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愿挚爱白月光,终为朱砂痣 ·  昨天  
为你读诗  ·  愿花儿常开不败,你我处处逢春 ·  昨天  
黄石法院  ·  喜报!3篇论文获奖!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上海茑屋:书店中的爱马仕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1-01-08 12:04

正文

12月24日,平安夜,上海茑屋开业了!


作为身在上海的书店从业者,这绝对是业内的大事,我怎么能不去探店呢?果然,一进店就碰到了业内大咖——曾锋老师。为什么说曾老师是大咖,因为,同一天探店,在我还在拼命地码字的时候,曾老师的探店观察 《诚品走了,茑屋来了》 已经出炉了……

(对,我就是文中曾锋老师说的“部分同行对上海茑屋的选品、分类及展陈有很高评价,最近就能看到相关分析文章。”的那个同行)

在曾老师之后发评测,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主意,所以,我还是照例从一个书店从业人员的角度,把核心的价值观经验理念暂且放一旁,单从技术细节层面来看上海茑屋堪称相当接近完美的  “书店爱马仕” 。

▲上海茑屋(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262号)
摄影:陈剑辉


空间场景

先来看看上海茑屋室内的空间场景:

▲上海茑屋室内图
摄影:陈剑辉

上海茑屋书店场地是由百年老建筑改建而成,店内随处可见保留完好的历史痕迹。

▲保留了岁月痕迹的壁炉
摄影:陈剑辉

甚至连窗帘,都是茑屋元素订制款式,细节处理得非常细腻。

摄影:陈剑辉

因为是在文物保护建筑内,空间设计上制约极大,在相对空间使用密度较大的情况下,通过通透的书架道具设计,及让空间最大程度的保持了通透感,也合理控制了书的上架量不至于过多过于臃肿。

摄影:陈剑辉

书店一共有两个饮品区。一楼进门处是咖啡区,咖啡水准品质在线。二楼有一个酒吧,酒吧营业时段比书店整体晚一个小时。

摄影:陈剑辉


商品

坂本龙一与隈研吾的环保项目,不仅有两位大师的自传,还有相关的环保木质玩具可以售卖。

摄影:陈剑辉

长场雄的联名款,专门为上海茑屋专属设计,托特包600大洋,不要看一个帆布袋要600块,这可是长场雄所有联名款里最便宜的!!而且每款只有400只,每位进店顾客每人限购一只!心动的朋友预购从速,估计一周内可能就会售罄。

摄影:陈剑辉

一个小体验:长场雄的联名产品陈列有放他的原版作品集。同行的伙伴想翻阅一下,发现没有样书于是询问了提案,提案告知说暂时可能没有样书。我们以为是不提供样书就没有在意,没想到过了十来分钟,提案找了过来,特意把那本书拆样然后仔细的包好书衣送了过来,还顺带介绍了一下长场雄,简直堪比海底捞。

对于样书,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豪”。任何你想要翻阅的书籍都可以为你提供样书,哪怕是接近40万的法拉利收藏级书。有图有真相,你看:2000多的书,样书一拆就是两本。

摄影:陈剑辉

海量的超有特色的艺术原版超大书,看多了十几二十万的书之后,甚至觉得2万多的书好像也不怎么贵了,啊哈哈哈,是我膨胀了吗?


摄影:陈剑辉

同样书与非书商品的结合,茶艺书籍与茶具。

摄影:陈剑辉

神奇的日本文具,连自动铅笔上面的那一小块橡皮都有的单独配,真是很神奇了,就是不怎么便宜,2个很小的橡皮帽要25元。

摄影:陈剑辉

一楼进门处是大量的杂志区域,涵盖的范围很广,之前在杭州也是没有发现杂志的商品。

摄影:陈剑辉


陈列

看到这里,可能细心的朋友已经发现了,上海茑屋有大量商品以及品牌说明标识。

在客流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这样的分类标识,有效地分担了现场工作人员说明产品的压力。也透过文字,充分诉说商品背后的故事,细节贴心。

摄影:陈剑辉

陈列道具也不单单只是陈列道具,还可以售卖。

▲上海茑屋陈列道具
摄影:陈剑辉

我曾在杭州茑屋的探店观察报告 《为什么我们要排队去看杭州茑屋》 里也提到过,杭州茑屋也是非常善用这样的细节展陈来解说商品。


▲杭州茑屋陈列
摄影:陈剑辉

这些展陈,从文字、实物、多媒体信息,不同角度,实现了立体化的表达。

不过,相比杭州茑屋陈列的凌乱,上海茑屋则完全没有类似的问题。由于上海茑屋的陈列密度远远大于杭州茑屋,所以也不存在杭州那样分类牌和图书摆放不齐、歪歪扭扭的现象。在开业大客流的情况下,基础的陈列维护做得还是相当出色的,保持了货架的丰满整洁。

▲上海茑屋书架陈列
摄影:陈剑辉

同时,我还在上海茑屋,看到了当时在杭州茑屋店里也同样出现的安藤忠雄超大的盒装。不同的是,在杭州时一直好奇里面究竟是什么,但是碍于这么大,也不好意思让店员帮忙打开看看。而在上海茑屋,我发现,工作人员很贴心地把清单附带商品图片一起附在边上,满足了不少好奇宝宝的需求。

▲上海茑屋店内安藤忠雄作品展陈
摄影:陈剑辉


分类

还记得杭州茑屋大量的华文图书分类模糊同质化的现象以及品控的槽点吗?在上海茑屋,完全是反转呈现。

像是科技类,有“万物互联、智慧未来、从机器到机器人、黑科技、身边的科学”这样的具象又有趣的主题化的分类,充分的体现了提案精神。

传统经管类,忽然发现了有“从工作中逃离“这样的分类,下设了一些舒缓压力的分类书籍,真的是很懂当今996的社畜生活了。

曾锋老师的文章中,提到一个观点是:“诚品和茑屋这样的书店选品看点应该放在外版书籍,内版书选品质量即使再好面临竞争压力也很大,顾客不一定会购买。”

我想说,选品这个事情,放在今天的书店,已经不再是一个「你有我无」的标准了。当然也会有些以售卖稀缺小众出版物或绝版书的独立书店,但毕竟是少数。如果还是单纯以你有我无的标准,那全国选品最好的一定是各地的大型书城了。

今天我们提及书店选品的好坏标准时,除了书品的好坏之外更多的还包括了对图书在架上主题化的编辑能力。单向空间就是目前书店中选品好的一个新的定义模式。以此标准来看,上海茑屋无疑也是出色的,而且这样强大的内版图书选品编辑能力,并不是CCC带来的,而是上海茑屋强大的本地团队造就的。

▲上海茑屋的图书和选品,不论是在质和量以及主体化的呈现上,都是一流水准。
摄影:陈剑辉

另外,我还发现了两个有趣的年份选题“1924”和“2020”。

“1924”是一个本地主题的呈现,1924年上海茑屋所在建筑诞生的年代,这个选题包含了当时同时代的社会人文图书选。“2020”则是缅怀了在2020年离开我们的人类群星。
▲"1924”年份选题陈列
摄影:陈剑辉

▲"2020”年份选题陈列
摄影:陈剑辉

除了有部分和杭州茑屋相同的商品外,上海茑屋还有部分独具特色的非书商品。比如这个和服的衍生产品,每件都是唯一。通过衍生商品,让和服这种具有浓重的文化色彩,甚至是文化符号的物品,被每个顾客真真切切地看到、摸到,甚至拥有。

▲上海茑屋和服衍生周边商品
摄影:陈剑辉


服务

上海茑屋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含日量“极高——日本工作人员的比例高。(据说银座的茑屋和代官山的茑屋都有支援上海茑屋,银座的茑屋店长在上海开业后即将返回,代官山的店长会长期在上海驻店。)

在门口验预约凭证的工作人员是位日本小伙,我正准备进门时,刚好一个大叔在和他商量,说自己带了外国的朋友来,想看下茑屋,因为明天就要飞走了,还未来得及预约,所以想让小哥帮忙通融下放进去。

一般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出现两种情况:要么顾客责怪小哥不通人情发生客诉争吵;要么小哥为了避免争执违背原则悄悄放顾客进店。

我好奇小哥会怎么处理,于是在门口特意停留观察。只见这位日本小哥哥,特别有礼貌、耐心地和这位大叔客低声沟通了至少10分钟,最后还是没有让大叔进店。虽然没有听清具体说了什么,不过大叔最后平静地接受了。

▲工作人员正在与未预约进店的顾客进行沟通
摄影:陈剑辉

我在杭州茑屋逛店时,基本感受不到店员的存在,店员只承担很基础的整理打扫的工作。但是在上海茑屋,真的拥有超强的提案团队,上海茑屋卖场的提案人员,此前甚至在一些知名书店的担任经理级别的角色。

据说艺术区的提案,有之前在美术馆工作,自己还是好多本原版艺术书的译者;有圣马丁毕业的摄影研究生;还有做过简体版《S.》的大佬、连卡佛的店长、MUJI的文具担当。这样的提案团队,在上海茑屋担任卖场一线的提案角色,简直是豪华天团的阵容配置。

下图这位特别个性的寸头小姐姐,就是艺术提案。她正在很仔细地和身边这位顾客介绍一排日本艺术史为逻辑的原版艺术书籍,并且不断地试图在沟通中,进一步了解顾客的需求。

▲工作人员与顾客沟通交流
摄影:陈剑辉

与此同时,在店里,“您有什么想要了解的都可以问我”,也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服务话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