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发现北京人明显变少了。
最近出门晚,但是到工地的时间,和平时差不多。
路上也不堵车了。
感觉这几天上班,路况还挺好,开车气顺了不少。
和去年相比,这路况改善的要早很多。
我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上班还是堵车的,到过年前2周左右吧,路上车才显著变少。
都提前回家过年了,没赚什么钱,还不如早点回家,见孩子媳妇和父母。
原来西四环还一直封路,最近挺久没有封了。
周末去商场逛了一下,和服务员聊到,除了元旦那几天,人流量也在减少。
有小门脸小的,生意一般的,都关门歇业了。
以前有生意的时候,很多写字楼下面的咖啡屋,人也多,去一次要排队,高峰期,去买杯喝的,要等好久。都基本错峰去买。
前几天店里的服务员说人家也有双休了。
人越来越少了。
我听说北京的人少了很多,一直没有什么感觉。最近感觉挺多的,有不少小伙伴,都要回家了。
以前说留在大城市里,有奔头,现在留在大城市里,心累,还觉得没劲。
年轻人觉得生活没劲,其实还挺麻烦的事。
作为社会精力最旺盛的群体,觉得生活没意思,什么都不想做。
我问了几个人,回答有点意思
其一,没有钱,穷的想玩的花样,整不出来。
其二,有钱的,想玩的花样提供不了,店铺倒了,或者距离太远。
其三,想干点事,干不成。动不动就被约谈或者收到投诉。
背后的逻辑:
第一,说明失业率挺高的,大家收入不高,且没有增长预期。
第二,说明服务机构平台生意太少,从有消费能力的顾客收费覆盖不了成本。经营不下去
第三,同行内卷,赛道拥挤,哪怕你出位了,总有100种办法搞你。
活力慢慢就消失了。
闲散人员多了,就会滋生事端,治安管理成本就更高了,变向加重财政的负担。治安管理人员工资也发不到位,那就玩忽职守的就多了。
负向反馈。事就越来越多。
上面是看到这个问题了,给公职人员加钱。
我有一个税务局的小伙伴,上个月收到了4000块钱,说是补发的工资,以及之前一丢丢补贴。
发之前没有人通知。
纯粹是意外之喜,他高兴好几天,终于可以改善一下伙食。
不过, 我嘴欠,就问了一嘴,这些钱都要花光吗?
他回答,显然是否定的。
这个补发,下次是什么时候,没有说,后面什么地方用钱也不好说,所以得留起来。
过年吃顿好的,别的就存起来,万一有个用钱的地方。
几千块钱并不多,只能短期之内改善一下生活,对于收入不高的人群,更多的是增加预防性的存款需求。
支出不增加,或者增加很有限,消费要起来,仍然很久远。
总量财政支出有人测算增加3600亿,咋一看很多,但近6000万人受益,摊到个人,也就毛毛雨了。
过了元旦之后,很多的人房
贷利率也降了。
月供少个几百。
减少了负担,但不多。
对他们来说,减少几百块月供,还不如多涨点工资,多赚点钱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