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主创团·初寂
父母养育之恩,本应感怀于心,但许多孩子长大后,反而将父母当成陌路人,甚至仇人。
养出的可能是一味索取的白眼狼
电视剧《安家》热播时, “心疼老严夫妇”这一话题,曾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
老严夫妇在上海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包子铺,育有一子。
本着“只要儿子好,就是自己好”的原则,老两口一辈子省吃俭用,不敢给自己买件像样的衣服,为的就是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儿子。
他们供儿子上完大学,接着全款给他买了一套两居室。
本以为从此就可以抱抱孙子,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谁知,当他们骑着三轮车,驮着行李,满怀欣喜地去找儿子时,却发现亲家母不知何时已经住进去了。
更揪心的是,儿子从头到尾都没让他们踏进房门一步,还催他们走。
老严夫妇只好扛着大包小包,落寞离开。
正是炎夏,他们热得汗流浃背,但心却是凉的。
来的时候有多欢喜,走的时候就有多苦涩。
最后,无处可去的老两口,只能住进逼仄的包子铺。
看着老严夫妇委屈落寞的样子,很多网友都怒了:
“太忘恩负义了!”
“不孝子,白养那么大了……”
是啊,乌鸦尚知反哺,做人儿女却不懂感恩,怎能让人不心寒?
只能说,父母的付出与孩子的孝顺,并不总是成正比。
尤其当父母过度付出,一味穷养自己富养孩子时,孩子反而更加“没心”。
因为这种孩子从小“养尊处优”,不知柴米贵,不懂来钱难。
只知一味索取,把一切都想成理所当然。
毕淑敏说: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父母之爱子,不是舍
己为他。
而是让他学会承担责任,拥有独立人格。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的付出动容,心里的爱才能发芽。
养出的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复印件
刘称莲曾在《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一书里讲过一个故事。
有个男人嫌母亲太老不中用,想把她丢到很远的山沟里。
因道路坎坷,他叫来儿子帮忙,一起用手推车把母亲拉到了山沟。
走的时候,男人想把车子也扔在那里,但儿子不干,非要把车拉回去。
男人很疑惑,问儿子为什么?
儿子说:“日后你不能干活的时候,我也好用这个车子把你拉到这里来啊!”
男人顿时羞愧难当,立即又把母亲拉回家,并孝敬有加,直到老人去世。
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
一个对自己母亲不孝顺的人,又如何指望孩子将来会孝顺自己呢?
可悲的是,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父母。
他们总在孩子面前对老人颐指气使,毫无尊重之心。于是孩子也对老人呼来喝去,甚至拳打脚踢。
法国学者波达斯说:人的观念、标准,深受家长影响,并根植于脑海。
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一个家最重要的教育舞台。
父母敬爱长辈,孩子受到影响,才会对父母敬爱有加。
父母若无敬爱之心,孩子必然有样学样,哪怕将来上了最好的大学,也学不会感恩。
《后汉书》有言: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想要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优秀、有孝心的人,父母首先就要变成那样的人。
养出的可能是背恩忘义的仇人
海南省一名叫符李民的男子,在家中将母亲活活殴打致死的新闻,当时引发了热议。
据了解,符李民的母亲生前是个很强势的人,从来都不尊重儿子,永远让儿子按照她的喜好来做事。
若是惹她不高兴了,还会被臭骂。
母亲长期的压迫,让儿子活得很压抑,早已心生不满。
所以,当母亲拒绝帮他出彩礼钱,导致女友打胎并提出分手,他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怨气,在一次酒后,用棍棒和石头将母亲打死。
有网友说:每一个混蛋儿子的背后,都有一个不省油的家长。
这话糙,理却不糙。
虽然弑母的行为确实罪大恶极,不可饶恕,但母亲一直以来的行为,也在儿子心中埋下了恨的种子。
一代人的悲剧,往往是从上一代就开始的。
虽然生活中这样极端的案例不多,但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家庭却不少。
据《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在中小学生“家长尊重孩子状况”的调查中,
“当我和家长有不同意见时,家长从不允许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家长要求我做某件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从不会向我耐心说明理由”,这两项稳居前两名
。
爱本没有错,错的是不懂尊重的爱。
这样的爱,极易诱发孩子的叛逆和报复心理,使亲子关系遭到破坏。
一个心里带着父母给的伤的孩子,又怎会反过来爱父母呢?
笛卡尔曾说,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尊重,是培养孩子长成参天大树的必备养分,是孩子生命中那抹不可或缺的阳光。
所谓情感勒索,就是父母用责任感、罪恶感和恐惧感控制着孩子,让孩子在被控制的同时感到一种沉重。
曾在一篇讲父母情感勒索的文章下面,看到不少网友讲了他们心酸的经历:
他们总说“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为什么你不理解我”, 处在这样家庭中,自己变成了一个心里全是怨恨的人,和父母关系越来越差……
正是这种情感暴力,让我毕业后自力更生了都不怎么回家,听起来很不孝,但真的不敢回去。
我妈不管什么理由吵起来,都会说“你还把我当妈妈吗?这就是你对家长的态度吗?”
情感勒索的教养方式,放大了父母的光辉,忽略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事实。
这些很容易让孩子陷入内疚、负罪当中,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时间久了,内疚还可能变成怨恨,让孩子变得缺爱、缺安全感,只想向外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