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6日政治局会议召开,略早于前几年。
参考往年经验,政治局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间有10余天间隔,据此判断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间可能在12月16日左右。
按照惯例,每年召开四次以经济为主题的政治局会议。但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
10月政治局会议主要讨论十九届四中全会,并没有讨论经济。因此,市场对12月政治局会议如何定调经济、部署经济工作,更有期待。
和历年12月政治局会议一样,这次会议也更多是方向性的。
没有看到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没有看到有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基调。这些市场重点关注的话题,需要等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0年两会之后,才能被知晓。
即使如此,读完通稿,我们认为仍然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地方。
第一,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看法,比市场主流的预期要乐观些。
在回顾
2019年工作时,都是正面的评价,认为“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可能原因是在当前情况下,顺利完成了6.0%-6.5%的增长目标,实属不易。
在对未来经济的判断时,通稿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这要比市场主流的预期乐观。
我们认为,经济短期的低点可能已经过了。基建投资加码、房地产调控难再收紧、全球经济回升带动贸易环境好转,
2020年相比于今年消费刺激的力度预计也会加大,对经济不宜过度悲观。
第二,围绕实现小康社会,2020年的政策基调是稳增长。
会议明确指出“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来推进。
两个翻一番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量化指标,根据我们的测算,即使是考虑到第四次经济普查的影响,
2020年GDP增速可能也需要5.9%。今年三季度GDP增速已经下滑到了6.0%,当前经济内生的企稳动力并不足,明年需要加大托底力度。
从 “全面做好六稳工作”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等来看,稳增长将是
2020年的政策主线。逆周期调控政策可能会持续到中央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成没有问题时,边际上再退出。
预计稳增长将围绕以下几条线推进:一是基建稳增长加码,后文会重点分析;二是“房住不炒”的调控基调不会变,但在“因城施策”框架下,
2020年将有更多城市变相放松,针对房企融资的监管可能也不会进一步收紧;三是和2019年相比,2020年消费在稳增长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角色,汽车和地产竣工产业链这两个是重点。
第三,基建在2020年稳增长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本次会议提到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之前预期的2020年基建投资发力一致。
2018年7月国常会提出基建补短板至今,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关键原因是融资难的硬约束没有解决。预计2020年基建补短板的重点,将从此前的推出项目,转向解决融资问题。一方面,落实已经出台的专项债可作为重大基建项目资本金、降低部分项目资本金比例要求的政策。另一方面,解决项目配套资金的问题,2020年政策性银行可能介入,加大对基建项目的贷款支持。
第四,2020年金融防风险继续。
会议提到2020年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可能会从四个方面推进。
一是在信用风险备受关注的情况下,再融资可能趋于宽松,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二是稳妥处置信用风险。部分领域的信用违约处置
需要高度重视,
尤其是
政策
对
稳
增长
有很高诉求的当下。
如果投资者因违约,
对某类
债券
的
风险偏好
趋势性
收缩后
,其他同类发行人
均会面临
再融资
断层和
流动性风险
,进而
进一步
触发信用风险
。
即使后续
政策引导,
可能
也难以让
资金从安全类资产转移到这类债券上来,因为投资者
对发行人的信任一旦系统性坍塌,即使有再多的流动性和配置需求,可能也难以重构。
三是部分高风险经营的金融机构可能会被处置,具体方式包括接管、兼并重组等,今年已有先例。但也会把握好处置节奏和力度,以此稳定金融系统的负债,来促进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四是鼓励、引导和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五,“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这一提法,值得关注。
防范地方隐性债务压力下,
2017年7月把地方债务问责机制上升到了“终身追责、倒查责任”,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减弱,从预算软约束到了另一个极端,近年基建补短板效果不佳也与此有关。
这次会议提出,“改进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未来可能会出台更多的激励相容政策,在遵守一些底线之内,如隐性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可能会有更大的政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