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发布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学术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中方起诉美方! ·  昨天  
厦门日报  ·  美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 ·  4 天前  
厦门日报  ·  超越北美!暂列全球第一!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文研回望2024|核心议题 持续深耕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4-12-30 10:00

正文

北大文研院的学术主题为“文明:中华与世界”,我们致力于从中国历史变迁的经验和理论出发,从世界诸文明的演进路径出发加以比较和审视,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振兴的道路。在即将过去的2024年里,文研院围绕上述学术关怀,汇聚知名学者与新秀,为学界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讲座或论坛。与此同时,文研院致力于通过新媒体转向,扩大学术活动传播的影响力。透过新媒体矩阵,全年我们一共举办了近50场线上的学术活动直播。由文研院发起的兴全青年著作奖评选,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值此岁末,我们推出这个“文研回望”专题,将一年学术活动的精粹提要回顾,也重温这一年所做的工作。



核心议题 持续深耕


名家荟萃,高端讲座


9月,时逢文研院建院八周年,文研院邀请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来老师担任年度荣誉讲座(2024)主讲人。陈来老师以“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中的新心学”为题发表了四场主题讲座。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陈来教授是当代中国学界最有成就的哲学史家之一,30多年来,以其一贯的思想高度与前沿思考,引领了中国哲学界的思考方向与研究范式。先生著述等身,在宋明儒学、先秦儒学、现代新儒学、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现代价值等方面,都留下了开创性与典范性的作品。


►► 文研院院长杨立华为陈来教授颁发聘书

►► 陈来教授在讲座现场


纪要|第一讲:熊十力的见体论

纪要|第二讲:梁漱溟的一体说

纪要|第三讲:徐梵澄的知觉性理论

纪要|第四讲:蒙文通中期的理学思想


应北京大学文研院的邀请,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大卫·温格罗(David Wengrow)于2024年9月访问北京大学,参与圆桌论坛并发表系列演讲。


►►《人类新史》新书讨论会现场


文研讲坛|温格罗:“自由考古学”可能有何样貌?

文研讲坛|温格罗:论西方“不平等起源”观念的起源


10月中旬,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考古学家、汉学家杰西卡·罗森(Dame Jessica Rawson)考察了石峁和寨沟两处遗址。罗森教授认为这两处遗址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在目前的考古发掘中尚未有可与之相媲美者。石峁遗址的高台,每层都以石墙包砌,令人敬畏。与陕北的其他遗址相比,它的规模最为宏大,高高耸立。寨沟遗址群的高台建筑、大型墓葬、铸铜遗存,则暗示当地在晚商时期存在着较为复杂的本地社会,且与安阳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密切联系。这些遗址展示了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非凡的创造力,也显示出这一地区在早期中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10月28日,罗森在文研院分享了她基于此次考察的最新思考。


►►罗森教授在报告中


11月,美国堪萨斯大学赫尔杰出教授(荣休),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环境史学的创始人与权威学者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应邀访问北京大学,文研院联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为其举办了三场题为“欲望行星:人类时代的地球”的系列讲座。


►►唐纳德•沃斯特教授在讲座中


纪要|唐纳德•沃斯特:食与色:人性之自然

纪要|唐纳德•沃斯特:大转型与无尽增长之梦

纪要|唐纳德•沃斯特:希望的空寂摇篮:女性、生育力与下一次大转型


近来半个世纪的考古发现引起史学界要“重写”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些考古发现表明连“定论”也要重新考虑,其中之一是“今本”《竹书纪年》的伪造性。著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东亚系讲席教授夏含夷认为“今本”《竹书纪年》不可能是范钦伪造的,而根据所有的史料,包括“今本”《竹书纪年》和所谓“古本”《竹书纪年》(即西晋至北宋引用《竹书纪年》的引文),我们应该可以恢复墓本的部分面貌。11月,文研院邀请夏含夷教授作四场系列讲座,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2024年12月6日晚,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思想家和活动家佩里·安德森应邀到访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为其举办了题为“西方向何处去?”的讲座,吸引了北大师生的广泛参与。


►►佩里·安德森与参与讲座的部分学者合影



树立典范,纯正风气

王瑶先生(1914-1989)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今年的5月7日是王瑶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回顾王瑶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治学成就,呈现老一代学人的为学理念和品行风范,以此启迪和激励青年学子。

作为“文研馆·大先生”丛书的第一种,《王瑶画传》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收录了两百五十多幅图片,涵盖王瑶先生不同人生阶段的照片、手稿、著作、藏书等。这些珍贵的照片与图像资料原本散存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大部分是首次与读者见面,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本书的编写由陈平原、袁一丹老师主持,张丽华、何旻、季剑青老师参与撰写。




《画传》之外,文研院还推出了王瑶先生的纪念展览,分别在中国现代文学馆(5月7日—8月7日)和北京大学校史馆(6月11日—8月中旬)展出,前者侧重王瑶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时代际遇,后者侧重王瑶先生在北大的生活轨迹和学术成就。


►►北京大学校史馆展览现场


另外,今年也是著名宋史学家刘子健先生105周年诞辰。文研院特举办了“学问与测度——刘子健先生诞辰105周年学术纪念展”,以为缅怀。展览搜集、整理了他的部分信札、讲义、论著、手迹等,分教学、研究、交游、怀念四大板块,展现刘子健先生丰富而精彩的学术生命,让魂寄故国的刘先生重回燕园。展览由中国政法大学赵晶教授策划并筹集主要展品,此外还得到柳立言、王汎森、康豹(Paul R. Katz)、朱鸿林、周昭明、吴景键等先生及Karen Liu女士的大力支持。12月19日,我们还举办了“刘子健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座谈会”,邀请宋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刘子健先生的亲属等,讨论先生的学问与人生,以志缅怀。


►►赵晶教授为相关专家学者做展览导览


►►刘子健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座谈会现场


“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讲述活动开始于2018年,至今共举办六场。该系列活动旨在呈现北大学人的生命史及学科的发展历程。2024年11月29日,系列活动第七场邀请了文科与理科讲述者同台,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分享他们与北大的缘分和故事。



兴全青年著作奖

2024年春天,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启动了兴全青年著作奖项目,该项目由兴证全球基金赞助,旨在鼓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中文原创著作。经过半年多的评选,文研院在11月公布了第一届兴全青年著作奖的入围名单。让我们共同期待最终获奖名单的产生。


未名学者讲座

“未名学者讲座”是由文研院主办、兴证全球基金资助的学术讲座项目,旨在鼓励青年学者学术研究,促进文科基础学科发展和青年学者进步。自2016年秋季学期创办以来,文研院每学期都推出该系列讲座。2024年共有15位青年学者担任该系列主讲人,体现出学科分布的丰富性和话题的前沿性。


雷思温:

法尔如是——埃克哈特、尼采与海德格尔论“没有为什么”



倪云: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与中世纪托喻体文学传统


谢琰:

李白与长安——一种抒情话语的生成


王煜:

知识、观念与制作:汉唐墓葬图像研究的维度


胡凌:

知识生产组织如何影响法律: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切入


丁雨:

潮流的向度——再议11-12世纪中国陶瓷的外销


林叶:

“哄唬”与“礼节”:变革中的中人、生活形式与合作



赵昊:

小本买卖:西周都邑中的骨器经济



赵金刚:

从中国理解历史:中国古代历史观再思



劳佳琦:

我们与他们:关于犯罪人的刻板印象如何影响刑事政策


陈瑞翾:

卮言日新:佛经的多语言研究及其旨趣


谢侃侃

冷战与流亡:反思印度尼西亚左翼人士在中国度过的二十年


刘诗古:

人在江湖: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水域中国



李成晴:

何当附家集——唐宋文集中的谱图与世系



殷之光:

作为志业的南方——一种世界秩序观的历史辩证


(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系列讲座,深耕议题

“早期中国与中华文明”是文研院的凝聚议题之一,多年来,围绕良渚、陶寺、石峁、三星堆等重要的考古遗址,以及“文明的源流与演化”“文明的中心与边缘”等理论关切,文研院组织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尝试梳理学界关于这一议题的新发现和新认识,促进对于早期文明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探索。延续“发现文明:考古学的视野”这一主题,文研院在2024年春季学期组织推出系列讲座,围绕近年来有重要突破的考古发现,邀请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的发掘者、研究者,分享他们的收获与思考。


赵海涛:

都邑布局与二里头王权




曹大志:

周原考古的进展和学术意义



种建荣:

陕北晚商聚落与社会:从李家崖到辛庄再到寨沟



闫凯凯、罗汝鹏:

毘山文化与“越国”探源:天目山东麓地区夏商考古新发现与新认识



中古以来,佛教东传,深刻地融入中国文明的构造。近代以降,佛教研究已成世界性的学问,或语言与文献兼备,或历史与哲学互彰。今年,文研院推出了“大事因缘:佛教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八讲),延请各领域的前沿学者,从哲学、历史、文献、艺术不同角度阐释佛教研究,创言时代新意,探究文明根魂。


王颂:

一本与三元:中国佛教哲学的基体  




孙英刚:

佛教对中古政治的影响——犍陀罗来的证据    




何欢欢:

读画解禅:日本国宝绘画中的元代“禅机”  




定源:

敦煌本之外北宗禅籍的新发现:关于《金沙论》的考察



陈继东

重构密宗:从赫舍里如山到杨文会

 




冯国栋:

轮藏、御书和血经:宋代佛教书籍史初论 




张建宇:

形制·媒材·图像:8-11世纪中国梵藏汉文插图本《法华经》



何孝荣:

高僧的养成:论憨山德清的五台山生涯  






探索跨学科前沿

5月,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到访文研院。她围绕“人工智能对哲学的真正挑战是什么?”这个问题,发表了三场系列讲座。本系列讲座的内容出自刘禾教授在语言哲学和人工智能方面研究的新成果,同时也涉及她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010 年出版的一部学术经典The Freudian Robot: 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conscious



纪要|哲学论战的重大盲区——从 Eliza 到ChatGPT

纪要|图灵与维特根斯坦

纪要|剑桥 AI 实验室里的哲学家


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应用为标志,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时代。时代更替为人类发展带来了何种前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智识共同体之间,正在建立复杂而紧密的共生关系。在此背景下,北大文研院在“北京论坛(2024)”所承办的分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多学科融合”展开深入探讨。



纪要|数与智:人工智能时代的多学科融合(上)

纪要|数与智:人工智能时代的多学科融合(下)



合作与交流

“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 (Princeton-Wenyan China Lecture Series)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是由国际一流大学出版社和中国顶尖学术机构共同策划、以英文学术书籍出版为目标的中国研究系列讲座。“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将邀请中国学者作为主讲人,侧重人文社科领域,向海内外跨学科的广泛知识群体介绍以中国视角和历史出发的原创研究,希望在国际思想市场,提升中国学术研究的影响力。



2024年6月22日,该系列讲座的启动发布会亮相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首场讲座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明珂教授担任主讲人,于6月22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举办。



在21世纪东亚哲学、思想乃至世界哲学史、思想史面临重新构建之际,重新探察20世纪中日人文学研究成为迫切的课题。4月15日,文研院召集了题为“重探二十世纪中日的人文学研究”的学术会议,本次会议考察了中日两国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的复合交叉,并尝试探索新的可能性。


►►“重探二十世纪中日的人文学研究”与会学者合影



交锋与对话

今人所见契丹早期史实为三重滤镜下的图景:中原史籍立足华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于权力意志的自我建构,后世史官将前两者拼合、掺以己见而形成的线性追溯。三者层累交叠,最终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反映着过往的真实?3月25日,文研院举办了“从文本缝隙透视族群记忆——《重构契丹早期史》研读会”,邀请了来自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等领域的学者共同研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苗润博老师的这本新著,一起探讨民族史研究的新理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