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砺剑
砺剑---有我中国强! 砺剑愿和您一道: 传播事实真相,传递理性思想; 构建爱国主阵地,弘扬中华正能量! 欢迎您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安街知事  ·  “躺平式干部”怎么治 ·  3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泽连斯基开出停火条件 ·  3 天前  
底线思维  ·  “狼”真的来了,中国当如何应对?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砺剑

8年抗战为何要改为14年抗战?

砺剑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1-11 20:37

正文


  • 本刊专稿

  • 文据网络

2017年1月10日上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证实,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为什么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有什么原因?

因为十四年抗战更显出了当时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而不是在1931年到1937年在日东占领东北后什么都不做。虽然当时老蒋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让日本鬼子迅速占领东北,但有一部分没有撤走的军队和当地的人民联合起来,建日抗日联盟,打击日本侵略者。在国民党不抵抗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到东北组建东北抗联,打击日本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抗日战争是1931年开始,即十四年抗战。

“八年抗战”是哪八年?

“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

“十四年抗战”是哪十四年?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在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安排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挑起“九一八事变”。

根据中国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的内容,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为什么会有“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种说法?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围绕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八年抗战的说法,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地客观地全面研究抗日战争是有意义的。正是基于此,应该确立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其实,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

“十四年抗战”概念由来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组组长岳思平曾刊文表示: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人们习惯称作的“八年抗战”,实际上是指全国抗战。如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的歌词——“他坚持抗战八年多”,就是如此。

中国抗战史专家王锦思也认为,确认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符合国际认知。据他介绍,作为侵略国,日本在描述侵华战争时,就是将九一八事变作为时间起点的。在他看来,民间更为熟知的抗战节点也是九一八事变,每年9月18日,全国各省市区都会鸣防空警报纪念九一八事变。

2014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仪式现场出现了14个方阵、140面彩旗方阵。仪式上,鸣响了14声礼炮;现场放飞14000只气球,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上高14米、汉白玉基座的国旗杆,象征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历程。同样象征着中华民族14年抗战历程。

新华社也在2016年9月18日发布的《浴火重生的历史回响——写在“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之际》一文中写到:85年前的今天,日军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4年的抗日战争从此打响。多少中华儿女毁家纾难,义无反顾,与侵略者殊死拼杀。

为什么到现在才提出十四年抗战?

一是当时容易被八年全面抗战概念搞混,很多人认为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才开始抗战,忽视了九一八以后到七七事变之前的局部抗战,现在经过历史学家认证,认为十四年抗战更合理。

二是目前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右翼分子多次修改美化侵华教材,有必要让国人和全世界人民认清日本侵华的罪恶,提醒日本军国主义者不要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记住历史不是激发仇恨,而是避免历史再现,认识到位,有利于中日两国和平共处。

谢|谢|参|阅


PS:回复“1-186”之间的任意数字或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