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财经天下
作者丨陈大壮
一家纸杯公司,冲击IPO。
2024年12月底,恒鑫生活创业板IPO注册,获证监会同意,离上市又近一步。
该公司常年为瑞幸、喜茶等饮品巨头供应杯子、杯盖、吸管等产品。
招股书显示,其一年卖出近30亿只纸杯、超22亿只杯盖,年收入达14亿元,净利超2亿元。
薄利多销
恒鑫生活的前身,是做电脑打字排版生意的。
创始人严德平,原本在合肥林业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当了11年老师。
1997年,严德平和妻子樊砚茹成立恒鑫印务公司,主要为企业等制作宣传画册、资料等印刷品。
2000年,恒鑫印务上马第一条纸杯生产线,进军一次性餐具行业。
事后证明,严德平夫妇选择赛道的眼光很准,以纸杯为代表的一次性餐具因其便利性很快广泛应用于餐饮行业。
2008年,新的利好到来。
国家出台“限塑令”,几年后,限塑令升级为“禁塑令”,北京等多地区餐饮、外卖,被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餐具。
严德平夫妇见状,在纸杯的基础上,抓紧研发可降解塑料制品,开启可降解业务线,产品不局限于杯子,扩展至各类餐饮包装。
2021年,壮大后的恒鑫印务,更名为恒鑫生活。
直至今天,你所能想到的很多快餐及饮品品牌,背后都有恒鑫生活的身影。
恒鑫生活所售产品的批发价很便宜。
2024年上半年,其产品价格从高到低依次为PLA塑料杯、PLA淋膜纸杯、PLA杯盖、PET/PP/PS杯盖,售价分别是0.57元、0.22元、0.19元、0.08元。
可别小看这几毛钱、几分钱的杯子、杯盖,生意场上常用“走量”一词,衡量薄利产品的赚钱能力,恒鑫生活正是如此。
以2023年“TOP4”客户瑞幸、喜茶、蜜雪冰城、库迪为例,窄门餐眼显示,它们的门店数量分别为21905家、4477家、33319家、8723家。
庞大的门店数量给予巨大的客单量支撑,2023年全年,恒鑫生活一度卖出29.7亿只纸杯、22.2亿只杯盖和9.5亿只塑料杯。
从2021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恒鑫生活营收分别为7.19亿元、10.88亿元、14.25亿元和11.58亿元;营收、利润逐年上涨。
公司预计,2024年业绩将再上一层楼。营收可达到15.2亿~16亿元,净利润为2.13亿元~2.2亿元。
技术壁垒
恒鑫生活有何特殊之处?它凭什么成为瑞幸、喜茶的心头好?
先解释一个误区,不是所有纸杯都是环保产品。纸是可降解的环保材料,但PE和PP却难以降解,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大。
作为纸杯界的资深玩家,恒鑫生活在“限塑令”驱动下,自主开发定制可降解的PLA(聚乳酸,主要以玉米、木薯等为原料)淋膜生产线,成为国内较早具备PLA纸杯生产能力的企业。
在改进纸杯生产的同时,恒鑫生活还在塑料制品上下功夫。
2013年,公司收购一家具备注塑、吸塑技术的公司,成功开发出PLA刀叉勺、吸管、搅拌棒、发泡餐盒和餐碟等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可生物降解的新型环保产品成为恒鑫生活的主要产品,相应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9.19%、52.56%、54.04%和57.63%。
恒鑫生活从技术壁垒、客户壁垒、资金壁垒三个方面,概括了自身多年所构建的行业壁垒。
技术壁垒被放在第一位。
效率上,市场上使用的主流纸杯机,仍以中速纸杯机为主,其生产效率约为80只/分钟,成品率约为98%。
恒鑫生活改进定制的纸杯机生产效率,可以达到180 只/分钟以上,成品率达到99.9%。
研发投入上,2021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为4.47%和3.39%,高于同行。
生产设备切换能力上,其少量生产线仍用于生产不可降解产品,如果到全部一刀切那一天,公司能在短时间内转换为可降解生产线。
未来,企业使用环保材料要求会提高,恒鑫生活的技术优势,或将进一步放大。
面临难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茶饮巨头的幕后玩家,都逃不过一个规律:茶饮兴则供应链兴,茶饮衰则供应链衰。
公司坦言,若未能及时开发新客户或新产品,可能导致来自现磨咖啡、新式茶饮的销售收入下降,对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负面连带影响已经产生。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 年,恒鑫生活相关产品销售复合增长率为 81.3%,产能利用率增长到98.5%。
2024年上半年,全国餐饮行业收入增速整体有所减缓,恒鑫生活相关产品收入增速骤然放缓至15%,产能利用率也回落到92%。
如今,茶饮市场过了野蛮生长的姿态,进入存量市场竞争的状态,咖啡市场则进入越来越细分的阶段。
低速增长,成为两大市场底色。
在很多人看来,纸杯和塑料杯并非高科技含量产品。
恒鑫生活的竞争对手不止一个——塑料餐饮具生产商“家联科技”已率先上市,另外一家纸杯供应商“富岭股份”也拟登陆资本市场。
如何在越来越小的盘子中夺得更多份额,成为摆在餐饮供应链企业面前的难题。
为了跑在其他同行前面,恒鑫生活必然要全力冲刺,扩产、融资、备粮草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据悉,此次恒鑫生活计划募集资金总额预计为8.28亿元,资金大多投入到扩大产能规模的项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