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  ·  这座省会城市,增速为何垫底? ·  昨天  
央视新闻  ·  《哪吒2》,延长上映! ·  2 天前  
新华网  ·  花20多万元,就能买到“铁饭碗”? ·  2 天前  
人民网  ·  《哪吒2》,延长上映!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新规要来了,戒网暴力该收手了!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11 18:26

正文

1月7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去年9月国家网信办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此次送审稿增加了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更易陷入网络泥潭


根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 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13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3.1%。而我国的网民中,以10 -39 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青少年(19 岁以下)群体占比为 23 %



互联网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吸引了很多青少年进入这个精彩的虚拟空间:网络游戏中的痛快淋漓、唯我独尊的快感,和陌生人聊天时那种自然和肆无忌惮的感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宣泄,使他们有了找到知己的安慰与快感,极大地满足了这些迷茫、叛逆而又好奇的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但他们在认知和心智等各方面又尚不成熟,一着不慎就容易沉迷甚至上瘾。


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发病年龄介于15岁-40岁之间,其中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网民高达 10%-15% 。青少年是易患高发人群,在校学生中,因上网成瘾导致的各种负面后果时有发生。



曾有一项对北京市4所正规高校的调查显示,一所招生规模在5000人左右的大学每年约有50人左右退学,其中80%的退学大学生都和网络成瘾有关。实际上此类的报道比比皆是,全国各地的高校都有动辄数十名的大学生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而退学。


还有一些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出现严重生理疾患或致猝死,更有甚者因此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两名中学生因通宵上网而在铁轨上熟睡被轧死,17岁的少年因网上的几句玩笑话而赶到百里之外的网吧行凶,几名中学生为上网而十几天彻夜不归,还有不少青少年因痴迷上网而荒废了学业……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



面对众多未成年人因上网成瘾而酿成的悲剧的现实,社会各界近年来也一直在探索防范和救助青少年沉迷网络的措施。


家长们或采取惩罚手段强行禁止,或采取奖惩并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规劝,然而这些方法多半很难让陷入网瘾泥潭的孩子迷途知返。曾有一位母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向社会发出“谁能救救我的女儿”这样的求救呼唤,这也代表了成百上千家长欲哭无泪的心声。



学校对已经沉迷网络的孩子一般在耐心的教育劝导没有明显效果后便不了了之,只有在学业成绩出现危机时才会进行批评教育,比如班主任敦促、向家长通报、家长陪读等方法等等,效果往往也并不理想,更有被“逼急”的网瘾少年一言不合就直接退学的。



2004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陶宏开成功帮助武汉少女戒除网瘾之后,曾在全国许多城市发起“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政府也曾在2002年8月颁发了《互联网上网服务影业场所管理条例》,对网吧经营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对上网消费者的身份证等优先征集进行核对登记、营业时间等事项都作了明确规定。但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依旧相当严重。


在这一系列软磨硬泡的戒网瘾措施都无疾而终之后,一些人开始走起了极端。好话说尽、家法用绝依旧是不管用,几乎对自己的孩子已经绝望的时候,一个神奇的地方出现了——戒网学校。


打着戒除网瘾旗号“行凶”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山东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即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下设的“特色科室”——杨永信的“戒网中心” 。


成立于2006年1月的“网戒中心”曾一度被无数家长视为“戒网圣地”,杨永信就是中心主任,而该网戒中心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的就是“电击治疗”。


网瘾少年正在山东临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进行“电击”治疗


2009年,卫生部一纸禁令,叫停了电休克治疗仪在网瘾治疗的使用。 “网戒中心”和它的掌门人杨永信一度在公众视野中消失。


但7年过去了,仍有源源不断的“病人”被送到这里。临沂“网戒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后,每年仍有数百名青少年被送到这里,接受“治疗”。2011 年,杨永信编著的《用“心”戒网瘾》还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自2006年开起,已有超过6000人在“网戒中心”接受过治疗,其十周年官方主页上曾公布一组统计数据:2009年后网戒中心的收治人数经历了两年下滑,却在2012年后节节攀升,2015年达到接近900人的新高。对外公布的“治愈率”,也一直稳定在六成以上。



然而事实是,这个“治愈率”却亲生经历过的孩子们留下了无法消除的心理创伤。很多曾被送往“网戒中心的孩子说,他们在“网戒中心”的经历远比所谓“网瘾”本身来得可怕。在他们的描述中,那种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生活。


2016年8月,一篇超过十万阅读量的文章《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在朋友圈传播,将“电击疗法”戒网瘾的杨永信再次拉回公众视线。文中提到:“ 除了电击,他那里还有一整套手段让孩子臣服,包括捆绑,监禁,限制自由,个人崇拜,重复洗脑,消解信任感等……他制定了一共86条规定。


《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文章截图


文章称这个戒网中心“俨然一本《1984》,一部《古拉格群岛》,一次小型极权主义实验”。


而除开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其他网戒学校的数量已经超过了我们的想象。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网瘾问题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陶宏开教授表示,目前全国有大大小小至少300所治疗网瘾的学校和机构。百度上随便一搜,就能出现很多,几乎遍地都是。



而它们都无一例外的,打着戒网瘾的旗号,用强迫的手段如打骂、吃药甚至电击等暴力手段来矫治青少年的网瘾,引发了一系列悲剧。


2009年,广西15岁少年邓森山沉迷网络,父母急切希望他能戒除网瘾,将他送到了南宁起航训练营,然而入校不到8个小时,父母就得到了儿子的死讯。
2014年,河南19岁女孩玲玲在郑州搏强新观念生活培训学校戒网瘾,在被教官“加训”两个小时之后死亡,另一名14岁女孩受伤。
2016年,黑龙江省肇东市16岁的女孩陈某某刚从一所标榜为“问题少年纠偏”的网戒学校出来,便绑架并杀害了其母亲。她在离校后的日志中,记录了她被父母和网瘾学校共同设套“诱捕”,以及在校期间被教官体罚打骂,甚至被要求对着便池吃饭的过程……

网瘾矫治机构中发生类似悲剧并不鲜见。从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例来看,自2008年开始,至少发生了12起类似事故,而涉事的12家戒网瘾学校,超过9成存在体罚现象。这些机构宣传语中不少都称“辅导、训练方式为24小时全天候封闭式管理,有教员24小时监视孩子一举一动”。更有甚者,在与家长签订的合同中还明确标注:“甲方不排除对孩子进行适度的苦难教育、惩戒教育,以不虐待孩子或不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为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