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印象笔记
全球2亿人都在用的印象笔记 Evernote,是世界上最好的笔记应用,手机、电脑和平板都能用。一个微笑的大象头,让你不忘记一切重要的东西。大量事实表明:爱用印象笔记的人,90%都是聪明人,剩下10%是更聪明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生研究所  ·  第一批囤“木乃伊饭”的人,已经吃疯了 ·  23 小时前  
人生研究所  ·  外国人占领小红书一个月后,最大受益者出现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印象笔记

带刺的家庭如何学会温柔相处|大象赠书

印象笔记  · 公众号  · 学习  · 2024-09-02 09:00

正文

家庭,常常被描绘为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一个无论何时都能回归的温馨之地。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完美。家庭有时也会成为矛盾和冲突的发源地,每个家庭成员,就像一个个小刺猬,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棱角。


刺猬是个极好的隐喻,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刺,若不觉知,我们的刺就会常常竖起,隔离了自己,也刺伤了家人。


法国艺术家、儿童心理学家曾荷丽在新书 《小刺猬阿奈家的24小时》 中,用小刺猬一家可爱的形象直观地去展现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家庭冲突。


在经历同一件事时,大人和孩子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大人通常具有更成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孩子可能还在学习如何理解和处理复杂情境。


01

孩子很难理解迟到的概念


每一天,刺猬一家的日程从早上开始就安排得满满当当。比如:起床、上厕所、洗漱、吃早餐、检查书包……这一切都是刺猬妈妈内心的想法。


有时,在某些事上耗费的时间会超出预想,为了不迟到,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始了。


于是,妈妈开始了她的闹钟模式:


“7点了,要起床了。”


“快点哦,宝贝,现在得起床了,已经7点10分了。”


“快起床!阿奈!7点20分了!我们要迟到了!”


小刺猬阿奈的内心可没有那么多想法,她唯一想的就是:管他7点10分还是7点20分,我还是好想睡觉。


看到这里,有孩子的家长会不会觉得很熟悉,这不就是我家每天早上都会上演的一幕嘛!


在《小刺猬阿奈家的24小时》一书中,曾荷丽分析了孩子时间概念的形成也是需要时间的。比如:


2-3岁时,孩子们知道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4-5岁时,他们知道了一年有四季,也知道一天中有不同的时段;


6岁时,他们能记住一周有哪七天;


到了7岁,他们才开始学习几点几分的时间概念。


这也就间接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小孩子很难理解迟到的概念,也很难理解什么是时间表。

因此,父母可以跟孩子谈谈,解释一下早上通常要做哪些事情,也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标识工具,比如一周计划表或一些图片。


曾荷丽介绍了两个小妙招:


一是使用计时工具:用沙漏或儿歌来计时,;

二是制作标记表盘:用不同颜色代表需要做的事,在钟面上涂色。


当父母和孩子交流过程中,双方意见不一致,甚至出现愤怒或悲伤等负面情绪时,一定要记得尽快恢复平静。


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深呼吸的方式找回平静。用鼻子吸气,让腹部隆起;想象自己将平静吸入体内,然后用嘴呼气;1分钟内做6次有规律的深呼吸。

更重要的是,为了度过接下来美好的一天,我们可以在离开时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


02

在孩子们的心中,父母是最信任的人


当刺猬妈妈去学校接孩子们放学时,看到他们都很乖巧,脸上带着笑容,会发自内心的觉得我的宝贝们真是可爱的小天使。


可好景不长,几分钟后,他们的态度就突然变了,发脾气、吵架、哭闹、生气……


但刺猬妈妈也经历了一整天繁重的工作,她也会有些疲惫,然后没有耐心去接纳其他家庭成员的情绪。


她看起来会有些烦躁,但这并不是对自己的孩子感到厌烦 ,只是因为妈妈也会有自己的情绪


在孩子们的心中,父母是最信任的人,所以他们认为,无论自己做了什么,父母都会永远爱着他们。这就是为什么,当他们需要发泄情绪的时候,往往会把父母作为首选对象。


这种情绪的释放与他们对一个人的爱和信任是正相关的,他们越信任对方,就越会展现出本真的一面。


所以回到刚才放学后的场景, 孩子们发脾气并不是想要惹恼你,而是他们为清空一天下来积累的情绪而采用的一种排遣方式


但坏情绪是会传染的。当坏心情蔓延开来时,全家人都会感受到消极情绪:愤怒、悲伤、怄气……


每个家庭成员都会陷入这种恶性循环中,比如:发牢骚、生闷气、不听对方说话、口不择言、无休止地相互抱怨……


其实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可以讲讲自己一天的经历,大家相互倾听。这能让我们把克制一天的情绪,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排遣出来。


把话说出来,我们内心的情绪就有了一个出口。


如果还是有一点儿心情不好,那就给彼此一个大大的拥抱吧。因为20秒的拥抱就能刺激大脑释放催产素,这是一种能带来幸福感的荷尔蒙。


03

因为爱,我们的刺变得柔软


曾荷丽在《小刺猬阿奈家的24小时》一书中,特别针对家人之间如何有效沟通给出了一些建议:


1.语气


沟通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话者的态度和方式。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如果有人不好好说话,我们就不太想听了。说话是我们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所使用的最本能的交流方式。词语和语气的选择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行。”


“为什么呢?”


“因为就是这样!”


这种父母不进行沟通的强制要求,因为无法向孩子们说明原因,常常得不到孩子的积极回应。如果把上面的对话变成:


“不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