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品牌头版
2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聚焦头部与标杆,报道品牌背后的营销密码与增长逻辑。+V:jiangnan254(备注:专访)
51好读  ›  专栏  ›  品牌头版

华为拿下宝马,BBA原地解散

品牌头版  · 公众号  ·  · 2025-03-19 17:5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胖东来摘要.png


跟华为攀上关系,宝马也是好起来了!


3月17日,宝马中国与华为终端达成战略合作的信息,又给了车圈一点小小的震撼。


图源 微博@宝马中国


根据合作内容,宝马将在中国市场深度融合鸿蒙生态,给车主们带来一系列超便捷的数字化服务。比如以后用华为手机就能轻松搞定宝马车的解锁、锁定,甚至启动车辆,称得上是“懒癌患者”和丢三落四星人的福音了。


此外,到2026年,本土生产的BMW新世代车型还会集成HUAWEI HiCar,把鸿蒙生态完美嵌入宝马智能座舱。


这场看似“次元壁破裂”的牵手,实则是传统豪车与科技巨头在智能时代的一次精准卡位。


宝马集团借助华为终端用户基数 (中国近25%宝马车主用华为手机) ,挽救在华销量13.4%的同比暴跌,并给“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交一张及格答卷。


而华为的鸿蒙系统将渗透宝马2026年量产新世代车型,用数字钥匙、HiCar互联、MyBMW App三大功能抢占BBA车机流量入口。



拿下BBA最后一块拼图

拿下宝马,华为与BBA的四角故事也算是凑齐了,不过里面各有各的门道。


先看奔驰,和华为在智能网联领域有过一些合作尝试,但整体上合作规模较小,有点像蜻蜓点水,没掀起太大的浪花。


宝马呢,就如前面所说,和华为的合作停留在软件应用层面,更多是想借助华为的用户生态,给自家产品加点料。


图片
图源 :B站

而对比之下,奥迪和华为的合作,可就深入多了。


早在2018年,奥迪就和华为眉来眼去,宣布在智能化领域达成合作意向。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合作进展缓慢。


但今年不一样了,奥迪和华为再度牵手,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2025年计划推出的五款全新车型,基于PPC+PPE两大全新平台打造,都将搭载奥迪与华为联合研发的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其中,全新奥迪A5L更是成为合作的首款燃油车型,不仅搭载华为智驾系统,还成为首个搭载双激光雷达的华为智驾车型。


这配置,就好比给车装上了一双“超级眼睛”,再配上ADS 3.0软件算法,城区NOA功能轻松实现,开车也变得简单多了。


图源 :奥迪

对奥迪来说,这次合作太重要了。


在如今智能汽车竞争激烈的时代,智能化水平已经成为决定车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奥迪之前在智能化方面稍显落后,通过与华为合作,能够快速补齐短板,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重新找回在豪华车市场的竞争优势。


用业内分析师的话说,华为智驾上车后,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销量提升。


当传统车企们一边喊着“灵魂论”,一边争相接入华为智驾系统,这场魔幻现实主义大戏的剧本,早就被华为写好了。


而谜底就埋在“技术”这两个字上。



华为不造车
但车圈已离不开华为?


放眼中国市场,华为已经和不少车企达成了合作。除了前面提到的BBA,还有赛力斯、奇瑞、江淮等车企。


2019年,当华为喊出“不造车,帮车企造好车”时,外界以为这是手机巨头被制裁后的无奈妥协。


但6年后,鸿蒙智行用数据打脸所有质疑者。


2024年全年累计交付量44.5万辆,2025年剑指百万销量,成交均价37.9万元碾压BBA,问界M9连续11个月蝉联50万以上豪车销冠。


这场逆袭背后,藏着华为对汽车产业的降维打击逻辑—— 技术霸权构建护城河。


在智能驾驶系统方面,华为的ADS智驾系统千公里接管次数已经低于0.5次,超越了特斯拉FSD V12。

智能驾驶系统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有多重要?


这么说吧,在以前,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可能是发动机、底盘这些硬件。


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智能驾驶系统就像是汽车的“大脑”,决定了汽车的智能化程度和用户体验。



一辆具备先进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能够让驾驶变得更轻松、更安全,就像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时刻在旁边辅助你。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奥迪会放弃“技术优越感”,主动接受中国方案主导。


华为一边喊着不造车,一边却在车圈搅得风生水起。


有人说,华为在车圈的操作,和高通有点像。


自己不生产手机,却靠着芯片技术,让全球一堆手机厂商都得围着它转。


华为在车圈扮演的角色,就像是一个“技术大拿”,手里握着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座舱等一系列先进技术。


靠着这些先进技术,华为慢慢在车圈掌握了话语权,甚至正在改写国内汽车秩序。


问界M9卖56.98万仍供不应求,倒逼奔驰GLS终端降价18万清库存;奥迪全系拥抱华为,宝马半推半就接入鸿蒙生态,奔驰死守自研MB.OS系统,BBA联盟名存实亡。


图源 问界汽车


而且,用户的认知正在被颠覆。


J.D.Power发布的“2023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 (NVIS) ”显示,智能化体验已经超越了品牌和价格,在购车决策中的影响权重上升到了14%。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华为通过鸿蒙智行定义智能汽车标准,中国首次在汽车领域实现“技术反输出”。


话说回来,如果华为真能成为车圈的高通,那在未来汽车行业竞争里,华为可就站在了金字塔尖,拥有绝对优势。这可比单纯造车,牛逼多了。



当车企都姓“华”…

鸿蒙智行的崛起,本质是数字霸权对机械工业的降维打击。它证明了在智能化时代,算力比马力更重要,数据比缸数更值钱。


赛力斯、奇瑞等二线品牌借助华为技术实现销量暴增,问界M9以50万元售价年销15万辆,直接冲击BBA高端市场。


当某天人们开着华为智驾版奥迪穿越阿尔卑斯山,或许会想起那个发动机轰鸣的年代。


那时的汽车不需要OTA升级,不需要激光雷达,更不需要向深圳的算法工程师提交工单。


但历史的车轮从不回头。


鸿蒙智行正用代码重写汽车文明,而这场革命的代价,或许是让所有车企都变成“华为生态的硬件入口”。


正如网友调侃: “以前买车看车标,现在买车看有没有华为标,未来买车可能只看鸿蒙系统版本号。”


图源 问界汽车


当然,这场产业革命背后并非没有隐忧。


比如,对于合作方,存在品牌调性被稀释的风险。


奥迪经销商担忧车型“去豪华化”,华为技术加持可能将百年品牌降级为“鸿蒙生态硬件载体”。


还有,面临同质化竞争加剧的问题。鸿蒙智行体系内问界、智界、享界等车型设计趋同,再加上价格重叠等,或许会导致堂兄弟打架。


最后就是关于“出卖灵魂”的相关言论。


当越来越多的车加入华为鸿蒙生态,都变成了“华为车”,那是否意味着车企自身技术主权的丧失?核心能力的逐渐丧失?


就像广汽工程师自嘲的“从造车厂转型华为生态外包商”,这种依赖可能会扼杀产业创新活力。


余承东在内部讲话中曾说过:“我们要让每一辆汽车,都成为鸿蒙生态的毛细血管。”


只是不知道,当毛细血管遍布全身时,心脏还会不会属于传统车厂?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扫码加入高质量交流群

红包、福利、干货,精彩不停



20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

聚焦头部与标杆,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专访微信:jiangnan254(备注:专访)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