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P58)有个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给自己制定十三个品德的例子。
当我看到这个例子的时候,仔细从头到尾阅读并思考了十三个品德的内容,但思考之后,其实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很了不起的地方啊,好像对我来说并不是很有建设性的作用。
但成甲老师的关注点显然并不在于这十三条品德的内容,他恍然大悟的关注点是富兰克林竟然想到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那就是设置标准并且进行反思,也就是对标管理的方式
——读到这句话的这个瞬间,我不禁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记得以前看过的某位美国总统学习新闻写作,是把报纸上的文章拿来仿写,然后对照人家的写作手法、结构、用词来对比自己的作品,并不断更新和迭代,不也是同样的对标方法么?可惜我那个时候看了觉得不错,然后就直接忘记了,显然当时并未从内心中深刻触动我。这也许就是典型的知识没有改变行为吧。
但这次不同,恰逢我开始公众号写作一个月左右,而且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已经足足有一两个星期很难写出东西来,从键盘打出的每个字,仿佛都是从我身上割下的肉,憋屈而痛苦。
而且最让我难以理解的是,并不是我无话可说,反而是因为想表达的太多,演变成了不知该说哪句话的诡异情景。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应该不是表达力出了问题,而是文章构架遇到了瓶颈。下笔千言,但仿佛每句话都是游离不定,找不到自己在文章应有的位置。
还有很多文字,虽然输出出来,但是不少都是与题目无关的无边闲扯,舍弃掉觉得可惜,但写在文章中,十分不伦不类,结构就这样被搞乱了。
所以这个恍然大悟对我而言来得十分及时,于是我也如成甲老师在书中所说的“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找个我喜欢的作家进行对标。个人颇为喜欢王小波,于是就把他的《我的精神家园》拿来进行仿写。
后来我先分析了2篇文章,分别是“花刺子模信使问题”和“积极的结论”。我的方法是以段落为块进行分解的。分析每一段所要表达的意思,与之前一段是什么联系,是承接还是并列?与后一段又有什么关系,是递进还是转折?
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大概需要用一两天的时间,用这个方法才能细耕一遍。虽然分析很艰难,但是价值巨大。
最开始的迷惑逐渐消散,一个新的想法浮现出来,我忽然明白我的问题所在了。
我以前写作是严格按照三段论的方法进行结构设置。先拟主题,然后拟出3个小标题作为小节,再添入内容。
但是在写作中,发现这个方法有很多问题:小节并不一定设置合适。例如有的小节思路勃发,会写得很长;有的小节几句话就无话可写,变成兔子尾巴。长短参差不齐,还算什么三段论呢?
更不要说有时小节还结构错乱,例如前两个小节是递进关系,但后一个小节却变成了并列关系;某个小节明显从逻辑上是另外一个小节的子集;甚至某个小节的论述演绎会与前面的小节互相矛盾。
虽然短短三段,但是在结构调整上往往会花费巨大的心力,效果还不好。
我分析了王小波的文章之后,忽然发现,原来三段论的方法不一定是很好的方法。王小波的文章并没有明显的三段结构,但是结构浑然天成,说理严密清晰,总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出发,进入意想不到的角落,得出洞察深刻的结论。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仔细进行段落分解的价值终于体现出来,我忽然醒悟了。原来王小波的文章其实是面对对象的啊!
搞了这么多年软件,面对对象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实在太过熟悉了。面对对象的方法论,也基本上是所有流行编程语言的基石。但我真的领悟它的精髓了吗?
从这次顿悟的经历来看,我从来没有想过面对对象还可以用在写作上面。虽然对象是人类认知事物的的最常用模型,而且文章也是人类认知的常用载体,我却从来没有想过两者会有这样紧密的联系。
其实面对对象并不是编程领域所独有的。李笑来老师也讲过概念-方法论模型,与面对对象模型如出一辙。
概念是一个名词,也可以说是一个对象;对象之间的联系也等同于解释概念的方法。面对对象方式,也符合成甲老师的临界知识的概念了,那就是跨领域的普适性。
有了这个基本的理论基础,剩下的就是大量的训练了。
之后的几篇文章,我都是用面对对象的方式进行构造的(当然也包括本文)。
不是去构思小节标题,而是先找出文章所要用到的关键对象,也就是关键概念。然后才是围绕对象,找出对象的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联系,把这些联系之间,按照相应的顺序进行输出,文章自然就已经写好了。剩下的,就是进行一下文字润色和结构之间的过渡了。文章的结构之清晰,是以前的方法远不能比拟的。
这些训练一方面像“结硬寨,打呆仗”,一方面又符合复利曲线的规则:基础的临界知识符合高利率的条件,而尽力增加重复次数,正是暗合幂律曲线的两个基本参数。所以我对自己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有很好的预期的,只要可以坚持下去。
我个人感觉,面对对象可以作为我的一个关键的临界知识。在写作上只是第一个应用,以后也可以扩展为系统思考的基点。毕竟对象-连接模型广泛存在世界上和人们的认知模式之中,用处相当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