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加★关注★不迷路
正文↓
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出经典桥段,“杯酒释兵权”。这出戏不仅展示了赵匡胤的智慧与手腕,也埋下了他个人和宋朝未来的隐患。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赵匡胤在这次著名的释兵权过程中,唯独漏掉了一个人,结果这个人最终夺去了宋朝的江山。赵匡胤出生于武将世家,他的祖上不乏高官大将,父亲赵弘殷更是朝廷将领,官至后周护圣都指挥使。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赵匡胤自幼便对行军打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小年纪便熟读兵书,擅长奇招制胜,立志要成为一代英雄。然而,正值乱世,父亲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不稳固,甚至受到了猜忌。赵匡胤眼见梦想实现无望,便离开了家庭,开始了江湖上的历练。离开家庭庇护的赵匡胤,渐渐感到了独闯江湖的艰辛与不易。寺中的一位和尚,不仅博学多才,还针砭时弊,与赵匡胤相处融洽至极。赵匡胤向和尚表达了自己心中的目标与当下的苦闷,希望得到指点。和尚听后,先是垂头不语,而后抬头对赵匡胤说了三个字:“向北走!”赵匡胤对和尚的话深信不疑,第二天便辞行离开,一路北上。郭威虽然出身寒微,但能力卓越,先后跟随不少人行军作战,立下汗马功劳。郭威见到赵匡胤之后,非常认可他的勇气与能力,直接让赵匡胤担任自己的贴身侍卫。在郭威的带领下,赵匡胤南征北战,最终帮助郭威灭掉后汉,建立北周。柴荣对赵匡胤更加器重,不仅因为他拥有军事才能,还因为有一次柴荣御驾亲征,深陷困境,腹背受敌,关键时刻是赵匡胤及时赶到,救下了柴荣的性命。从那以后,赵匡胤被柴荣视为心腹,在朝中的地位也一路飙升。然而,一切在柴荣去世,幼子柴宗训即位时发生了改变。对于赵匡胤来说,他愿意跟随有勇有谋之士,但一个乳臭未干、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哪里会让赵匡胤甘心辅佐呢?柴宗训和他母亲完全拿不定主意,便赶紧命人将赵匡胤叫来询问意见。然而,就在刚到陈桥位置时,他命令大部队停下来,扎营休息。当天晚上,整个军队行酒作乐,个个喝得酩酊大醉,赵匡胤也醉得不轻,回到帐中便倒头睡下。还没等他坐起来,几位心腹大将便闯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件龙袍,纷纷跪在赵匡胤面前,请求他做皇帝。原来,契丹来犯的消息只是一个障眼法,赵匡胤等人真正的目的是手握兵权,带着大军顺利离开京城,最后这出“黄袍加身”的戏码,自然也是受益最多的人主导的,为的就是给自己的篡位找一个合法的理由。赵匡胤带着大军兵临城下,告诉柴宗训和太后,他也是被逼无奈。根基不稳的柴宗训自然没有与赵匡胤抗衡的可能,只好宣布退位,让赵匡胤做了皇帝。登上皇位的赵匡胤,立即大力发展生产,任用贤能,并在合适的时机之下,一举平定南方,实现了山河统一的局面。宋朝在他的治理下越发强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之象。然而,赵匡胤没有忘记曾经跟随他多年的将士,毕竟这些将士在乱世中保家护国,但在太平年代却会时刻威胁着皇权和朝廷。因此,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手段,不费吹灰之力就消除了很多隐患。赵匡胤在政治上限制兵权,要求所有军队调动必须有中央的政令;同时推行以文制武的政策,提高文官的地位。这一系列操作,使得许多武官将士手中已经没有实权,最终纷纷请辞还乡,赵匡胤也全部应允,消除了很多潜在的威胁。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赵匡胤在这次释兵权过程中,唯独漏掉了一个人,他的弟弟赵光义。但赵匡胤等来等去,赶到殿内见的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见到赵光义的赵匡胤并没有生气,也没有质问侍从为何唤错人,反而与赵光义聊起天来。据传,当时两个人在屋内密谈,最初相谈甚欢,但不久后却因为某事起了争执。宫女们从远处看到,赵匡胤指着赵光义咒骂,甚至在烛光下看到了斧头落地的影子。不久之后,宫内开始传言,两人的谈话不欢而散,感情急剧下降。临终前,赵匡胤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反而留下了一份金匮之盟,将皇位给了赵光义。因此,即位后,他迫切地想要做出一番成绩来证明自己。他延续了许多赵匡胤在位时制定的政治政策,包括以文制武。在某些方面,赵光义甚至做得比赵匡胤更为彻底,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宋朝的军事力量。虽然赵光义在军事上有所不足,但他在经济和文化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鼓励垦荒,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任用文人志士,大力发展文化,使宋朝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家,将词文化推向了顶峰。尽管赵匡胤和赵光义的重文轻武政策,使得宋朝的军事力量逐渐削弱,并在对外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最终被夺去江山。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赵匡胤的军事才能和智慧,为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赵光义的经济和文化政策,为宋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 完 ·
/ 推荐阅读 /
▼
古代青楼的内行话,如今却变成口头禅,你说过几句呢?
慈禧第一次见到电灯亮起,脱口而出喊了2个字,却流传至今成了“口头禅”
发现更多皇宫秘闻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紫极女史】
点亮“在看”,让历史不再是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