件产品,以及知识产权类产品。


所谓应用产品,可以理解为其产品以直接或集成形式,服务客户最终目标需求的产品。它往往是以成品交付,比如,用户买电视,那么电视就是一个应用产品,因为它直接服务于用户看电视的目标需求;再比如,电视厂商买液晶屏幕,那么液晶屏幕也是一个应用产品,因为电视厂商买了液晶屏幕,组装到自己的产品里,然后再卖给终端用户。


在应用主线下,我们以手机为终端产品,可以梳理出2条分支:手机端和云端。这是由于手机的工作原理所致:一个手机用户A与另一个手机用户B实现通信与交互,其本质是一连串0和1组成的数据流的交互,这个数据流的专业术语叫比特流。


比特流的传输,一般情况是双向的,即从用户与之交互的APP或者网页应用起始,通过手机发送到云端,再从云端发送到用户B的手机上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2部手机之间传输的比特流需要分别经过手机端技术栈和云端技术栈2个部分。下面,我们先看一看手机端有哪些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美国科技公司。


1、手机端


手机端技术可粗略归纳为3个不同层次,它们是应用层、操作系统层和硬件系统层,其中,应用层和操作系统层是软件。贯穿这3层的还有知识产权类产品,它以专利授权的形式体现,很多情况下都不涉及具体软件和硬件实体。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手机端有哪些有实力的美国科技公司,以及他们所在的技术层。



1)应用层


应用层主要指的是办公软件、多媒体、AI应用、VR等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涉及应用层的公司和产品往往是用户最有感知的。 在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巨头企业为 微软(Microsoft)、谷歌(Google)、苹果(Apple) , 这3家美国公司市值总和接近2.6万亿美元。老牌美国科技企业 IBM 在应用层的知识产权领域也有布局,据映维网报道,2017年IBM在虚拟现实领域(VR)的专利申请数排名全球第二。


(2)操作系统层


手机端的操作系统被安卓和iOS垄断。大家知道, 安卓是由谷歌研发推出的开源系统,iOS则是苹果的闭源自用系统。


其实, 微软和甲骨文(Oracle)也归属于该层: 微软拥有安卓核心系统的专利,而甲骨文则拥有Java语言以及数据库系统方面的核心专利,这些专利多针对底层技术,都是安卓系统本身所依赖的。


(3)硬件系统层


手机功能的硬件实现属于此层。手机作为集计算、存储、传输和显示的多媒体设备,拥有众多硬件功能模块,涉及众多元器件供应商和技术知识产权,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在这些供应商中,有影响力的美国公司有 高通(Qualcomm)、德州仪器(TI)、博通(Broadcom)、镁光(Micron)、亚德诺半导体(Analog Devices) ,还有一些体量相对较小但在手机产业链十分重要的企业,如 思佳讯(Skyworks)、威讯联合半导体(Qorvo)等。


需要指出的是,著名移动处理器知识产权企业 安谋科技(ARM) ,本身是 英国公司(隶属日本软银旗下) ,但由于其 研发中心很多在美国本土,所以受到美国政府的政策影响。


2、云端


我们再来看一看云端。 与手机端类似,云端技术也可大致分为4层结构:硬件层、虚拟化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1)硬件层


硬件层主要涉及2大类硬件产品, 一类是射频基站方面的硬件,另一类是网络传输与数据处理方面的硬件。


基站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企业之外,具有影响力的美国企业还有 阿尔特拉(Altera,隶属英特尔)、赛灵思(Xilinx)、赛普拉斯半导体(Cypress) ,以及一些特定元器件供应商如 Acacia、Oclaro等 。这些企业涉及射频、数模转换、光交换芯片、FPGA、MCU、存储和电源管理等相关硬件领域。


网络和数据方面,具有影响力的美国企业有 英特尔(Intel)、AMD、英伟达(Nvidia)、IBM、甲骨文(Oracle)、戴尔(Dell)、EMC(隶属Dell)、思科(Cisco)、惠普(HP) ,涉及网络交换机、路由器、中央处理器芯片(CPU)、显示处理器(GPU)、IT服务器、数据库存储等领域。


(2)虚拟化层


在4G/5G时代下的数据计算、交换和存储离不开分布式集群式的服务器部署。虚拟化技术解决了硬件设备集群化部署与管理,以及单一硬件设备故障依赖的问题,属于云端的核心技术层,已经开始大规模普及。


在虚拟化层,美国科技企业在全球具有垄断性技术优势, 这些企业在技术版图上呈现阶梯型分布:首先,Intel、AMD、Nvidia和IBM作为芯片制造商,提供芯片架构与处理器指令集的虚拟化技术;其次,威睿(VMware)、微软、Linux基金会(美国非盈利组织掌握Linux内核开发)提供操作系统内核虚拟化技术;在被业内称为轻量级虚拟化技术的容器技术领域,也有Docker这样的美国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最后,还有甲骨文、红帽(Red Hat,隶属IBM旗下)、Canonical、思杰(Citrix)、网威(Novell)提供企业级虚拟化产品。


(3)平台层


平台层企业提供通常意义上的云服务。云服务层根据其服务终端对象不同,可分为2类:


A. 直接面向终端客户。 根据Statista统计的2018年公有云平台使用情况来看, 亚马逊(Amazon)、微软、谷歌、IBM、VMware、Oracle 分别占据第1到第6的位置,我国企业阿里巴巴排名第7。


B. 面向云服务技术提供方。 云服务的核心技术特点是分布式的服务。分布式服务技术有2种途径获得,一个是云服务公司自研,另一个是基于开源软件开发或集成。这里,除了前文提到的美国公司,还有2家美国机构值得重点关注,他们是 Rackspace和Apache软件基金会 (Apache SoftwareFoundation,简称ASF)。


Rackspace是一家美国云计算公司,他们与美国航天宇航局(NASA)在2010年合作创办了开源云平台OpenStack框架,很多云服务企业,例如华为,其云平台正是基于此框架开发的。


另一个机构是Apache软件基金会。它是专门支持和研发开源软件项目的美国非盈利组织,它所支持的很多开源项目,譬如Kafka、Spark、ActiveMQ、CouchDB、Tomcat等,在行业内已形成准行业标准(de facto),这些软件已经被云服务厂商广泛采用,作为基础设施技术纳入其产品中。值得关注的是,因为Apache软件基金会是美国所属机构,所以该基金会的开源项目受到美国出口管理条例(EAR)约束。


(4)应用层


应用层是指面向用户的应用服务,比如国内的微信、支付宝、苏宁易购等, 又比如国外的 谷歌、微软、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 。由于在应用层的美国企业对于国内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影响力都较为有限,而且又非不可替代,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是根据应用主线梳理的美国科技企业在技术版图上的分布。可以看到,美国科技企业分布的特点是全技术版图的覆盖,无死角,特别是在操作系统、虚拟化和云平台这3个特定技术点上具有行业垄断优势。


如果仅仅只是分析美国科技企业在应用主线方面的分布而不涵盖研发主线,那么,对其实际分布的广度和深度的认知,将会是不完整的。


下面,我们沿着研发主线,进一步梳理还有哪些美国科技企业,以及他们在科技版图上的分布情况。


二、研发主线


研发主线主要分析的是产品在设计阶段所需要的工具,这些工具往往是由一些专门从事工具类产品研发的科技公司和机构提供的。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相应的研发工具所涉及的美国科技公司。


一款硬件产品的研发,例如手机,可分为硬件研发和软件研发。具体如下图所示。



1、硬件研发


硬件研发有2个层面:硬件设计和硬件测试。下面分别梳理一下:


(1)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离不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硬件设计者在其EDA软件上完成电路设计、仿真和生成交付给制造厂商的硬件电路图。


从目前集成电路的复杂程度和晶体管数量来看,可以不夸张地说,没有EDA软件就无法设计硬件电路,自然也就无法制造硬件了。需要指出的是,硬件产品的最小颗粒是芯片,下面来梳理一下芯片设计涉及到的美国EDA软件巨头。


在EDA领域,有3家公司几乎把整个市场份额瓜分殆尽 ,仅2017年,全球EDA行业的总收入中有70%被这三家公司瓜分,他们分别是: 楷登电子科技(Cadence)、新思科技(Synopsys)、明导国际(Mentor Graphics) ,这3家 皆为美国公司 (注:Mentor Graphic虽然在2016年被德国西门子并购,但是公司仍作为独立子公司运营,且总部在美国)。因此,美国企业在EDA领域可谓具有垄断性的市场与技术优势。


(2)硬件测试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