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京不同的是,小地方人们亲情背后,是不同的圈层。
外地人不用太抱怨,有人情味儿的小地方人们之间,互相之间也存在森严的壁垒。
很有背景的张科长,可能进景区不用花钱,然而去医院看病,却要遭遇医院一个小护士的白眼,当他去投诉这个小护士的时候,发现她其实是副院长的外甥女;
人情味儿很重的李阿姨,花了半生心血买了一套新房子,结果买的新电器却是过时的旧产品,当她找到商家维权时,发现商店的老板是她表舅家的三侄儿,原来大家都是亲戚,维权就是不给面子,就是没有人情味儿;
而德高望重的王奶奶,托了很大的人情,用了很大的面子,托隔壁邻居,开了十几年药店的周家大哥买了一个小地方买不到的医疗器械,尽管付出了一个昂贵的价格,王奶奶觉得很值,很有面子,然后回家探望她的孙女告诉他,这破玩意儿在淘宝上只要几十块钱,王奶奶气血翻腾,却也拉不下脸来。
小地方人们重视人情?错了,只不过
小地方人们很早就必须认识到,人情是一种可以变现的资源,手头上的资源最好先转换成人情而已。
你看到的是人情社会,实际上这人情之下,涌动的全是利益和算计。
人们觉得小地方便利而实惠,是因为小地方不用花太多钱,就可以办事,于是得出一个结论——小城市消费低。但其实人们搞错了因果关系,小城市消费低,是因为小城市根本就赚不到钱。
因为赚不到钱,人们才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同样因为赚不到钱,人们竭尽所能想要榨干一切能赚钱的机会。
所以,怎么办呢?只能“算了”,
小地方的人们从小就必须学会一种心态,就叫算了,或者叫认命。
小地方朝九晚五一个月挣三四千的工资,攒下两千块钱,比北上广一个月加班加点赚两三万,然后只剩两千,在很多人看来,两者差不多,甚至前者更悠闲。
人们说,小城市的钱经花。是这样吗?
我另一个表哥曾经跟我姑妈有过一次争吵,我姑妈怒斥表哥:怎么就算不开账?一个月都是剩这么多,为什么去北京?
表哥说,如果我想去日本旅游,在北京,我只要稍微省下钱,就能去,在家里我就是去不了。
姑妈暴怒:你还想去日本,为什么要去日本?去日本有什么用。
小地方人们的钱不是经花,而是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很多追求。旅游没什么用,报800块钱的团去趟山东是一样的;香港有什么好,去趟大城市沈阳也差不多。小地方购买的服务,都是打了折扣的,家电是过时的,服务是敷衍的,所以它们才便宜啊 。
所以,
根本不是小地方的人无欲无求,而是从小压抑自己的需求,他们知道自己得不到,说到底,还是“算了”。
金钱上,算了,社会上,算了,反正一辈子过得很快,于是,在算了中,你的一生很快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