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粮是公认的健康食物,但“粗粮难消化”的说法让很多肠胃功能差的人群望而却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只要注意以下几点,肠胃差的人也能放心吃粗粮。
煮软。
有些人表示做出的粗粮饭即使煮熟了,嚼起来还是很硬,吃完不仅容易产气,还不好消化。很多人由此推测,粗粮膳食纤维含量高,难吸收、难代谢,会加重身体负担。这其实是对粗粮的误解。粗粮含有的膳食纤维,人体完全可以代谢,不会造成负担。而且,粗粮一般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其中维生素B1可促进消化吸收。因此,大部分粗粮煮软了,都具有一定的养胃功效。真正让粗粮难消化、难吸收的原因是烹饪方法不当。粗粮质地一般比精米白面坚硬,在入锅煮之前需要用清水浸泡至出现“饱满感”。不同的粗粮品种浸泡时间也不一样,如糙米要浸泡2~3小时,燕麦粒需要浸泡8小时左右,而像红豆这种少数质地特别坚硬的粗粮最好浸泡24小时。
打成糊。
假如咀嚼能力比较差,胃动力不足,大便中甚至能看到没嚼碎的整个谷粒,那就最好把粗粮直接打成糊糊喝。可以是煮粥之后用打浆机打碎,也可以直接使用豆浆机打糊。但豆浆机不适合做太浓的糊糊,否则容易糊底,只适合做比较稀的杂粮糊用来替代早餐的粥。
慎吃豆类。
如果身体虚弱、消化不良,容易发生胃堵、胀气等情况,宜少选或不选黄豆、黑豆、绿豆等食材,因为它们消化起来的确比较辛苦,而且容易产气。糙米、小米、大黄米、燕麦片相比其他粗粮更容易消化,完全不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肠胃差的人,可以从这几种粗粮开始添加,等身体慢慢适应后再添加其他种类的粗粮。
循序渐进。
80%细粮(精米白面)+20%粗粮的搭配大多数人可接受,肠胃功能较弱的人可从10%开始,再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粗粮比例。做各种主食的时候都可以混入粗粮,比如煮米饭加点小米,做煎饼加入绿豆粉、全麦粉,煮白米粥加一把燕麦,打豆浆加一把紫米……自然而然地,粗粮的量就能增加,而且饮食质量更高,三餐更美味。
范志红强调,粗粮的烹饪方式和吃法主要取决于个人体质:比如肠胃不好的人需将粗粮煮软烂一些;肠胃健康又想控血糖或减肥的人就需要尽可能保持其咀嚼感,以防煮久了控糖和减肥效果变差。粗粮口感较糙,不少人觉得难以下咽,这也是很多人吃粗粮不达标的原因之一。其实,只要烹饪时用点“心计”,粗粮就变得美味起来。
全麦食品虽然口感粗糙,但它有一个优势,就是烤制后具有比白面包、白馒头更浓的香气,因为其中所含的“戊聚糖”能在高温下产生香气。因此,不妨在面包片或馒头片的一面涂上少许橄榄油,在面包机、烤箱或平锅上略微烤制,让面包表面变脆,味道变香。
豆子的皮层较厚,淀粉结构紧密,煮起来很费时间。但是如果预先浸泡一段时间,令皮层变软,淀粉吸水,煮起来就容易得多。可以晚上把各种豆子洗净,泡在水中,放在冰箱里;次日下班后放进高压锅里煮粥。这样既省时又好吃。
蒸米饭时将小米、糙米、紫米、红豆等和大米按照一定比例1∶3或1∶4混在一起煮,不仅可以起到蛋白质互补的效果,营养翻倍,而且口感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