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1982年10月,教育部93号文件正式批准成立。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朝文社  ·  中国最强网红复出,2000万外国粉丝感动到哭 ·  21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民国第一狂徒”有多狂?自称太上教授,沈从文 ... ·  6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1950年,伟人视察沈阳时因何大怒?处死42 ... ·  6 天前  
国家人文历史  ·  复姓名字总有自带主角光环的高级感,是错觉吗?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中古史活动简报 | 第四届北大“出土文献与汉唐历史”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历史  · 2024-11-11 12:50

正文

与会师生合影


中古史中心|活动简报

2024年10月19日至20日,由“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支持的第四届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汉唐历史”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在一天半的时间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京都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师生共聚一堂,交流切磋,度过了一个愉快充实的周末。


会议于10月19日上午9时正式开幕,召集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季昊亮作引言,首先向参会师友表达感谢,并着重介绍了出席论坛的四位总评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曹天江、故宫博物院馆员崔启龙、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明研究中心博士后王晓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今。季昊亮回顾了研讨会的缘起与前身,指出会议名称从最早的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研究”演变至如今的“出土文献与汉唐历史”,反映了论坛开放、包容、创新的宗旨,这一宗旨不仅体现在讨论话题的日趋多样,也体现在参会师友的日益多元。季昊亮进而对本届会议名称进行解题,“出土文献”是“汉唐历史”研究主要的问题生发点,但“出土文献”本身并不构成目的,最终仍要回归到对“汉唐历史”整体变迁的观照。最后,季昊亮希望,论坛能为更多的同好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在未来也能走得更长更远。随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本次学术研讨会分为四场论文报告,其中10月19日进行三场,10月20日进行一场,共有15位报告人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每位报告人发表15分钟,评议及讨论10分钟,总评与自由提问25分钟。


第一场报告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秦玥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曹天江总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冯斌涛《秦及汉初徒隶劳动力新探》探讨了徒隶的家庭经济,并澄清了“免徒隶复属其官”的内涵与意义。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肖军伟《秦至汉初士吏演变考》细致分析了秦代县尉系统的士吏,通过《二年律令·具律》探究了汉初的廷士吏及其出现背景。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张官鑫《汉代功劳文书的类型、内容与形制》在对功劳文书进行分类集成的基础上,辨析了悬泉简书式具体内容,并结合实物对“二尺牒(牍)”问题做出了推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郭嘉琪《西汉官府辟除权的来源与影响——从〈东海郡属吏设置簿〉谈起》通过整理、复原尹湾汉简《东海郡属吏设置簿》员吏、“以故事置”等名目下属吏的内容及分布,探知西汉中后期各级官府辟除权力的范围与法理依据。




第二场报告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刘文滔主持,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明研究中心博士后王晓娟总评。京都大学博士生林怡冰《秦青铜工小考》介绍了秦青铜工的基本状况,通过青铜器铭文考察“工”、“工师”在身份与工作内容方面的变动,并关注到徒隶工的源流与管理。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博士生陈书豪《西汉简〈盗律〉“不当卖而和为人卖=者”解诂——兼谈汉唐律令中非法人口卖买相关律文的演变》分析了胡家草场西汉简中一组《盗律》简文的断句与含义,并进一步借助中古法律文献,勾勒出汉唐时期非法人口卖买相关律文演变的轮廓。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刘效江《出土汉简狱律、旁律划分依据研究——以〈厩律〉等五律归属狱律为中心》辨析了“罪名之制”、“事律”、“刑罚性”等关键概念,逐一分析论证《厩律》等五种律属于狱律,指出狱律、旁律的划分原则和灵活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刘润浩《秦汉诉讼“(诊)问环节”再考》聚焦“(诊)问环节”有无这一关键问题,重新考释了奏谳类文本中的“问”字内涵,对“问栏目”的指涉对象和意义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第三场报告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宋贝怡主持,故宫博物院馆员崔启龙总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张俊毅《秦汉“同居”问题补论》指出秦及汉初法律文献中的“同居”即“同居数”,并借助走马楼西汉简分析了武帝时期“同居”概念内涵的变化及原因。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秦玥《秦汉时期的诸母:母、假母与主母》廓清了“母”的泛指和特指、日常生活和秦汉律令中“假母”的内涵,并从“孽子”概念入手考察了“主母”称谓的适用范围。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王玉《孙吴“八月案比”新证》对学界“八月案比”和“岁末案比”两说进行了辨析,通过对读、改释走马楼吴简的两条简文和分析都乡、小武陵乡的两份吏民簿,复原出八月“占户牒”的史实。




第四场报告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冯斌涛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今总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季昊亮《两汉后宫的圈层结构》以“结构-功能主义”为分析视角、以“结构性位号”为概念工具,详细考察了两汉后宫的圈层结构和管理原则。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李柏杨《刘宋皇太子监国仪注与汉唐间文书制度演变新论》对刘宋皇太子监国仪注及相关文书体式进行了复原,指出监国仪注所见诏书等公文制度中,汉代旧制与魏晋新制并存共生、各自演进而又此消彼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南京大学博物馆展陈部馆员魏美强《山陵营建与岭南任官:新见唐〈李从易墓志〉相关史事发微》勾稽出顺宗山陵营建的特殊背景、送葬情景、行经路线,并通过对金银器时代的推定,探究李从易参与岭南平蛮之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黄秋怡《〈礼论〉问答与综理三〈礼〉:中古通经致用礼书的南北分途》梳理分析了通经致用礼书在东晋南朝和北魏呈现的不同著述形态,并探讨了差异产生的原因。




本次会议中,报告人们充分表达了论文的核心观点,认真听取了评议人和总评人的意见,自由讨论环节中其他师生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发表观点。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十分融洽。最后,论坛在一片掌声中圆满落幕。



附记:本次会议成功举办得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陈侃理老师的帮助,谨致谢忱!


本文转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公众号

文案丨张欣雨

图片丨陈寺遥

排版|陈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