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rchrace
archrace竞赛平台致力于向设计师、建筑师和学生等,提供竞赛资讯,竞赛方案学习和竞赛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建E室内设计网  ·  建E首发 | LI WU ... ·  昨天  
gooood谷德设计网  ·  JEMS Architects ... ·  2 天前  
有方空间  ·  新作|光伏+储能:宁德时代零碳茶馆 / ... ·  3 天前  
建E室内设计网  ·  2025春季招聘,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rchrace

竞赛 | 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SAC)Logo设计竞赛

archrace  · 公众号  · 建筑设计  · 2017-08-28 14:08

正文

中国建筑学会第一批学生会员招募刚刚结束,你是不是已经对学会和学工委的活动充满了期待? 现在,我们将迎来学生会员的第一件大事——设计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logo!


本次竞赛最终评选出的LOGO 将长久地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学生会员组织(中国建筑学会学生联盟)的官方标志 我们的公众号头像、网站主页、VI建设、专属纪念品等等都将出现它的影子。


创造历史的工具

各位设计大神 准备好了吗?


设计目的及意义

伴随着中国建筑学会第一批学生会员的招募,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工作委员特向全国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在读学生征集logo,希望在广大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诞生出符合我们特质的logo。


本次竞赛旨在号召各成员发挥所长,设计出独特的logo标识,增强各成员对学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并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的知名度,向外界展示一个更明晰更亲切的组织形象,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本组织隶属于中国建筑学会

故附上中国建筑 学会logo作为参考

采用斗拱和模数立方体组合

体现建筑学科民族化和现代化

继承和创新的的发展方向



参赛须知


参赛对象

建筑学及相关专业高校在读学生均可参加。

参赛及评选时间

投递:2017年10月7日24:00前

评选:2017年10月8日——2017年10月20日

最终logo入围方案的作者将被邀请参加2017年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现场举行LOGO揭幕和颁奖。

作品要求

1、 设计作品应符合中国建筑学会及学工委的组织定位和宗旨,体现出学生团体的朝气和活力,具有建筑学专业的特征。

2、 设计作品需构思精巧、简洁大方、色调和谐、个性鲜明、富有美感和视觉冲击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与独特性,利于识别、记忆并加以推广。

3、 设计作品宜具有拓展性,存在从平面设计转化为立体设计的可能性。

4、 设计作品可由cad、photoshop、3dmax、coreldraw等常用绘图软件制作,图面清晰,图片尺寸为15cm ×15cm,分辨率为600

5、 提交作品各细节需经过个人确认,绘制时易产生误差处应有标注或说明。


作品提交

设计作品须以电子版形式上交,提交压缩包文件包括PSD等格式的设计源文件及jpg或pdf格式的附设计说明的设计效果图文件。


发送邮件至邮箱[email protected],邮件主题为“logo投稿+参赛人姓名”,以“参赛人姓名+学校”命名附件压缩包。


竞赛投稿截止日期为2017年10月7日24:00。

评选方式

1、通过微信公众号在线投票(20%)

2、学生工作委员会导师评选(40%)

3、学生执行委员会投票评选(40%)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

获得 【由中国 建筑学会盖章和学工委主任委员孟建民院士签字的荣誉证书】和【奖金4000元人民币】

二等奖1名,

获得 【由中国建筑学会盖章和学工委主任委员孟建民院士签字的荣誉证书】 奖金2000元人民币

三等奖1名,

获得 【由中国建筑学会盖章和学工委主任委员孟建民院士签字的荣誉证书】 奖金1000元人民币


获奖者将受邀参加2017年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员大会和颁奖典礼,获奖作品将在学生工作委员会官方微信上展览。



注意事项


1、 设计作品的提交者必须保证作品的完全著作权,如若直接引用其他作品的元素,需注明借鉴来源。获奖作品一经查明抄袭,撤回全部荣誉,并取消会员资格。

2、 设计作品提交后即视为参赛者接受本次大赛所有规定。学生执行委员会拥有对该作品的全部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使用权及修改权等。

3、 获奖设计者不得将个人设计方案另投他处。

4、 本次竞赛的最终解释权归学生执行委员会所有。

5、 参赛作品无论入选与否,原则上不予退还,请参赛者保留原件,如有特殊要求或说明需在提交作品时予以说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