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人力资源与管理者学习平台,专业、专注。GHR致力于整合全球资源,推动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提升和组织转型,陪伴中国HR下一个十年的成长。GHR全平台超100万用户关注,目前已为超8000家企业提供过公开课、内训、咨询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绩效HR  ·  组织绩效设计,必须遵循这3个原则! ·  2 天前  
HR圈内招聘网  ·  网友问DeepSeek:我找不到工作,没有存 ... ·  3 天前  
人力资源管理  ·  绩效考核:不是考核员工,而是考核企业! ·  3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背债200多万去创业,她26岁挣到人生首个1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  · 公众号  · 职场  · 2024-07-22 08:05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并指出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对管理理解的偏差。文章提出了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的观念,并阐述了管理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包括功劳与苦劳、能力与态度、才干与品德、权力与责任等。文章还强调了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的理念。最后,推荐了GHR研究院的线下公开课《绩效体系设计方案班》。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达成良好的绩效,管理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因此,管理只对绩效负责,无法产生绩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形式就是浪费资源。

关键观点2: 管理观的重要性

组织管理观决定了人们如何进行管理活动。清晰的管理观才会有清晰的管理行为和合适的管理标准。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理解并树立正确的管理观非常重要。

关键观点3: 管理中的几个重要观点

文章中讨论了管理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包括功劳与苦劳、能力和态度、才干和品德、权力与责任等。这些观点对于管理者理解和管理员工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观点4: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和经营是企业的两个面,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管理水平不能超越经营水平,否则可能会导致公司亏损。

关键观点5: 推荐课程

GHR研究院的线下公开课《绩效体系设计方案班》对于深化绩效管理技能非常有帮助,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确保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带回企业即可落地使用。


正文


来 源|春暖花开(ID:chunnuanhuakai-cch)
作 者|陈春花
请认真思考一下,你的公司是不是存在着如下的现象:
5%的公司员工,一上班就是来挑毛病,所有制度都看不惯,所有决策都有不同想法,而不会去想自己做得如何;
10%~15%的员工,做出的东西就是不合格;
10%~20%的员工蒙着做事,做得对与错,都不知道为什么;25%~30%左右的员工做出正常绩效;
只有25%~30%的员工,是在高绩效的工作。
也就是说,公司中有40%左右的员工的工作没有正常产生绩效,这是多么大的浪费?

尽管管理者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学习过不少管理知识,尝试了很多管理制度,但总看不到理想的效果。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核心因素就是:没有很好地理解管理。

换个角度说,因为管理者自身对于管理认识的偏差,导致人们无效地工作。
组织管理观决定了人们如何进行管理活动。
有了清晰的管理观,才会有清晰的管理行为,也才会有合适的管理标准。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企业的绩效包含着 效益 效率 两方面的内容。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需要有好效益的同时又需要用最快的时间达成这个结果。
因此,无论管理者采用何种管理形式和管理行为, 只要能够产生绩效,就认为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形式。

如果不能够产生绩效,那么就是管理资源的浪费。
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达成良好的绩效,管理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这个目标。
所以我认为管理观的第一个内容就是: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很多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因为,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很直观地说明了人们并不理解这句话。
  • 现象一:功劳与苦劳
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我虽然没有功劳,但也有苦劳。」「我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也是流血流汗。」「我流汗的时候,企业里还没有你!」等等。很多人有了「苦劳」之后,就觉得已经很对得起公司了,很多公司也还是以苦劳为考量标准。这说明对管理的观念还是没有认识清楚。
讲苦劳是对管理的第一浪费。
  • 现象二:能力和态度
直接产生绩效的是能力,而不是态度。谁产生绩效,谁就最重要。当态度转化为能力,才有用。
举个例子,一家企业有两名员工,小李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每天都早来晚走,经常加班加点。小刘准时上班,准时下班,从不加班。结果,小李得到表扬,成为优秀员工,而小刘从未得到表扬,更不会当选优秀员工。
但如果你好好思考,也许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小李的表现恰恰是能力不够的原因,而小刘的表现正说明他的能力可以胜任这个岗位,完成任务。

你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企业, 你考核的是态度多,还是能力多? 如果50%的内容都是在考核态度,那能干的人就自然活得就很累。而这意味着,如果有机会,他就会流走。这是对管理的第二大浪费。
  • 现象三:才干和品德
品德和才干一直是人才评价的两个基本面,几乎所有人会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但事实是,我们面对的下属,一定不是德才兼备的。在这个前提下,80%左右的人选品德。
但我们必须知道, 「才干」才产生绩效,「品德」需要转化为「才干」才会产生绩效。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会更加注重才干的评价而非品德的评价。
有人反驳说,如果一个人能力很强,才干很好,但是品德极坏,那不是会对组织和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吗?
我同意这个说法。但是,通常情况下,很难去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是好还是坏,管理不能把赌注押在这里,而应该去设法解决它: 管理要承担的责任就是让人没有机会去犯错误,让品德转化为才干,创造绩效。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 在两个时间点上,德比才重要。
一是在招聘时。
这里所说的「德」,是指社会的基本公德,如正向思维、乐观向上等。另有对公司价值理念的认同、团队与责任承担等。所以重要岗位面试很重要。
二是在提拔时。
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能级原理(彼得原理)—— 人一定能提拔到他不能胜任的岗位之后不再提拔。

通俗讲就是:高位的人都不胜任,此时「德」就发挥作用——因为信任度高而被拥戴,得以发挥团队力量、群体力量制胜或解决问题。
所以 高管任命一定要是品格高尚的人。
管理分配的是责任,而非权力
管理必须把权力、责任和利益等分,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 即等边分配原则。
几乎所有管理出问题,都是因为三者的不对等。

管理分配的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权力。
我们在管理中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分配权力。

必须明确的是, 权力分配的依据不是岗位,而是责任。

比如:如果完成绩效的责任是分公司最大,那么权力最大的就应该是分公司经理。但现实中常常不是这样。
我建议大家做两个重要的观察:
1.公司的总经理经常给谁开会?
是总部职能部门的人,如人力资源经理、财务经理?还是分公司经理、一线经理?

和总经理经常开会的人最有权做决定,只不过这个决定是通过总经理部署下去。
2.公司头衔的设计,是一线人员的称谓高,还是公司职能部门的称谓高?
称谓具有象征意义,权力常常在岗位的称谓中就分配了。

你会发现,总经理的会议室里多是职能部门的人,而二线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称谓都比分公司、一线岗位的称谓高。

企业又如何让一个人力资源总监去为一个小小的一线经理服务?
彼此见面一打招呼,上下心态就拉开了。没有基于责任分配,管理效力自然大打折扣。
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和经营是企业的两个面。其中含有两个重要认识:
第一,管理做什么,必须由经营决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