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保温杯火了。一位摄影师给黑豹乐队拍照时,看见鼓手赵明义端着保温杯,不禁感慨:“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端着保温杯向我走来。”一时间,保温杯成了中年标配,“危机感”也似乎一下击中了所有人对生命各个阶段的焦虑与不安
。
其实,无论身处哪个阶段,我们都不必留恋过往,忧心未来。因为生命的每个阶段都“危机”四伏,但却也都有足够的美好值得追逐。努力做好当下想做的,爱做的,活出真性情,才算不枉此生。
△The road-
Noicybino
《只有活出真性情 才没有虚度人生》
作者/周国平
节选自《论真性情》
一个看重事物在生活中意义的人,才是有真性情的人。
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
图/视觉中国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有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活出真性情。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
△
图/视觉中国
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
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
△
图/视觉中国
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
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
图/视觉中国
此生此世,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无法言说的“危机”,也有对彼此当下时光的艳羡与欣赏。青春的迷茫与活力,中年的无奈与担当,老年的失去与淡然。无论你身处哪个阶段,拥有有趣的灵魂,坚持梦想前进的方向,才是对当下生活最好的回应。因为每个阶段,都值得被珍惜。
四川九寨沟地震救灾中,一张“最美逆行”的照片火了。主人公张国全是武警阿坝州支队十三中队战士,“逆行”背影定格的瞬间,是他正与30多名战士紧急赶赴震中附近。
队伍行至神仙池路口,迎面遇见大批从震中撤离的群众。突然道路一侧山体开始晃动,大小碎石从高处滚落,砸向人群。张国全看到一女子踉跄着要摔倒,第一时间冲上去,将其背起来快步跑回安全区。“我当时没多想,就想赶快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带……只是无意间成为所有救援人员的代表,我和战友一样,做了该做的事情。”
张俊成,曾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1995年,上演了“扫地僧”式的传奇。他坚持用功努力,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学法律系(专科),被称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过去20年,仅北大保安队先后就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如今41岁的张俊成,是山西长治市一所中等职校的校长,依旧毫不懈怠地努力奋斗在人生路上。
人到中年,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才没时间感慨与抱怨。
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16年8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他也被称作“中国量子力学第一人”。
研发过程举步维艰,项目不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但他的坚持从未消失,在他看来,一个科学家的耐心和对事物极大的兴趣,是探索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动力所在。
支月英,江西宜春支教乡村女教师。1980年,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19岁的她不顾家人反对,只身来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一坚持就是36。她在三尺讲台上,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有的人说我特傻,我是这样想的,山里需要我这样的傻子。”支月英如是说。一生只为一事毕,内心充盈,又怎会有时间感慨叹息?
王德顺,一个80岁的“中国少年”。他44岁学英语,49岁北漂研究哑剧,50岁开始健身,57岁创造“活雕塑”,65岁学骑马,70岁练成腹肌,78岁骑摩托,79岁上T台。在坚持中改变,在改变中重生,他描摹了快意人生该有的模样,每一天都有未知的精彩。
台湾老爷爷赵慕鹤,75岁那年,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用半年的时间游玩了欧洲多个国家。后来为了鼓励孙子读书,86岁高龄的他也一起扎入书本,陪孙子报考大学。经历过落榜,他没有放弃,凭借更多的付出和努力,不但考入大学并顺利毕业,还在98岁时拿到了研究生学位。如今105岁的他,还在高校旁听,准备报个博士班。“人生中唯一的幸福,就是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