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络通全身
按摩、刮痧、艾灸、点穴等理疗方法和民间绝技,穴位大全、黄帝内经等中医知识,是中医理疗爱好者提升技能的学习宝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余杭发布  ·  又有补贴!最高达30% ·  16 小时前  
杭州本地宝  ·  杭州9个绝美赏梅地点 ·  2 天前  
余杭时报  ·  最新“白名单”!涉及杭州多家房屋中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络通全身

怎样让身体总有用不完的能量?

经络通全身  · 公众号  ·  · 2025-01-01 20:01

正文

经络通畅 身心无恙

讲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方法太多太多,从营养饮食,到生活起居,从运动锻炼,到导引瑜珈,从针灸服药,到按摩保健,各个方面都会有专门的论著。

但似乎方法越多,大家越迷惑,不知从何人手。其实,生活本来就是最简单的,是我们想得太多,人为把问题复杂化了。

如果能饿了吃饭,冷了穿衣,和大自然一问一答,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了。想来,真正对我们管用的,往往不是一个什么方法,而是一个理念。

方法就像是一件随用随扔的工具,好比是过河的船一样,到对岸了,自然不必背着船上路。所以说,船不是最重要的,要在哪靠岸才最重要。我们的交通工具可以不是最先进的,但是方向却一定不要搞错。否则,越聪明,知识越多,烦恼就越多。

我们知道,身体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叫"三浊",即浊气、浊水和宿便。

这些东西在肚子里就像是一洼沼泽,它们妨碍新鲜血液的生成,需要及时清除出去,为此我们之前提到过"推腹法"。

一些朋友操作过后,大便通畅了,放屁打嗝,浊气排出。但也有人说,推了半天,肚子软软的,好像没什么动静。身体也变化不大。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上叫"中气不足"。说的更通俗些,就是人体缺少原动力。也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即肾脏的精力不足。



我们每个人从父母那里禀受的先天原动力是不同的。

有人充沛,有人不足。充沛的人乎总有不完的劲,不足的人,从小就体弱多病。先天的禀赋似乎无法改变,那后天又是什么因素在削弱我们肾的精力呢?




· 主要有两个原因 ·

外来的寒气

通常从皮肤和饮食侵入人体。人体要产热,把这些寒气中和或排出,否则就会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造成"寒凝血滞",形成淤血。

产热的过程要耗费大量的原动力。所以要想使肾精充足,就要尽量避免寒气的侵入。如冬天穿着短裙,平常总喝冷饮,这些都是耗伤肾精的元凶。


内生的恐惧

恐惧最耗肾精,有时甚至比寒气更厉害,但二者通常是互相影响的。如果身体温暖了,血液循环就畅通,我们就不会恐惧,如果总是勇气十足,必然热血沸腾,寒气也就不易侵入我们的身体。

其实,人的一切能量都来源于肾的阳气,也就是中医说的命门之火,这是人生命的火种。道家讲意守丹田,守的就是这个火种。我们艾灸 关元穴 ,也是想给这个火种以外来的助力。

这个火种一旦激发出先天的活力,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能量库。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让外来的寒气和内生的恐惧将它熄灭。



中医常说,冬季是补肾阳气的好时节,所以在冬季如何补肾,请看以下方法:



恬淡安静、寡欲少求

情志调控,要尽量恬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

冬天比较适合看看小甜剧和充满温度温馨的文学影视,消减内心低落的情绪。大声音唱歌也是不错的选择,既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还可以消耗不小的热量来减肥,还能发泄心中压抑的情绪。



向天地借能

选择上午10时前和下午16时后,到户外晒晒太阳,10-20分钟即可

《老老恒言》 中说:"背日光而坐,《列子》所谓'负日之暄'也。背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



以黑养肾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肾脏与水相配,以黑色所代表。"肾主冬",因而冬季养生重视补肾,而"黑色入肾",故以食"黑"为补。

黑色是冬天的大补色,黑米, 滋阴补肾 、健脾养肝;黑豆,补肝肾、强筋骨;黑芝麻,滋肝养肾、明目黑发;黑枣,平胃健脾、补肾填髓;黑木耳,滋阴润肺、养胃补肾等,此类黑色食材是养肾补虚之佳品。



揉耳可聪耳

耳为肾之窍,肾开窍于耳,耳是六条阳经经脉的所聚之处,经常按摩耳朵可起到健肾养身的作用。

做法:我们可在平时休息时,用双手捏、搓、拉、揉整个耳部直至有温暖感。



搓腰

腰为肾之府,搓腰不仅能疏通腰背部的经络,还能温肾壮腰。

做法:搓后腰,要从腰眼(肚脐正对后背的位置,即命门穴所在)一直搓到腰髋部,搓揉直到使腰部发热并向小腹放散,甚至通达到双脚。



泡脚

泡脚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促进全身的气血循环,通过刺激足部数十个穴位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按揉足心( 涌泉穴 )有酸胀感为宜。

泡脚水温为40℃左右,最佳时间为19~21时,这时候是肾经气血最衰的时辰。



点击查看偏方秘方
头面部
鼻炎 咽炎 口腔溃疡
口臭 口臭2 牙龈出血
牙痛 牙齿松动 咽喉炎
口疮 鼻窦炎 声音嘶哑
近视眼 老花眼 白内障
头痛 酒糟鼻 见风流泪
耳鸣 耳聋 脱发
生发 秃顶 斑秃
乌发 头皮屑
常见病
失眠 入睡困难 神经衰弱
咳嗽 感冒 扁桃体炎
便秘
结肠炎 扁桃体炎2
胃炎
肠炎
拉肚子
胃痛
胃下垂
腹胀
胆结石 肾结石
尿路结石
尿频 肝炎 厌食
哮喘 肺气肿 气管炎
肾炎 止汗 甲状腺肿大
盗汗

老年病
高血压1 高血压2 高血脂
低血压
糖尿病1
糖尿病2
冠心病 脂肪肝 脑血栓
眩晕症 面瘫 记忆力减退
眩晕 嗜睡
抑郁症
痛风 癫痫 降低转氨酶
颈椎病
关节炎 膝关节炎
骨刺 骨质疏松 坐骨神经痛
足跟痛 腰肌劳损 强直脊柱炎
手脚冰凉
手足麻木
手抖头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