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鲸北晨 图/网络。
太过于聪明,不是一件好事。
许攸极其聪明,本来帮袁绍设计曹操,曹操就在劫难逃。而袁绍以曹操和许攸旧识的身份,怀疑许攸被曹操收买了,而恶语相向,转而真的投奔曹操。
许攸为曹操设计袁绍,官渡之战使得袁绍大败,再难东山再起。
待曹操得到冀州之后,准备入城的时候,许攸指着城墙说,“阿瞒(曹操的小名),你要是得不到我的话,怎么能进入得了这个门呢?”
曹操是笑了,其他人可就不开心。尤其是许褚出门,遇到许攸,许攸说,“你们这些人,没有我的话,怎么可能进出得了这个门。”
许褚恼怒了,费了千辛万苦才拿下的地方,居然被说成是许攸一个人的功劳。甚至许攸还说,“你们这等匹夫的功绩,怎么能和我相提并论。”
许褚气极杀了许攸,提着头见了曹操,曹操却只是嘴上责怪几句,厚葬了许攸。
如此聪慧之人,就这么死去了
。其实也是意料之中,过于夸大自己的功绩,生怕别人不记得自己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许攸的做法是符合人情世故的,当初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军营,要是不当着所有将士的面,夸赞自己的功劳,辛苦不是白费了。当众唤曹操的乳名,或许是希望让大家明白,他和曹操是旧识,还帮曹操打下江山,让大家重估他的地位。另外,也能让大家看着功绩,防止在曹操处被杀。
而对着许褚说出的那番话,可能日子过去这么久,许攸还没有得到封赏,故而有点着急,想通过许褚之口来表达对目前状况的不满。只不过,许褚一介武夫,领会不了其中的精神,而误以为许攸是自我高估,生气将许攸杀了。
太过于聪慧,反而被杀。可见,聪慧并不是一件好事,要么如许攸这种被杀,要么如郭嘉这样,劳累而死。
郭嘉跟着曹操有10年,和荀彧差不多是同一波。为人极为聪明,当初刘备想投靠曹操的时候,底下谋士大多不赞同,而他挺身而出,以曹操的大义为出发点,分析杀了刘备可能让天下豪杰寒心而不来投奔,不可。
曹操带着郭嘉出门打仗,规定要是毁了农民的麦子,当斩。结果曹操自己骑马将麦田给踩踏了,正想试图拿起剑自杀的时候。
郭嘉说,“古有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岂可自杀?”
曹操就顺着郭嘉以头发代头,割发惩罚自己。此后,大家无人不听军令。
郭嘉智慧非凡,关键之时,总能给曹操以绝计,顺曹操心而有大局意识。恰逢曹操得了冀州后,要追杀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
郭嘉说,“让袁氏的降将去攻打,让他们自攻。”曹操从计,而此袁熙、袁尚干脆逃走去乌桓。曹操手下曹洪说,“他们都逃走了,而刘表等人还攻击我们的大后方,我们回朝吧。”
只有郭嘉说,“你们都错了,他们逃去沙漠,会以为边远,而不会设防,趁机攻打,一定能赢。而且袁绍对乌桓有恩,不杀,就是后患。”
但沙漠毕竟环境不好,曹操也起了回心。而郭嘉此时正水土不服,却劝曹操说,“兵贵神速,令千里袭人。现在辎重太多,丢下一些就可以了。找到引路者,然后攻击他们。”
曹操看郭嘉实在是身体不适,就让留地休息。按照郭嘉的计策去做了,结果得到乌桓之地。而袁尚和袁熙逃到辽东去了,曹操收兵回来却发现,郭嘉已死,留下一封书信。
大家皆言,辽东太守一直对曹操不服,现在两袁又投去,要起兵而杀。
但是曹操按照却按兵不动,过些天辽东太守主动杀了袁熙和袁尚,将头送过来。大家都觉得曹操料事如神,而曹操说,“这是郭嘉的计谋,辽东太守也在观望曹操的态度,而且袁绍的两个儿子也不是鼠辈,万一对自己的地盘有想法呢,如果我起兵,则合而攻我;若不起兵,说明我对此地无求,就杀了二人之头献给我,保地方之安。”
郭嘉到死,还在帮曹操夺取天下,仅凭借遗迹就平定辽东。也正如曹操所言,
“郭嘉去世,真是天丧我啊。”
确实,郭嘉死的时候还38岁,年轻,而且是谋士中最年轻的,非常可惜,难以死得其所,他在世的话,还可能帮曹操出更多的建议,定天下有望。
可惜,太难了,难以死得其所,大概是因为郭嘉作为谋士,专注计谋,身体素质跟不上,曹操去到沙漠,虽然有想回之心,但没有郭嘉这么明显地就病了。可见,身体才是继续革命的本钱。
而许攸之死,也难得死得其所。表面上看是因为许攸太高调,太自以为是,但实际上是源自于背叛袁绍,投入曹操军营里,担心不被重视的自卑。因此,他才要不断提醒自己的作用,想要唤醒其他人对他的认可,也想借着和曹操相识之情,尽快融入队伍。
可惜,他们都死了,原本这么聪明的人,一个死于被杀,一个死于劳累。若是不死,天下尚未可知,毕竟许攸是官渡之战能够拿下的关键人物,而郭嘉连遗迹都能平定辽东。
郭嘉、许攸皆乃聪慧之人,可惜了难以死得其所。
话说,要是你是曹操,你会觉得他们死的可惜吗?
推荐阅读:
《假三国》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