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ITICS电子研究
我们的研究风格:我们只做靠谱的研究,只做基于基本面的专家型行业研究。 我们的投资策略:我们始终坚守价值投资的策略,坚信守正方能出奇,在未来一年里我们相信,拥抱行业白马必定能获得超额收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艾格吃饱了  ·  情人节你们过,这种好东西留给我 ·  2 天前  
润农畜牧报价  ·  2025年2月14日 ... ·  昨天  
吃什么情报局  ·  《哪吒》票房可能要超过100 ... ·  2 天前  
网信安徽  ·  这种食物深受追捧!尽量少吃,不只糖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ITICS电子研究

【中信电子】电子行业重大事项点评:8英寸产线满载,供需吃紧,涨价潮持续

CITICS电子研究  · 公众号  ·  · 2018-06-22 09:06

正文

——作者:徐涛、胡叶倩雯  联系人:晏磊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 仅面向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 ,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行为。若您并非中信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问,敬请发送邮件至信箱[email protected]




事项


  • 2018年6月21日,受益于8英寸产线持续满载,供需吃紧,代工厂商华虹半导体(HK.1347)盘中涨幅超15%,收盘涨幅达9.15%,本周涨幅超15%,6月份涨幅超38%。

评论


  • 供给端:8英寸扩产动力不足,产线成本上扬。 目前市场主流为8英寸产线和12英寸产线,全球产能中等8英寸产能占比约为25/70%,但主流设备厂商将更多资源投入12英寸设备,导致8英寸设备产出有限,现有8英寸产线扩产基本使用海外厂商转换下来的二手设备,但是总体供应有限,供需失衡导致设备价格上扬。目前8英寸产线成本从十几亿人民币提升至超30亿元,相对于12英寸成本仍然存在一定价差。对于厂商而言,一方面成本上扬导致新建二手产线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与12英寸的价差导致替代可能性较低。两者共同作用下导致8英寸产线满载,供给紧缺,我们判断未来一年从供给端改善可能行较低,需要持续关注代工价格走势。

  • 需求端:物联网MCU、汽车电子端功率半导体拉动需求。 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城市、VR等新兴市场,促使各类MCU芯片需求剧增;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向好,48V微混系统中单车MOSFET和IGBT应用更为广泛,单车功率半导体器件价值量80美元跃升至超300美元。两者带动需求端温和提升,同时考虑到几乎为零的新供给,我们判断后续将为温和而持续的涨价,对相关收益公司形成趋势性利好。

  • 8英寸产线满载,设计厂商率先受益,国内首推华虹半导体。 物联网、新能源车等带动MCU、功率半导体需求兴起,英飞凌等国际设计厂商率先受益价格弹性。国内市场方面, 8英寸IDM厂商华虹半导体受益明显,原材料硅晶圆涨价,产能满载以及更强的客户、产品筛选能力均将提升公司毛利。中芯国际近半数产能为8英寸线,同样受益行业趋势。A股中公司质地与成长角度推荐扬杰科技,公司多款MOSFET已实现量产,并且布局第三代SiC基产品;业绩弹性角度推荐士兰微,公司具备IDM全产业链能力,8英寸产线已经投产,并规划投资220亿元建设两条12英寸特色工艺线及一条先进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生产线。

  • 风险因素: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8英寸扩产超预期。

  • 投资建议。维持半导体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海外公司建议关注率先受益价格弹性的设计厂商英飞凌。国内建议关注8英寸IDM厂商华虹半导体,晶圆代工厂商中芯国际,功率半导体标的扬杰科技、士兰微。




半导体行业回暖, 8 英寸代工价格上涨




全球半导体产业回暖,12英寸及8英寸晶圆积极受益。 根据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2017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4122亿美元,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同比+21.6%,增速达到2010年以来峰值,显著高于2014/15/16年的+10/0/1%。据IC Insights最新预测, 2018年全球半导体增速预期从之前的8%提升至15%,将达到4699亿美元。受益于此,半导体行业关键原材料硅晶圆产业将持续成长,目前全球主流硅晶圆尺寸为300mm(12英寸)和200mm(8英寸),其中12英寸产能占比超近70%,8英寸产能占比约25%,在产品方面,通常高端产品如CPU、GPU、存储等采用大尺寸产线,相对低端产品如MCU、功率半导体、图像传感器等则采用小尺寸产线。

新增产线集中于12英寸,8英寸由于晶圆涨价、供需缺口加大导致代工价格上涨。 目前来看,8英寸产线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技术成熟,而12英寸线则兴建于21世纪初,技术更加先进,产品利润更加丰厚 ,导致国内外厂商对于新产线的投建集中于12英寸。受此影响,在8英寸供给端,一方面厂商投产意愿低,几乎无新建产线,另一方面无新设备开出,导致二手设备价格上涨,从而带动8英寸线成本上扬,但是与12英寸产线的价差暂时使得替代趋势不明显;而在8英寸需求端,物联网、云计算等促使各类MCU芯片需求剧增;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中48V微混系统中单车MOSFET和IGBT渗透加深,单车功率半导体器件价值量80美元跃升至超300美元。下游需求导致产能满载,叠加产线扩产有限,导致8英寸厂商进一步提升代工价格,2018Q1华虹半导体代工单价已有近8%涨幅,联华电子近期决定将一次性调高价格以转嫁成本压力。



供给端: 8 英寸扩产动力不足,产线成本上扬


8英寸扩产动力不足、产线成本上扬、晶圆涨价为供给端导致代工涨价的三大因素。 从供给端来看,产线投资集中于12英寸是引起8英寸代工涨价的核心因素,其导致后续设备厂商只开出12英寸产线设备,从而引起8英寸产线无法扩产,另一方面8英寸二手设备供应有限,设备价格上扬带动产线成本上涨,再叠加2017年以来的原材料晶圆涨价,下游MCU、分立器件等需求持续,共同推动了此轮8英寸代工价格的上扬。

8英寸扩产动力不足,产线供给有限。 缓解8英寸产能供应紧张的方案之一为购买设备新建8英寸产线。根据SEMI数据,目前全球12英寸产线产能占比近70%,并且随着新增产线投产,其占比将在2019年超过70%。由于12英寸相对于8英寸产线制程更为先进,产品利润更加丰厚,使得厂商集中于12英寸产线扩建,而对8英寸则动力不足。同时半导体设备厂商几乎不再供应8英寸产线新设备,进一步降低了新建8英寸产线的可能。同时新设备带来的高额折旧费以及不如12英寸线的经济效益也是代工厂商暂缓新建8英寸产线的原因,根据华虹半导体数据,公司在2015-2016年折旧费用以及占成本比例已达低值,其余厂商的8英寸产线折旧也基本完毕。根据SEMI数据,8英寸厂(包括IDM和代工厂)数量在2007年就已达到200家,而在2016年则降至188家,后续预计将维持缓慢增长。

无新设备产出,二手设备供应不足及涨价导致8英寸产线成本上扬。 缓解8英寸产能供应紧张的方案之二为扩建现有产能或者将部分8英寸产能转移至12英寸。但是由于半导体设备厂商几乎不再开出8英寸产线设备,导致扩建产线只能寻求二手设备,根据二手设备商Surplus Global,在2018年初8英寸行业约需2000台/套设备满足晶圆厂的需求,而市场供应量约为500台/套,供需失衡下,设备价格上涨导致8英寸产线成本上扬,由先前的十几亿元上涨至超三十亿元,成本上涨又进一步抑制了厂商扩产意愿。另一方面,三十亿元的产线成本相对于12英寸线的十几亿美元仍具有一定价差,也即12英寸对于8英寸产线的替代作用仍然较弱,产能无法有效转移。

硅晶圆价格持续上涨,占8英寸产线成本比例15%-20%,传导至代工价格。 按照具有12英寸产线的台积电成本构成,设备折旧比例达到47%,直接原材料占比仅为6%,预计硅晶圆价格仅在3%左右。而对于8英寸产线,由于设备折旧基本完成,折旧费用较低,总体成本对于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更为敏感,我们预测仅硅晶圆价格就占产线成本的15-20%。根据产业调研,2018Q1晶圆价格已涨至0.86美金/平方英寸,同比2017Q1已有约25%的增长。

展望未来,供给端改善可能性不大,代工价格是关键因素。 目前来看,12英寸产线仍然是代工厂商投产的主要方向,8英寸产线还是通过国外厂商产线转换下来的二手设备进行扩产,但是由于设备供应有限,产能扩充仍然受到限制。最终改变产能格局,仍看后续代工价格走势,如若价格持续上涨,可以有效对冲代工厂商购入新设备导致的高额折旧费用,则在供给端存在改善产能的可能性。



需求端:物联网 MCU 、汽车电子功率半导体高景气


逻辑、MCU、分立器件等占据8英寸需求主流。 根据SUMCO年报,8英寸需求结构中,逻辑、MCU和分立器件占据71%份额。2017年以来,由于下游物联网带动的MCU和新能源汽车带动的分立器件需求明显增加,而MCU和分立器件只需8英寸产线对应的制程就能满足,直接带动了对于上游产线的强需求。

8英寸MCU:物联网需求强劲,MCU量价齐升。 MCU在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可穿戴设备等物联网应用上十分广泛,随着物联网等需求的不断爆发和硅晶圆产能满载、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MCU持续供不应求,量价齐升。2017年12月,NXP宣布从2018年第一季度开始对MCU、数字化网络等主要产品上调价格,涨价幅度在5%-10%不等。此外,不少MCU厂商将产品交期从4个月延长至6个月,日本MCU厂更是延长至9个月,导致不少下游客户转单至台湾厂商和大陆厂商,台湾新唐、兆易创新等厂商有望受益。

功率半导体:下游需求旺盛,交期延长、价格提升。 由于上游材料短缺而涨价及8寸产能被挤占,二极管大厂因火灾关停,中低压MOSFET大厂转单和下游HEV 48V混动系统带来的680亿增量等原因,功率半导体供不应求加剧,其中高压MOSFET市场供需缺口高达30%。一般而言,MOSFET、整流管和晶闸管的交货周期为8周左右,但根据TTBANK统计,现在交期已被延长到24-30周,持续的旺盛需求导致供应商上调价格。IGBT方面,受益于国内新能源车及配套充电桩的快速发展,到2020 年国内充换电站数量将达到 1.2 万个,分散式充电桩超过 480 万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500万辆。根据测算,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及动力总成的市场规模将从240亿元上升至480亿元。其中IGBT模块占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控系统成本的30%,整流模块占到直流充电桩成本的20%。预计十三五期间仅新能源车及充电桩市场即可带动每年IGBT需求达200亿元左右。

双摄传感器芯片:智能手机微创新,2018年加速渗透。 双摄应用起源于2016年的iPhone 7Plus,我们预计双摄渗透率将在2018年加速渗透,从2017年的15%提升至2018年的35%,为8寸传感器芯片带来近5.1亿颗的需求。



风险因素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8英寸扩产超预期



投资策略

供给端8英寸扩产动力不足以及需求端MCU、分立器件热度持续,推动产线代工涨价。 产线投资集中于12英寸是引起8英寸代工涨价的核心因素,其导致后续设备厂商只开出12英寸产线设备,从而引起8英寸产线无法扩产,另一方面8英寸二手设备供应有限,供需失衡引起设备价格上扬,从而带动产线成本上涨,再叠加2017年以来的原材料晶圆涨价,以及下游MCU、分立器件等需求持续,共同推动了此轮8英寸代工价格的上扬。

设计厂商率先受益,国内标的首推华虹半导体。 8英寸产线涨价潮持续,英飞凌等国际设计厂商率先受益价格弹性。国内市场方面, 8英寸IDM厂商华虹半导体受益明显,原材料硅晶圆涨价,产能满载以及更强的客户、产品筛选能力均将提升公司毛利。中芯国际近半数产能为8英寸线,同样受益行业趋势。A股中公司质地与成长角度推荐扬杰科技,业绩弹性角度推荐士兰微。





【中信证券研究部  电子行业研究团队】

徐涛

中信证券电子组首席分析师

电话:010-60836719

手机:136-9149-1268

邮件:[email protected]


晏磊

中信证券电子组分析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