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中文新闻部 李铮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本周落实决策层金融供给侧改革要求纷纷快速作出部署,这意味着防风险攻坚战的优先序发生了变化,即始于2016年下半年的去杠杆之战在完成短期预期目标后不再是首要任务。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防止总需求出现短期过快下滑也要避免过度放水,及监管政策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平衡压力与难度丝毫不减。
而基于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一致目标,在当前实体经济需求不足的根本现实下,监管政策则应忌行政式和运动式,以避免改革陷入南辕北辙的困局。
一位接近决策层的权威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已经在关注货币政策大幅放松可能导致的各种问题,票据融资套利、春节后楼市成交回升、股市大幅上涨等现象,可能都与1月央行大幅放松流动性有关。
“但政策无法十全十美面面俱到,只要正面作用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且负面影响的风险是可控的,政策就具有合理性并值得肯定。”他强调称。
受企业贷款及票据融资大幅飚增推动,中国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增量双双创出历史新高,货币政策效果逐渐显现,不过也引发市场对“大水漫灌”的质疑。对此,决策层及监管官员近期已密集式回应称“坚决不搞大水漫灌”、“谈不上放水”等,引导市场预期。
FOST首席研究员冯建林也指出,1月信贷放量,货币政策宽松有一定的合理性,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形势越来越差,市场信心和预期都明显变差,货币政策必须做出反应。
在他看来,国务院落实中央要求就是稳增长举措早布置、早落实、早见效,政策要尽快给出来预期才能尽快稳定,慢慢拖延可能不利于经济稳定,结果是货币财政都发力稳住了经济形势,市场预期明显改善,有些项目能够真正动起来,这是最主要的。
“负面影响是可以解决的,不能因为套利或者说配资等问题否定政策效果,利和弊来说,正面作用要远远大于负面影响。”他补充道。
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王景武本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密切关注和动态评估市场流动性及影响因素,警惕市场主体形成“流动性幻觉”和单边预期。
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已明显“收敛”,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有所回升。以参考意义更强的银行间七天质押式回购利率为例,春节后该指标从2.3%的高位一路下行并跌破2%,2月20日达到年内低点1.9%,随后开始直线回升,2月27日上涨至2.8%的高位。
隔夜利率亦从春节后的2.24%附近一路下行到1.71%,2月中下旬开始逐步从1.84%位置快速攀升至2月26日2.73%的年内高位。
**行政压力下的信贷高增长不可持续**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但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主要原因在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根治”的手段是市场化改革而非行政化手段要求银行信贷扩张,这是多位业内人士普遍谈到的观点。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本周稍早表示,信贷机制的传导一定要靠“毛细血管”打通,当前宏观层面的货币政策是稳健的,流动性也是充裕的,但是如何把这些资金精准滴灌到千千万万的企业身上,是金融机构必须要攻克的难点。
不过,这恐怕同样是监管部门必须要攻克的难点。周亮表示,对于如何缓解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央的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对银保监会来讲就是两个字“落实”。
一位银行高管直言,“一二五考核目标是银保监定的,去年底辖内一些国有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及个别城商行为了响应政策,要求分行支行发放多少民企小微贷款,现在说不搞运动式贷款,运动式放贷有没有不知道,我看运动式监管是有的。”
行政压力下的信贷明显增长在1月信贷数据上已经体现,也引发了诸多担忧。多位银行人士均谈到,银行存在“打擦边球”完成目标的情况,其可持续性是存在问题的,资金空转的风险需要关注,并且还有可能导致不良率的上升,积累新的风险。
“监管层有点理想化,需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经济学上本身就有矛盾,风险大为什么一定要给它融资?给它融资还很便宜,风险怎么覆盖?提出一二五目标,市场吓一跳,又说不是强制性的,但实际上就是往行政化方向走。融资数据是好转了,但持续性有很大问号,值得讨论。”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称。
据国内媒体报道,在周四的银保监新闻通气会上,大型银行部主任杨丽平表示,在支持民企融资方面,银保监会已制定了时间表,要求商业银行3月底前制定本年度民营企业服务目标,不过也强调“银行不得组织运动式的信贷投放,要遵循经济金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