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银幕穿越者
聚焦影视行业,关注产业话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银幕穿越者

上市是猫眼唯一的希望?不砸钱补票的电影在线票务拼什么?

银幕穿越者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6-27 20:5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目前,猫眼电影的市场占有率有下滑的趋势,市场并不怎么看好。在艾媒咨询的报告中,虽然猫眼电影仍然居榜首,但这个数字已下降至 22.2%。

穿越者综合编辑


自从猫眼电影独立分拆,引入 光线传媒 入股后,其一举一动都是在线票务市场关注的重点,猫眼电影每一步的动作都是在线票务平台转型的尝试,引领行业发展。



近日,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表示,猫眼电影有独立上市的计划。猫眼电影若能独立上市,将在资金层面获得更大的助力。作为国内三大电影票务平台之一,猫眼电影的上市无疑也会对整个行业带来改变。


刚刚盈利的猫眼未来要怎么走?


近年来,猫眼电影的行业地位并不稳固,一直面临腾讯背景的微票儿和阿里巴巴的淘票票威胁,市场份额增长缓慢。尤其是由于背靠美团点评这株并不大的资金实力并不雄厚的大树,在其他两家大规模补贴用户的时候,猫眼的版图一直处于被蚕食的状态。



作为较早开展在线卖票业务的猫眼,目前,猫眼电影的市场占有率有下滑的趋势,市场并不怎么看好。


在艾媒咨询的报告中,虽然猫眼电影仍然居榜首,但这个数字已下降至 22.2%(百度糯市场占有率为20.1%、微影时代13.9%、淘宝电影10.6%。)刚分拆的估值 137 亿元的淘宝电影和估值 20 亿美元的微影时代,给猫眼造成的压力不容小觑。


不过猫眼今年以来补贴大幅减少,猫眼电影2016年净利润亏损5.11亿元变为今年一季度实现盈利。


在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后,猫眼电影完成与大众点评电影频道的整合。为了补充资金,美团点评创始人王兴引入光线影业资本,扩充行业资源。


2016年5月,光线传媒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控股股东光线控股以1.76亿光线传媒股份和8亿元现金换取猫眼电影38.4%的股权,同时光线传媒以15.83亿元现金购买猫眼电影19%的股权,此次交易完成后,光线控股和光线传媒合计持有猫眼电影57.4%的股权。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此前在投资者交流会上曾透露, 一季度猫眼电影平均月利润超过5000万元,单月最低利润超过4000万元,其中在卖品及广告收入等非票务收入上增长1100%,电影投资和发行收入增长1450%。


近年来,王兴的吃喝玩乐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俨然已成互联网除BAT之外的一大势力。为此,王兴将美团点评旗下猫眼电影独立发展,意图首先独立上市。


猫眼2016年亏损逾10亿元人民币,今年刚盈利,上市的财务压力不小。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表示猫眼可能会考虑在中国内地、香港、美国上市。


据艾瑞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电影票务市场渗透率达74.7%,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人民币,在线电影票务平台已经成为消费者购票的主渠道。不赚钱,纯烧钱,必须要有金主来为它埋单。



阿里巴巴借助自己的资金优势,到处收购,然后将票务窗口和线下影院进行联姻。先后收购大地影院、杭州星际影院。放弃单纯票务平台的生意,让它成为产业链的一环。


光线传媒先联姻猫眼电影,继而谋求上市,可以说是阿里文娱动作的缩小版。通过掌控在线票务平台和院线资源来为自己的影片和宣发提供渠道。在上市之后获取资金,打造品牌。


通过此次合作,猫眼电影获得光线传媒的行业资源,从而部署自身在电影上游的业务。光线影业则获得一个在线宣发平台,逐步完善电影项目运作的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布局。光线传媒投资的大部分公司所占股份都较少,唯有猫眼电影属于大股东。


互联网观察家于斌表示: “如果猫眼能够上市,说明大家对全产业链这一套模式认可,有助于光线传媒将在线票务打造成电影宣发渠道,获取大流量。”


上市或为促多元化发展


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出现增幅放缓趋势,与之相伴的在线票务收入规模增长也出现滞缓。业内人士也表示,票务市场更大的发展只能是多元化经营,单纯卖票似乎很难撑得起一家大公司,电影票务已经全面红海化了。


易观国际近日发布的《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年度综合分析》显示,去年全国电影在线票务用户规模1.29亿人,同比增长6.4%,比前两年涨幅缩小。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3年中国电影在线票务用户增长幅度有限,预计至2019年,在线票务用户规模将达到2.08亿人。 去年全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收入规模约336.4亿元人民币,占整体票房73.6%,线上化率已触及天花板,向上发展空间不大。


互联网观察家于斌表示,在线票务平台的整合可能借由这次上市展开,可能会继续扩大目前三家主要平台的份额。新兴票务渠道的生存进一步恶化。


易观报告分析认为,随着各头部票务平台纵向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横向拓展业务布局更加落地,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资源进一步集中, 平台间的竞争已从电影逐渐向演出、体育等其他娱乐业务延伸,从单纯票务营销走向院线服务质量战。


未来若有一家票务平台的数据产品可以帮助影院在观影用户流量、卖品业务、衍生品业务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收益,则其很可能在影院覆盖方面形成垄断,进而把控全产业链。


光线影业由线下到线上,腾讯、阿里等由线上,大力开发影视制作能力,这两种方式殊途同归。如若光线传媒有两家上市公司,以后的竞争才有看头,否则文娱也会变成AT两家的独角戏。

电影票务逐渐从疯狂票补回归理性


在这之前,电影在线票务平台和过去滴滴与快的之间补贴打车费的烧钱大战一样,各家票补金额节节攀升,而大家拼命烧钱补票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对消费者来说,9块9一张票,网上下单,电影院拿票,即方便又划算。以《港》为例,其在猫眼电影最低票价9.9元,微信电影票最低9元,百度糯米甚至最低至6.6元。对电影在线票务平台来说,用户是电商最大的资本,他们一旦在某个电商注册,就会习惯性地在该平台上消费,所以各大平台不惜用大量补贴政策换取用户和市场份额。

其二,一张电影票连接着消费者和商家是整个电影产业链的中端。而票补就像是一个可控制流量的开关,如果合理控制就可以提升自己主投主控影片的票房,还可影响影院的排片。微影时代CEO林宁曾表示,“至少有40亿元票补,带动了50-60亿元的其他购买。”

其三,在上百万补票之下,电商票补还出现了一些新玩法,片方不再只和一家电商平台合作,而是选择一个最重要的电商平台做联合发行方,但与其他电商平台之间都会有票补合作。比如,《九层妖塔》背后微信电影票既是联合发行方又是联合出品方。不得不说,票补已经变成了票房增长的主要手段。


2015年是票补大战最激烈的一年,各家票务网站为了抢占用户流量,推出低至十几元甚至几元的电影票。


2016年开始随着用户消费的升级,就算电影在线平台对于品质不佳的影片即使有票补,用户也不再买单。另外,行业领导者不断呼吁业内回归理性,票补规模开始缩减,电影消费市场趋于理性化,电影票补进入了冬季。


在经历了烧钱补票的恶战之后,电影在线票务回归了正常轨道。在新的一年,在线电影票务市场竞争集中了像猫眼电影、淘票票、微影时代这类背靠资金大树的平台,这显然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


从在线电影票务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在线票务平台要想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在尊重电影行业规律的前提下,深挖自身资源优势以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赋能电影行业推动电影生态的良性发展,才可以从中得到反哺,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下一步棋——全产业链发展


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宁曾说过:“我们不能只盯着票房,在电影领域内我相信不光是爆款会打过一切。头部内容不一定是指非常大制作的超大IP,而是精准化的,只有抓住好的内容,才会打穿通过内容连接的管道,进入到消费者内心,然后形成一个闭环的行为,产生连续性的逻辑,这才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除了“拼爹”之外,中国电影在线票务要摈弃功利心的羁绊,注重内涵式发展。既有票房又有口碑,才能集聚更强的软实力真正“走出去”。那什么才是电影在线票务平台内涵式发展呢?



其一,电影宣发业务能力。 电影在线平台具有在线宣发渠道及数据营销能力等多重互联网平台优势。利用自身优势最大力度地推动这些影片的宣传以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其二,企业精细化管理运营能力。 在线票务平台有着深厚的互联网基因,能够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优势以及平台流量提升电影行业的运营效率。


企业要做强,一方面,需要精细化管理运营能力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电影质量精品的特性、建立确保电影质量精品形成的体系,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其三,电影资源使用效率。 电影产业链包括制作、发行、放映三个核心环节,业务衔接紧密。而这每一环节的资源都要充分利用,从各大平台的发展路径中可以看出,每家平台都在深挖自身资源优势。

综上所述,伴随平台票补的减少,电影在线票务平台的理性回归以及观众观影品味的上升,在线票务平台也从烧钱逐渐回归到理性, 基于IP的全产业链开发和精细化运营能力成为电影在线票务平台决定胜负的关键。



来源:时代周报/李洋、睿峥;全景网《WE言堂》专栏特约/刘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