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壮居然研究过血管支架??
对,是真的
上面一篇论文很对口,让大壮想起十几年前的日子,那是
2012年,还是小壮,情窦未开,爱学习,兼职打打工,每月有点小钱。又跟
本科跟老师一起做了点血管支架的研究,生活乐无边。
上文说到
如何评估
器械在患者体内行为
这是一个挑战。
大壮深有体会。
血管并非都圆柱体,标准支架在血管(粗细不一致)中膨胀后是什么样呢?对这个问题,我很感兴趣。
同学母亲刚刚通过两个植入血管支架抢救回来,就感觉支架很重要。
2012年高端支架还是老外做的多,一小段直径约3mm医用306不锈钢经过加工就能卖到两三万。
小小支架还要进口,T
MD生
气啊,当时
感觉
我们高端医疗制造好落后啊。
目前国产支架进步很快,从最开始不锈钢到合金材料、可降解材料、生物材料种类丰富。支架纳入集采,医保报销,价格很便宜了,普通群众也负担得起。
但是在2012年搞血管支架研究还是很时髦。
现在支架太便宜了,研究支架的人都不多了,启蒙老师都研究心脏瓣膜支架了
。
当时还是小白,找了很多论文研究,慢慢了解血管支架设计、仿真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也在思考几个问题?
(1)如何评估血管支架在血管中的力学行为?
血管是一个流固耦合的
多模态物理场,涉及生物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等。我们目标
主要是研究支架膨胀后的对非均匀(这里指形状、生物力学属性等)血管壁影响。人体环境中有血液流体力学的影响,血管斑块不均匀的分布,导致血管壁生物力学性能也不一样。
很难研究血管支架在人体内力学行为
。是否可以通过优化支架结构改善血管壁的受力环境的?脑子里有很多疑问。
(2)用什么方法去实验?
主流方案是仿真,使用ANASYS,骨科的小伙伴可能知道这个软件,大壮建模3D建模很牛,很快就搞了简单的支架模型,然后设置支架载荷和约束进行仿真。仿真研究是有限的,(1)中很多想法实现不了。
(3)仿真实验是否可以验证?
介入治疗很难实验。当时有使用计算机视觉方案,用球囊在透明软管(力学性能与血管类似)膨胀支架,然后通过视觉位移来研究力学性能,可能比仿真要好。
我还想过去市场上买猪的血管来研究,但是如何测量力学变化呢,没条件。
仿真做完了,最后决定先制备异形的硅胶管模拟血管,用于后续研究。设计模具和加工都很快,老本行吗,坚持了一学期做出来了。
但遇到了很多材料和工艺的问题,
(1)小注塑模具,没有注塑机,就用管子吹,还倒吸了一口。用化学试剂脱模,不懂防护,都吐了
。
(2)没有恒温加热炉,没法精准控制温度和时间。用吹风机、热水、电鞋垫都不行,硅胶模型,要么有气泡,要么有毛边,要么没凝固,要么没法脱模。最后蹭人家加热炉,使用不同的温度和加热时间一组一组尝试,找到最好的工艺参数。
虽说没有环境创造环境也要上,但是没有实验室和器材真的很难。好学校有好平台和机会,很多本科生从大一就进入实验室搞研究,国家还专门安本科生
国自然奖项。这些资源是普通高校没有的。年轻人还是要
考一个好学校,选一个好方向。
那时还参加了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做完实验又去写代码调车,晚上就睡实验室。(下图就是我带领小弟们做的智能车,在智能车实验干了两年,参加华东区的比赛)
(4)一定要出研究成果
喜欢干活,也要喜欢写。一定要把研究写成论文或者专利,哪怕干失败了也要写一篇
。如果放到现在,还能写几篇论文和专利。
老师说可以写专利,我就对着几篇专利模仿,就把实验工艺写了一个专利。写的时候很痛苦。入门了,读研时发明专利写了四五篇。最后老师又带我发了两篇论文,一篇SCI,一篇EI,对于本科生来说足够了。
读后研主要做编程相关的工作,科研就断了。但这段经历让本科生活很充实。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那就是耽误了谈恋爱,科研+学编程+比赛+打工占据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现在想明白了,科研可以硕士博士再搞,以后也不一定吃这碗饭。编程学不学也无所谓,挣钱工作有很多。打工可以等到工作以后,有的时间去干活,上大学还是谈谈甜甜的恋爱。
工作后,脑袋都是想怎么做好工作,如何升职加薪攒钱,有空就想睡觉休息,恋爱都不想谈了。
13年过去了,总感觉混的不好
,也不好意思见科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