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下五千年故事
最大的史记研究者和爱好者社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里的故事,你我共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  ·  北大推荐,一本好书! ·  17 小时前  
记忆承载  ·  纵观历史,美国七次降息周期,都发生了什么 ·  21 小时前  
记忆承载  ·  纵观历史,美国七次降息周期,都发生了什么 ·  21 小时前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中古史集刊|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十八辑出版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下五千年故事

宋代,当冤案昭雪之后……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6-12 07:29

正文


今日来说一桩发生在宋代的错案。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一份自边关发往朝廷的军事密函在传递过程中被人私自拆封,并塞入一封匿名信,朝廷彻查下来,获悉是池州的“递卒”(传递军事信函的士兵)汪青“私启递筒”(密函装于竹筒内再密封,称为递筒)。


 

当时宋朝与金国在边境对峙,汪青触犯军纪,“事关边徼”,后果很严重,所以被判了斩刑。谁知几年后,“他卒事觉”,即发现原来是其他递卒所为,朝廷这才知道汪青是冤枉的,被冤杀了。


冤案铸成,真相大白,当然必须进行补救。宋朝的做法,跟现代司法制度并无二致。


补救分为两部分,一是给予“国家赔偿”,孝宗“诏给青家衣粮十五年”(另一处史料则说“青家支给五年”,本文采用宋史的记载),即由政府赡养汪青的妻小十五年。


二是追究法官的责任。在古代,法官错判被称为“出入人罪”,包括“故出人罪”(故意轻判或脱罪)、“失出人罪”(因过失而轻判或脱罪)、“故入人罪”(故意重判或捏罪)、“失入人罪”(因过失而轻罪重判或将无罪者入罪)。


宋人的司法理念是“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换成现代的说法,即“疑罪从无”,体现在法官问责上,宋代对“失出人罪”的处罚很轻,几乎没有惩罚,对“失入人罪”的处罚则很严厉,“失入一人有罚,失出百人无罪”。


因为这一做法具有激励法官轻判之弊,不利于“出公心为朝廷正法”,后来在臣僚的建议下,便改为“失出死罪五人比失入一人死”、“失出徒、流罪三人比失入一人”。


但对“失入”的惩罚重于“失出”的倾向性,还是保留着,体现了宋朝对“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司法理念的坚持。


所谓“人命关天”,宋代对“失入人死罪”尤为重视,创设了中国法律史上第一个“失入人死罪法”,可惜这一立法并未为后来的元明清继承。



按宋神宗年间的立法,凡失入人死罪者,如误决三人,则负首要责任的法官“刺配千里外牢城”;如误决二人,首要责任法官押赴“远恶处编管”;如误决一人,则送“千里外编管”;其他负有责任的法官,也要受撤职、降职等处罚;如果犯人未处决,则法官的责任可减轻一等。


当然处罚最严厉的是“故入人罪”,以“全罪”论处,即以含冤者所受到的罪罚还论法官。


此外,宋代的法律又规定,“狱官有失入人死罪者,终身不复进用”;“法司人吏失出入徒罪二人以上、或两次失出入徒罪一人,不许再差充法司”,意思是说,曾犯有“出入人罪”过失的官员,不得再担任法官。


宋仁宗时,刑部推荐一人当“详覆官”(负责复核刑案的法官),仁宗记得他的姓名,说:此人曾因“失入人罪”,不得再迁官(升官),岂可任法吏?推荐者皆处罚金。


回到前面的汪青案,当年的主审法官是池州太守赵粹中。冤案被发现时,他已经离任,调到他处为官了。说起来,这个赵粹中倒不是个糊涂官,他曾雪岳飞之冤。


主政池州时,“郡政修举,实惠及民”,可见虽不是“无懈可击的神探”,却也是一名好官,他对汪青案应该属于误判,是“失入人罪”。


但按宋代的司法制度,即便是好官,即便是“失入”,也是要问责的,所以赵粹中因为这个案子“落职”。其他有牵连的官员也都受到程度不一的处分,“余责罚有差”。


这个案子总算了结,却不知冤死的汪青地下有知,是否能瞑目。毕竟,给予冤死者家属的抚恤再优厚、对法官的责任追究再严厉,都不能挽回冤死之人的生命了。


所以,更为重要的,是在司法制度设计上完善程序,尽最大程度减少冤案的发生。


作者: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潮汕人。历史研究者,认同儒家宪政主义。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忍冬(微信号:cn13714009507)

出入典籍,徜徉篇章

诸子百家解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仰春秋学术,慕战国谋略。这里有最激扬的思辨,这里有最纯正的智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三国演义

荐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故事,赤壁风云,一起战斗吧!

论语

荐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之美,你我共赏。

三十六计

荐语:硝烟无声,谋略无形,三十六计,诲汝谆谆。这本集智慧韬略、剑影刀光于一体的优秀兵书,必然能给您以启示。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说文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