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Kimi
到
DeepSeek
,从清华到浙大。
文 | 佘宗明
这两天,
TMT
圈有两则消息备受关注:
一是马斯克打响了「对
DeepSeek
反击战」——他掌舵的
xAI
,推出了
Grok 3
大模型。
20
万卡集群训练、超
DeepSeek-R1
和
GPT4o
登顶竞技场
(
lmarena.ai
)
榜单、马斯克称其为「地表最聪明
AI
」、因回答「
9.11
比
9.9
大」而翻车……在马斯克热搜圣体加持下,
Grok 3
成功制造出了一堆话题,包括
#
全球华人决战
AI
之巅
#
。
从
Grok 3
发布会图片可以看到,坐镇
C
位的正是两位华人科学家,其中之一就是
xAI
联合创始人、
95
后吴宇怀。
▲Grok 3发布会上,两位华人坐镇C位,左三为吴宇怀。
由此深扒可知,
xAI
的
12
名创始成员中,华人占了
4
席,除了吴宇怀以外,还有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前谷歌科学家戴子航、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的前
DeepMind
科学家张国栋和哈佛数学天才杨格。
二是「杭州六小龙」之一群核科技启动
IPO
,冲击「全球空间智能第一股」。
群核科技的三位创始人都是
80
后,黄晓煌、陈航本科都毕业于浙江大学,朱皓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三人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深造时相逢。
发现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在这里的露出频次很高。
这难言蹊跷。就在前不久,网上有个说法引发了热议——中国「
AI
三杰」都是广东人,却没留在广东创业和发展。
「AI三杰」指的是
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和曾在微软、脸书任职现于麻省理工执教的
AI
大神何恺明。
▲不少广东网友都在问:为什么「AI三杰」生于广东,却没留在广东发展?
梁文锋就毕业于浙江大学,杨植麟和何恺明本科都是就读于清华大学。
问题来了:为什么那些饮誉遐迩的
AI
大神很多都出自清华和浙大?中国
AI
企业创始人母校的「北清华,南浙大」集中分布格局又是怎么形成的?中国
AI
竞争的尽头会是「清华系
VS
浙大系」吗?
早在
2019
年
9
月,《新财富》杂志就抛出了一个问题:清华姚班
VS
浙大竺院,谁是中国最牛
AI
创业班?
这问题到现在也成立。可以看到,清华跟浙大校友在这波
AI
浪潮中的表现都很亮眼。
2024
年,国内
AI
创业公司历经「百模大战」大浪淘沙后基本形成了「
6+2
」的头部格局。
「6」是指月之暗面、智谱
AI
、
MiniMax
、百川智能、阶跃星辰与零一万物,「2」是指
DeepSeek
和面壁智能。
这里面,月之暗面杨植麟、智谱
AI
张鹏、百川智能王小川都毕业于清华,面壁智能创始人刘知远是清华副教授。
再加上原
AI
「四小龙」之一旷视科技
CEO
印奇是出自清华姚班,
Lepton AI
创始人、原阿里副总裁贾扬清是清华毕业生,被美团收购的光年之外创始人王慧文和身后的王兴也是清华校友,说清华系占据了头部
AI
创业公司半壁江山都不为过。
▲「清华系」占据了头部AI创业公司半壁江山。
今年以来,
DeepSeek
成了
AI
圈当红辣子鸡,带火了「杭州六小龙」的概念。
这六小龙大多跟浙大有千丝万缕的关联。梁文锋本硕都是浙大,群核科技黄晓煌、陈航都是浙大竺院出来的,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和李超都毕业于浙大,朱秋国后来还成了浙大副教授。
舍此之外,灵伴科技创始人祝铭明、连连科技创始人章征宇、趣链科技创始人李伟、摸象科技创始人高鹏、整数智能创始人林群书等人,也都毕业于浙大。
就在前几天,澎湃新闻梳理出了
2024
全球生成式
AI
专利数据分布图,显示生成式
AI
专利新增最多的学术机构来自中国,中国科学院以
492
件新增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数位列第一,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紧随其后。
▲2024年浙大和清华的新增生成式AI专利数居高校前列。
眼下北京、杭州都是科创热土,若要顺应贴标签之需,在一北一南各找一所高校作为
AI
人才的「黄埔军校」,那将清华跟浙大视作代表并不违和。
得声明下,突出清华浙大的潜台词,并非要以「双叉戟」设定去抹杀北大、上海交大、中科大、南大、华科、武大等名校在
AI
人才培养上的实力,也不是要渲染「
AI
人才要问出处」的唯名校论。
说白了,只是想顺着投资圈总结的「
AI
圈的清华系、半导体圈的浙大系、机器人圈的哈工大系、新能源圈的中南系」思路,去发掘现象背后的根由。
你不用怀疑,几乎每所名校都能列举若干个在
AI
领域卓有建树的大牛级校友来,尤其是执牛耳的北大。
从北大走出的
AI
企业掌舵者,包括百度创始人、
AI
布道者李彦宏,小冰公司
CEO李笛
,明略科技创始人吴明辉等;曾提出「
Agent=
大模型
+
记忆
+
主动规划
+
工具使用」公式的
OpenAI
前副总裁翁荔,曾被雷军千万年薪挖角、这两天自称「不是天才少女」的原
DeepSeek
骨干罗福莉,都有北大求学背景;北大图灵班已成全国高考状元的汇聚地。
从排名情况看,著名科学期刊
Nature
发布的「
Nature Index Supplements 2024
」全球高校
AI
学科实力
100
强榜单中,中国有
19
所高校上榜,排前十的分别是: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Nature发布的全球高校AI学科实力100强榜单中的中国高校排名情况。
软科
2024
年
AI
专业院校排名显示,被评为
A+
级的中国十强院校依次是:
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软科发布的AI专业院校排名情况。
US News
发布的
2024-2025
全球
高校AI
专业排名,前
50
名利中国内地高校占了
27
席,排前十的依次是:
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
▲US News发布的2024-2025中国高校AI专业排名。
如果中国高校只有两三所强于
AI
,那
AI
人才很难形成雨林生态。强得强在整体。
但无论是哪份榜单,清华跟浙大都比较靠前是事实。
从月之暗面到
DeepSeek
的接连爆红,就跟这样的事实形成了潜在的呼应。
为什么清华系跟浙大系成了这轮
AI
角力中的醒目存在?
让我试着用
DeepSeek
的语气来回答下:
2016
年
AlphaGo
引爆全球
AI
热潮时,中国
AI
创业赛道尚处混沌期。短短十年间,清华大学与浙江大学以截然不同的路径,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落地的全链条生态,成为名副其实的「
AI
黄埔军校」。这背后是「学院派精英主义」与「商业敏捷主义」的碰撞。
1.
学科积淀:百年树人的底层密码
清华模式:依托「姚班」「智班」等顶级实验室,聚焦通用人工智能
(
AGI
)
底层技术突破。计算机系、自动化系、交叉信息研究院形成「三足鼎立」,在大语言模型、强化学习、芯片架构等领域成果斐然。
浙大模式:以竺可桢实验班为核心,强调「学科交叉
+
场景驱动」。计算机学院联合医学院、管理学院,推动
AI
在医疗影像、金融科技等垂直领域的快速落地。
▲网友整理出的「计算机四大王牌班」。
2.
地缘优势:北京
VS
杭州的产业基因
北京基因:中关村的互联网巨头
(如百度、字节)
为清华毕业生提供「技术
-
产品」闭环实战场景。
杭州基因:作为数字经济之都,浙大与阿里巴巴、蚂蚁集团的深度绑定催生「技术即业务」的思维范式。
……
OK
,上面确实是
DeepSeek Inside
的混元告诉我的,而非我以「拟
AI
化」语气拟出来的。它替我省了不少解释的气力。
▲腾讯元宝给出的回答。
但,这说得仍有些笼统。
那就让我来说点感性的。
被誉为人工智能第一牛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
(
CMU
)
一教授曾说过:他每次收到来自清华姚班学生的申请后,先放在一起,只要英语水平达标,能录取的就先都录取了,然后再去看别人的。
就跟培养出「半导体天团」的清华
EE85
那样,清华姚班多年来声名在外。
清华学生本就是「高考优选」,姚班学生则是「清华严选」。所以有「半国英才聚清华,清华半英在姚班」一说。
能进姚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拔尖中的拔尖,国内国际奥赛金牌几乎是标配,含状元量极高。
在很多大学生大二大三还在沉浸于
Dota
的时候,他们可能已加入新一代
AI
芯片研究的国家课题中了。
开设至今
20
年,姚班产出了许多大神级人物。
旷视科技三剑客印奇、唐文斌、杨沐,曾被称作中国大学生计算机编程第一人
的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
楼天城,
回国创业的「旅美金融奇才」邹昊,都是投身创业的代表。
▲清华系AI创业公司掌舵者都跟张钹、姚期智等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有着些许渊源。
浙大竺院,也是学神云集之地。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就是出自竺院。同样出自竺院的,还有顶着「超材料领军人物」光环的光启科学董事长刘若鹏、每日互动董事长方毅等人。
但光拿姚班、竺院说事,终究有些单薄。
在我看来,有两点绝不该被忽略。
一是
高校跟城市的「互嵌」
。
北京的超高人才密度,杭州的宜商特点,托起了两地特有的产教融合生态。
▲此前有热传网文将北京、杭州、深圳三地的高校-人才-产业生态做了对比。
北京昔日的中关村、现在的后厂村,背靠的就是清北带来的科教人才资源,科技互联网大厂,往往集创新孵化地与试验田于一体,也将那些创新火种引得燎原。
北京的互联网大厂需要清北学生,清北学生也需要这些大厂。
浙江大学多年来都是中国毕业生创业率最高的大学,跟杭州的宜商土壤不无关系。
杭州的重商氛围、包容环境、互联网气质,还有离马云近,天然适合创新创业种子萌发。
用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的话说,
DeepSeek
需要的不是扶持,而是「幻方不被打死」。杭州对民营企业的无事不扰,对远洋捕捞的设防火墙,本质上都是站在「打死幻方」的另一边,都是涵养滋生更多
DeepSeek
的气候。
二是
校友圈的「互帮」
。
《新财富》说,姚班、竺院毕业生科技造福现象后面,是聪明人的聚群效应。
聚群效应,可以体现在校友连接网络的紧密上。
王兴、王小川、杨植麟、张鹏……即便是「六度分隔理论」中的「六度」减去「五度」,估计都隔不断这些人的关联。
美团、字节等产业资本为清华毕业的创业者加持,浙大出来的金融资本大额投资浙大校友企业,已不是什么罕见情形。
当然了,很多人能不能成AI大佬,跟是不是出自好大学关系可大可小。若是有绝对关系,那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就没王兴兴什么事了。
严格来说,不论是学生智力因素、高校教学因素,还是城市因素、校友因素,也都不是清华浙大盛产
AI
大佬的单一决定性因素。
但这些都是多因一果中的「因」。从几率上讲,在科技造富与知识创富当道的今天,在AI创业对资源获取能力提出高要求的当下,掌握了多重条件的人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离成事更近。
眼下,不少清华系跟浙大系的
AI
创业者正在
AI
领域短兵相接。