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钛媒体
最新鲜犀利的商业见闻,最国际视野的前沿技术,最不常见的独家猛料。钛媒体(www.tmtpost.com),网罗天下创新事,一个创新者最爱聚集的地方。
51好读  ›  专栏  ›  钛媒体

支付宝不再“支付鸨”,但产品角度再看看“兴趣圈子”这件事能成吗?

钛媒体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11-30 12:07

正文

钛媒体 TMTPost.com

TMT |创新| 创业 

关注这个不一样的微信号:钛媒体 ( ID:taimeiti )




在移动端人为地将一群人圈在一起,希望它们自动形成社区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钛媒体记者|张远


闹得满城风雨、污名傍身的“支付鸨”事件终于以彭蕾的一封道歉信暂告一段落。支付宝低估了公众对于一款支付工具与信用平台行为底线的忍耐度(打打擦边球无伤大雅),最终自食其果,酿成了一场伴随着愤怒与调笑的信任危机。

圈子是不是个好产品,当然他是。那么多同一兴趣的人,有许多共同语言和爱好可以在透明可信的环境里彼此分享取经求助,实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美好体验。是的,我们也有许多这样的圈子,理财,宠物,健身,育儿。


然而正如彭蕾在信中所言,支付宝在兴趣社交上的探索不会止步,这一次只不过没有经受住冷启动时“走捷径”的诱惑。在她眼中,基于信用透明与大数据“人以群分”的兴趣圈子大有可为。那么,我们抛开黄图横流的白领日记与校园日记不谈,支付宝做兴趣圈子这件事有戏吗?


让我们先回过头来分析一下兴趣社区的发展历史。PC时代两大最成功的综合性兴趣社区,百度贴吧与豆瓣小组。正如我在钛媒体文章《深度回望百度贴吧:一款“伟大创意”产品如何一步步走向作恶的》中所分析的,百度贴吧依托中文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通过关键词搜索将人群分流、聚合,使同好者找到彼此。而我也在钛媒体文章《我们的豆瓣:成也精神角落,败也精神角落》中写到过:被书影音吸引而来的中文互联网上最具个性的群体,很快就把豆瓣小组作为小众趣味、独特身份、特殊癖好者“找到彼此”的“根据地”。是豆瓣书影音实现了文艺青年的聚合,然后小组再把人群按照兴趣分流。


然而,无论是百度贴吧还是豆瓣小组,“移植”到移动互联网时都不甚成功。因为在手机端,关键词搜索与书影音搜索的聚合作用“实效”了,它们快速失去了源头活水。


在移动端,“人以群分”是通过App来实现的,一款App就是一个精准的用户筛选器(在物联网普及之后,一双球鞋就是一个兴趣集合)。吸引人们下载App的首先是内容与功能,社区属性只是水到渠成。所以,移动端兴趣社区往往围绕内容与行为产生。比如B站的二次元社区,网易云音乐的音乐社区,小红书的购物分享社区,Keep的健身晒照社区。在Keep上,用是在记录自己的健身行为的同时顺便晒出来,它创造了一个自然而然晒健身照的情景和氛围,就像虚拟健身房。在网易云音乐中,人们在听歌的同时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同时为别人的故事长吁短叹、掬一把泪。


在移动端,分享与交流与内容消费、用户行为同时发生,所以淘宝唯一比较成功的社区就是“问大家”——潜在购买者在购买决策的时候与已购者的交流。


在移动端人为地将一群人圈在一起,然后希望它们自动形成社区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手机豆瓣曾经在试图用小事取代小组,把用户划分为美剧党、二次元党、刷书党等,然而如今的豆瓣移动端已经不见小事的踪影。


陌陌在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之外,也建立了兴趣圈子。然而随手拍、旅行、单身这样几百万人的圈子根本没有起到“人以群分”的目的,发帖率不到万分之一,就像李毅吧这样的百万大吧必然水贴遍地一样,完全与兴趣交流无关。


纵然陌陌是一款有8000万月活用户的陌生人社交产品,依然无法复制贴吧当年的成功。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什么App干什么事”,它无法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游戏人群、摄影爱好者、美食达人们的分享情景与社交氛围。同样的,没有社交场景,哪怕有一亿日活的支付宝把人群拉到了不同的圈子之中,除了发自拍求打赏之外用户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不是有没有社交基因的问题,这是有没有社交情境的问题。


既然基于健身、听歌等行为可以建立社区,为什么基于支付行为无法建立社区?因为支付行为是私密行为(这也就是支付宝做社交动辄得咎的原因),与社交天生互斥。


支付是消费行为的最后一环,消费行为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场景中,支付与这些场景无关,就像百货商场的收银台一样。哪怕支付宝通过大数据挖掘,得知你的每一笔消费数据进而推断出你是一名“铲屎官”,也不过像是八卦记者翻明星的垃圾桶一样,用户的消费决策、消费讨论、心得分享不会在这里发生。


就像我在钛媒体文章《你能用支付宝找到附近有钱人了,但对手不是微信是百度》中说的:支付宝一般都在消费的最后环节出现,虽然它在努力的用尽各种姿势向前移,然而只要“支付工具”的核心定位不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就不会轻易发生改变。


至于彭蕾引以为傲的“信用体系”与“透明可信的环境”,这些只在交易行为中有参考价值(比如据此判断闲鱼卖家的信誉度),在兴趣交流中无关紧要。芝麻信用大于750分与高端人士并不能画上等号,况且高端人士并不是一个兴趣集合而是身份集合,屌丝与高富帅齐飞。



支付宝应该做的或许是基于用户理财行为的财富管理社区,这是其角色定位的自然延伸,用户也有交流的需要与情境。它可以学习淘宝头条走内容运营的路线,邀请理财专家与股评家入驻。不过,这样坚守本分并不能满足支付宝再造移动端入口的野心。(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记者/张远)



微博上两位产品大师的讨论,也很有意思。以下是微博网友@纯银V和@来去之间(新浪微博CEO )在微博上的论战:


@来去之间:


互联网从业人员,喷完可以思考几个问题。


1.支付宝估值500亿美金,如果没有一个日活过亿的超级APP,是不是撑得住?

2.支付宝2年前月活1亿,现在月活3亿日活1亿,按用户思路坚持做工具,是不是也能做得到?

3. 当烧钱战争结束,开始获取利润的时候,微信可以低手续费靠营销变现,支付宝怎么做?


这些话,和支付宝的老板们估计是一个意思,一定要跨界,一定要突破,一定要给自己找500亿估值的出路。


@纯银V:


天花板就是天花板,强行突破产品边界基本上没有成功案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事人固然悲壮,围观者嗤笑大声。


@来去之间:


微信突破产品边界做了支付算啥?UC突破工具边界做新闻算啥?支付宝做圈子其实是突破社交忒难,改做社区了。


@纯银V:


UC做新闻,是从主动访问资讯网站,到快捷路径访问资讯,基因前呼后应。


微信作为高频IM+强社交链,有什么“高频工具”是它想做却做不了的?


你举这两个跨界例子,什么也说明不了。“产品边界”的定义不是一款产品只做一件事,而是产品都有自己无法跨越的天然边界,决定能否出界的,是两端的场景匹配与基因连接。请问支付和社交有什么基因连接?支付和社区有什么基因连接?


历史上有没有靠资源输出和产品创新,在一款产品里硬嵌入社交&社区的成功案例?一个都没有。产品运行规律是不会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使命感改变的。


@来去之间:


渣浪不就是靠资源强从新闻转社区的么。。。


@纯银V:


社交也好,社区也好,都是特别独立的生态体系。跨界做这个,对用户群与应用场景的“基因连接”要求特别高。


第一,渣浪是重做一个新的社区,不是在新浪新闻APP里嵌入一个社区。Web时代倒流量那一套,在APP时代是行不通的,每一款APP都是独立的生态体系。


第二,渣浪从门户长新闻到微博短资讯,帮助用户获取信息的本质是相通的,基因是相连的。然而从支付到社区呢?逻辑关联在哪里?


@来去之间:


相通的只有实名制,哈哈哈。。。





这位男士真的不是什么明星偶像,而是一位金融界资深人士。请对他这副让人印象深刻精的、精英范儿的外貌保持矜持——我们想要你了解的是——他的才华,以及,他就要来12月8日、9日举行的 T-EDGE 峰会上演讲了。扫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抢票,一起欣赏科技圈的男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